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度过了多么滑稽的一生……

迷宫制造大师

作者/


去年夏天,我收到一份包裹,里面装着一位朋友的几件遗物和一份遗稿。遗物包括一只镀银的九连环、一块水晶透镜和几枚铸币,铸币上的图案是漂亮的螺旋形迷宫。遗稿中讲述了他去世前两年的一次遭遇,他显然是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完成这份手稿的,字迹和叙事同样混乱模糊,而且我怀疑,他所记述的内容是出于虚构。不过我还记得,他那时的确失踪过一段时间,他的父母和女友还曾向我打探过他的消息。现在,我宁愿将他的杜撰视为一种隐喻。

这份遗稿是刺激我开始搜集关于迷宫及其制造者资料的主要动因,由于国内介绍迷宫的出版物有限,我的搜集工作并没取得多少成果,下面我将从这些材料中抽取还算有点意思的部分,作为对他所讲述的遭遇的诠释。

他是北京人,和我是高中同学。中学时代他就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容忍的厌世情绪。他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自杀旅行”,他说自杀旅行并不是在旅途中自杀,或者旅行到某个陌生的地方而后自杀,而是在不间断的旅行中使自己脱离固定的位置和身份,从而摆脱人世的纠缠。我想他大概一直都在为自杀旅行做着准备。

按他手稿中的记述,2004年冬天,他离开北京去了苏州。他本想体验一下冬季园林的萧瑟,但到苏州之后,他改变了主意,报名参加了一个从苏州到北京的旅行团。随团抵京后,他像异乡人一样游览了一系列景点——王府井大街、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北海公园,当旅行团队进入故宫以后,他觉得离开的时机到了,或许应该再回到苏州去。这时他的南方旅伴们正流连于一座空旷、昏暗的殿宇,而他却悄悄退了出来,朝故宫大门走去。他听到导游在招呼他,没回头,反而加快了脚步。为了不被追上,他拐了几个弯,甩开人群,走进一条荒僻的灰色甬道。

这条甬道仿佛没有尽头,走了将近一个小时,他有点心慌。虽然他儿时曾多次到故宫游览,但这回是他第一次自己在这里面转悠。他印象中的故宫并不太大,但此刻看来,这一容纳了9999间半殿宇宫室的建筑无疑是座古旧幽邃的迷宫。他由一个窄小的角门离开漫长的甬道,而后穿越了十几层院落,但始终看不到一个游人。他向一些宫室里张望,想找个管理人员问路,但是这些宫室内部的景象凄凉,原先摆放卧榻的地方,如今堆放着碎砖烂瓦,上面还飘浮着黑色的蛛丝。他想自己一定是误入了故宫中一个久已被废弃的建筑群,也许是古时所谓的冷宫。

冬日午后的阳光很快暗淡下去,流云变幻着色彩,缓缓向东南方飘去。他疲惫不堪,只好停下脚步休息,此时他发现一堆假山石后面有几棵高耸入云的古树,这种树他此前从未见过,在这隆冬季节,树冠上还绽放着鲜红的花,每朵都有人头大小。这些树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事物,故而对他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力。

遗稿第一部分的记述至此戛然而止,我们无从得知他后来是如何走出故宫的。在第二部分中,他描绘了一座城市,他将这座城市称为十二个北京中的一个。由上下文的顺序推测,他走出故宫之后,就撞入了这座既像北京,又不是北京的城市。这里人烟稀少,但巨型建筑林立,他在城中漫游了很久,却没发现住宅区,只有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广场、运动场……即使是餐厅、旅店的规模也可以用“恢弘”来形容,它们就像是一座座彼此相似、交错勾连的宫殿。为了躲避严寒,他不得不栖身于其间一座破旧的天文馆中。

在天文馆,他结识了几位朋友,这些人似乎都是僧侣,但他未曾描述他们的形貌,也没说起他们的姓名。从他们那儿,他了解到这座城市最大的禁忌,那就是切勿闯入“中心迷宫”。据说市中心的迷宫是个精致的陷阱,城中居民一旦误入其中,就将终生被困在里面。人们曾经从上空拍摄了这座迷宫的全景,并绘制了精准的地图,但拥有迷宫图纸的搜救人员还是无一生还。由于强行摧毁迷宫将伤及迷宫中的人们,所以市民们只好采取了一种折中的策略——围绕中心迷宫建起了一座可以起到遮蔽作用的环形迷宫。对于这座环形迷宫,我们只知道它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型迷宫组成,每座小型迷宫都以其制造者的名字命名。

