土地被视为供养者并成了感恩的对象。

征服自然,享用自然

作者/

在中东,为了种植而定居

大约在公元前1.2万年,当时的世界人口超过了300万。在当时的欧洲和中东地区,气温升高,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开始朝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留下来的是如鹿和兔等更小的动物。

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数以千计的智人在中东的河流附近定居下来,比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这里,土地肥沃,森林里猎物众多,河水会定期溢出河床,河流里鱼类丰富。此时人类的奔波减少,更多的奔波只是为了找到食物。人类开始种植8种农业领域里的开创性植物:二粒小麦(麦子的祖先)、单粒小麦、普通大麦、小扁豆、鹰嘴豆、豌豆、杂交扁豆、亚麻。接着,人类开始种植胡萝卜和婆罗门参。

但是,人类并没有放弃食物采集活动,更何况这种活动因为有了经过打磨的石器,采集手段已经大大改进。在海边,拜新的渔猎技术(出现了最早的船只,可以出海捕鱼)所赐,人类吃上了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智人也成了最早开始驯养动物的人类,其中主要是驯养狗的祖先。

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土地被视为供养者并成了感恩的对象。还有对繁殖认知的变化,在壁画艺术中,大部分表现对象是女性诸神,其中最重要的一幅壁画所描绘的是一位在喂奶的女王。

和之前的群体相比,这些群体变得更加的不平等,这一点从其丧葬中即可以看出。定居生活促进了各种财富的积累:农场、土地、牲畜、孩子、丰收。居住区里最强大的成员开始聚集在了一起,正如饭局可以提供话语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机会,遂出现了强者的聚餐,这种聚餐也成了后来的宴会的起源。富人们在一起交谈,以此来显示和维护某种权力。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对谷物优种的挑选(通过优质野生麦和优质种植麦之间的杂交)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软粒小麦。人们甚至发现在这个时代已有面包制作的早期迹象,但是,酵母尚未出现。

人类中某一部分的食物变得更加的丰富,其中包括:植物、鱼、软体动物、鸟、鹿、野猪、狍子、昆虫、藻类。

人类吃饭的时间,根据昼夜交替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固定。

人类制造的弓箭用于打猎和战争,亦即用来获取食物和征服敌人。在丹麦、德国和瑞典,人们都发现了那个时代的弓箭。在当今西班牙境内看到的公元前1万年的岩画上,也有类似的发现。

在当今伊朗境内的扎格罗斯山地区,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饲养山羊的最早迹象。这说明此时的养殖业已经作为定居者的一种发明出现。

在同一时期,小亚细亚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啤酒(将大麦糊置于露天状态制成)。而后,人类开始种植葡萄,最早期的葡萄酒制作可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的伊朗陶瓷上面得到证实。

最后,人类从富足的游牧社会进入了相对短缺的定居社会。人类的免疫系统不得不去适应新的营养短缺,新的病菌和疾病也开始出现。

总体而言,在中东地区,智人在过上定居生活的同时,他们的平均寿命却缩短了约10年。

 

在中国,最早营养学

在中国,如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那样,也是在大河流域,人类尽可能多地利用河流的冲积土地来定居。为了尽可能地预防洪灾并养活不断增多的人群,他们建造了堤坝,而他们的建造堤坝之举,跟在美索不达米亚一样,需要这些村庄聚集成更大的群体,最后变成帝国。

根据传说,中国的农业发展从公元前2800年左右以三位传说中的人物开始。第一位称为神农,他发明了农业,造出了煮食物用的最早的陶器。第二个叫黄帝,他发明了谷物的蒸煮方法(大米和小米),属于第一个通过晾晒海水获取食盐的人。而第三位后稷则是传说中的司农之神,他以大米和小米为原料开发出了最早的含酒精饮料。

虚构成分更少的史实是,人们在中国发现,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期间(即公元前1999年~公元前1000年期间)即有用动物骨头做出来的汤勺,它们主要用来吃米饭。筷子的出现是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它们先是用来做饭,然后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变成了主要的餐具。茶叶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的虚构故事中,一些传说将茶叶出现的时间定在公元前2737年。

周姓贵族(他们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统治着中国的部分地区)直接在地上吃饭,人坐在席子上,饭菜摆在地上,器皿由一个底座或脚架支撑(三足器皿),碗盆主要用青铜铸造。上菜顺序是鱼、肉(烤羊羔、烧猪肉)、蔬菜,同时有大量调料,最后上的是谷物类(通常是蒸煮出来的)。《礼记》主张将汤类(酒和汤)摆于客人右手边,菜类则要摆于客人的左手边。最后,无论是食物的新鲜程度还是主人切分食物的方式均至关重要,这表明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程度。

至于其他民众,在那个时代,食物似乎根据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男人会吃很多肉,女人的食物则以小麦、大麦和豆类为主。女人能吃的这些食物在当时被视为低端一点的食品。对周朝的遗骨进行的研究表明,女人们的营养不良情况要比男人们严重。

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统一之前还不能称为帝国。秦始皇属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这是真实存在的一个皇帝,尽管这个“王朝”只有创建者和其儿子两任皇帝,在公元前206年就终结了。随后是汉朝,汉朝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汉朝的持续有赖于新的武器:复合材料的角弓、青铜箭头、马镫和早期的铁斧。

在汉朝,人们吃的是煮出来的谷物、大米、蔬菜、肥肉。在公元前2世纪的某个汉帝的墓中,人们发现了茶叶。一篇于公元前59年写的文章详述了茶叶采摘的情况。

在汉朝,中国就明显将食物与健康联系在了一起。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个叫邹衍的人创立了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这个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由这五样东西构成。在人体器官中也能够找到它们。因此,肝为木,温热;心为火,燥热;胃为土,潮湿。中医也根据阴和阳来区分食品。“热的”和“温的”食品为阳,而寒的、酸的、苦的或咸的食品为阴。一道精致的菜肴必须永远要均衡阴和阳,治疗高烧(热病),则建议吃寒的食品。在同一个时代,医生张仲景将这些都收入了其专论《金匮要略》,比如,该书劝诫道:在吃肥肉并喝粥时切勿喝凉水。“一切所喝或所吃当满足口味并对健康有益。然而,食物也可能带来损害,难道避免有害食物不比吃药更好吗?”

 

在埃及:吃与说是回事

在埃及,如同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一样,定居生活是从河流边上开始的。近公元前8000年,在尼罗河极为肥沃的河岸上,来自非洲其他地区和中东地区的人类定居了下来,他们种植小麦、大麦、果树、洋葱、大蒜或大葱等。

埃及人很快就发现,在尼罗河涨水的第一天,天狼星(Sothis)是跟太阳同时升起的。这颗在今天被称为“Sirius”的星星是大犬星座中最大的一颗,从地球上看,这是继太阳之后最亮的一颗星。人们将一年中的第一天定在天狼星同太阳一道升起的这一天。在很长的时期里,天文学、星相学、气象学都是相互掺杂在一起的。

至公元前第五个千年(即公元前4999年~公元前4000年期间),埃及的农历年切分为三个季节:泛滥季(akhet,尼罗河涨水期)、耕种季(peret,播种和成长期)、收获季(chemou,收成期)。

至公元前第四个千年(即公元前3999年~公元前3000年期间),埃及人仅以独立村庄的组织形式存在。他们焚烧森林,以便用其灰烬作为农作物的肥料。

埃及人是最早开始用植物油来烧菜做饭的人,更是最早发明了发酵面包的人。他们不像现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那样只是用煮的方式。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革命,这种营养丰富的饭菜伴随着埃及人对尼罗河流域其他人民的统治而成了主流饭菜。

每个村庄的食物取决于每年的收成,而且还要受到游荡者盗抢的威胁。村庄首领们似乎对确保每个村民拥有足够食物的重要性非常关注。公元前3000年的一个文字记录者普塔荷太普曾经写道:“饿肚子者是潜在的控诉者。”跟美索不达米亚人一样,埃及人也建造堤坝来防范洪水。

埃及的第一个帝国,即所谓的“旧帝国”,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200年。人们将吉萨高原的金字塔建筑归功于这个帝国时期。人们在金字塔内供奉祭品让死者继续享用。比如,在萨卡拉金字塔一个女人的墓内,人们发现了大麦面包、奶酪和鱼。从公元前2500年起,埃及人发明了摆杆步犁。摆杆布犁属于犁的早期形状。与此同时,埃及人还发明了仓库。

约公元前2200年,因为没能控制住尼罗河的洪水,导致收成减少并引发了起义。法老罕提(公元前2160年)告诫其子美里卡拉:“一个穷人可能会变成一个敌人,一个处于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变成一个叛乱者。我们要用食物来平息这些叛乱的人。民众一旦不满,就得将他们引向粮仓。”“旧帝国”最后解体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

约公元前1550年,在整个埃及土地上,成立了一个能够解决民众温饱的“新帝国”。新的帝国以法老阿摩西斯一世开始,然后是埃赫那吞、图坦卡蒙、拉美西斯家族。人们根据墓穴里发现的东西了解到了他们的食物,在公元前1400年的一个帝王墓里装满了面包、酒、面粉、乳制品和腌肉。

至公元前14世纪,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第13个儿子麦伦普塔赫的墓里,人们发现了大量表现鱼和鸭的壁画。而且,在其祭庙里,有一副壁画是庆祝法老战胜地中海东岸地区和迦南的人民的内容。

麦伦普塔赫死后,在这个法老的子女之间爆发了一场同胞相残的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政权被人推翻。一个新的王朝随之诞生,在公元前1183年至公元前1152年由拉美西斯三世统治。在其统治期间,在地中海盆地的北部和东部地区,气候问题引起了农业危机,导致一股可观的移民潮经过安那托利亚和黎凡特涌向埃及。

当时,这些被称为“海上民族”的移民带着武器和家小大量涌入埃及,对尼罗河三角洲发起了攻击。劳动者举行罢工,要求得到更多的给养。“新帝国”由此走到了尽头,直至千年之后,才重新被纳入到了罗马人的势力范围。

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即公元前999年~公元元年期间),埃及的贵族们坐在座位上或跪坐在桌子周围的垫子上吃饭。后来,人们在腓尼基人、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看到的这种做法即发源于此,或许,这些人曾经在埃及看到过类似场景。

在公元前的两千年里(即公元前1999年~公元元年期间),埃及富人们的饮食是非常多样的:牛肉、羊肉和野味属于吃得最多的肉类。他们也吃鹅、鸭、鹌鹑,吃河里捕来的鱼。他们开始从叙利亚和塞浦路斯进口食用油,并从迦南(Judée)进口葡萄酒。在当时埃及人的菜谱中,还可以发现藏红花(《爱柏氏纸草纪事》中曾有提及。该书是当今举世闻名的最古老的医学论著之一,写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之间)。其中有些食物,比如海鲜、藏红花、胡椒等,已经以其具有壮阳功能被埃及富人们所熟知。

埃及的富人们认为,丰富的食物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最佳手段,他们在每道菜上来之前都洗手。他们使用象牙或板岩汤勺,其中有些汤勺雕刻了宗教图案。

穷人们则仅满足于谷物和蔬菜,这导致他们连基本的营养都缺乏,尤其是在蛋白质方面更是如此。还有,比如洪水过猛或干旱过于严重时,农民都会遇上数不胜数的饥荒。当时,埃及穷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

食物与语言的关联更为清晰,根据英国埃及学家加德纳对埃及文字的研究,象形文字中的“A2”,代表一个手放在嘴里的坐着的男人,其意思同时可指“吃、喝、说话、闭口、思考、爱、恨”,具体根据放在一起的其他符号的位置变化。没有比这更能清晰地呈现食物与语言的关系的了。

 

在印度,素食主义的

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来自当今哈萨克斯坦一带的第二次移民潮带来了梵文、马匹和祭品。这场移民潮形成了印度文化和吠陀文化的基石。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00年期间,随着耆那教的发展,素食主义在印度河流域也开始流行起来。耆那教是一种以非暴力(Ahimsa)原则为基础建立的宗教。非暴力原则指的是对所有生物(包括昆虫和植物)采取尊重和非暴力的态度。要遵守这个原则,耆那教教徒不能吃肉也不能吃鱼、蛋或蜂蜜,不吃有很多籽的水果,也不吃需要除根的蔬菜,以防止伤害细微的生命。他们喝奶,条件是挤奶也要尊重动物且至少要将三分之一的奶量留给动物的小崽。

阿育吠陀(Ayurveda),按照词源意指“生命的科学”,目的是要实现自我,依托自我治疗达到和谐状态。吠陀是印度教文献的汇集,阿育吠陀的教导取自吠陀。优选的食品是“悦性食物”(sattvique,源自sattva这个词,意指“生存、现实、自然、智慧、意识、真相、平衡”),包括水果、蔬菜、奶制品、坚果、籽仁、蜂蜜、草类。避免的食品有“变性食物”(rajasique,刺激性食物,如调料、香料、咖啡、鱼)和“惰性食物”(tamasique,麻痹性的,如肉类)。要求做饭的环境安静祥和,讲究厨艺质量。因为厨艺容易受到掌勺者的情绪和注意力的影响,所以被认为“惰性”过强的其他食物则被禁用。跟许多其他的思考方式一样,在这种想法中,节制属于品德之母。在后来用梵文写的瑜伽教材《哈他之光》(hatha pradipika)一书中,“节制性饮食”由“愉悦的”和“清淡的”食物构成。胃的一半用于接收食物,四分之一用于接收水,最后的四分之一必须留空。某些食物(大蒜、油、酒精、香料、芥末、鱼和肉)因被认为会提升身体的温度而被劝诫弃食。苦、酸、咸这些味道应当避免。相反,谷物类、糖类、蜂蜜、绿叶菜和干姜受到推崇,不过都得要适量。而且,所有食物应当与牛奶或黄油混食,因为这两样东西有利于身体发育,尤其有利于血液、骨头、脊髓和精子的活动。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在这一类的早期文明中,人类已经在寻找食物和性之间、性欲和食物之间的某种关联。

近公元前5世纪,在印度,佛教诞生了。佛教禁止食用任何肉类。尤其是母牛不能被食用,因为母牛是给它自己的小牛崽和人类孩子带来乳汁的宇宙之母。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对吃素的要求更加严格。日本佛教允许有节制地吃肉,但是禁止吃大象、老虎、豹子和狗的肉。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