在第三部分,我的朋友讲述了他最后的冒险。他在城中住了将近一个月,白天去各式各样的博物馆游荡,晚上回天文馆写作、整理笔记、睡觉。当他在街上徘徊的时候,总能听到一种缥缈的乐音,那似乎是风与建筑物摩擦发出的声响。每天他都看着天文馆的机械装置将模拟的星空慢慢托起、降下,并陶醉于瞬间涌起的幽灵般的体验。但他的本性并没发生变化,有一天他下决心要穿过环形迷宫,进入中心迷宫。他尽量沿直线向着市中心行进,起初他是在巨型博物馆之间的狭长缝隙间穿行,而后,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大片低矮的平房。这种建筑物风格上的突变,也许表明他已接近迷宫,但他不知道该如何分辨环形迷宫与中心迷宫。他钻进灰白色调的胡同,虽然光线充足,但四周景物都笼罩着一层浅蓝色的尘烟,他有种感觉,仿佛自己正在步入前世。走了大约一个小时,他望见远处有一座白塔,他猜测那就是中心迷宫的标志,于是朝它走过去。当看清白塔全貌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正在白塔寺附近。他走出胡同,随即汇入涌动的人潮,他家就在甘家口,只要向西再坐几站车就到了。就这样,他离开(或融入)了迷宫。

对于朋友的遗稿,我不打算从心理的角度加以分析,更不愿将之看作一篇拙劣的奇遇小说,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是用一座迷宫来阐释(或说破解)另一座迷宫,就像用一个人的命运解说另一个人的遭遇。在我对以下几位迷宫制造大师及其作品的介绍中,就隐含了我的几点解释(它们或许彼此冲突,但这并不重要),由于它们是如此显明,我在文中就不一一指出了。

罗热·博奈(1863—1952)博奈是在旅途中降生的,其双亲是马戏团的杂技演员。他六岁时便成了孤儿,据说其父坚持在狂风中进行钢丝表演,结果从102米高空坠落,当场毙命,不久后,其母也因肺痨亡故。博奈在马戏团老板的压榨、虐待之下,度过黑暗的童年,曾做过杂役、马夫、小丑、鼓手。1878年,博奈被迫开始了钢丝表演生涯,曾因在几根钢丝间做大幅度跨越而名噪一时。1885年发生了一件改变博奈一生的事,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弗朗基男爵夫人,并被这位仰慕他勇敢品质的贵夫人带入上流社交圈。这以后,博奈又结识了伟大的巫师拜沃特,在拜沃特的启发诱导下,博奈转而潜心钻研迷宫制造。

早年凄惨的经历,造就了博奈乖戾的性情,这种乖戾也表现在他前期的迷宫作品当中。他对迷宫的兴趣肇始于对死亡迷宫的痴迷,他认为迷宫对于迷失其中的人应当是致命的。1890年,他在尼维斯山的悬崖峭壁上修造了一座钢丝迷宫,并向当时许多迷宫制造者、钢丝表演大师和魔术师发出挑战。据记载,到1894年底,已有7名进入钢丝迷宫的人坠落山涧身亡。1897年,该迷宫被英国人斯托克斯征服。

正当博奈准备再造一座钢丝迷宫,向斯托克斯挑战的时候,他遭受了一次几乎致命的打击,使他从此抛弃了对死亡迷宫的狂热。1898年春天,博奈正在欧洲各地挑选修造新一代钢丝迷宫的最佳地点,他的幼子趁他不在,偷偷闯进了一直作为禁地的迷宫实验室,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陷入了恐怖的丝线迷宫。丝线迷宫的危险之处在于,迷宫探访者只要走错一步,就会被一根丝线缠住,继续走下去,丝线会越缠越多,并迅速收紧,最终令探访者窒息而死。当博奈的妻子寻找儿子寻至迷宫实验室的时候,孩子已然被裹死在了一大团厚重的丝线当中。

经历丧子之痛的博奈从此过上隐居生活,变成了一个静谧、深邃的人。在伦敦郊区,他开始制造那种后来令其在迷宫制造史上留名的作品,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隐形迷宫”。有研究者认为,隐形迷宫是博奈首创的,这未免言过其实。有证据表明,古时已出现过不只一座隐形迷宫,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无法确切考证,所以只能权且将它们视为想象力的产物。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或显或隐》一书收入的一则传说——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占领了紫禁城,但他并不知道,早在十年之前,崇祯皇帝便已着手在紫禁城中秘密修建一座迷宫,这座迷宫并不是独立的建筑,它依附于其他殿宇宫室的夹层、影壁、回廊、假山、暗影、枯井……这是个巧妙利用皇宫中层出不穷的暗处、死角,并以密道贯通它们的系统。城破之后,崇祯并未自裁,他躲入了早已建好的隐形迷宫。此后,满人入主皇城,崇祯仍在紫禁城中,我们可以想象,他还曾以那种近乎幽灵的目光窥视过清朝王室的生活起居。

但博奈的“隐形迷宫”并没有强调躲藏的功能,实际上隐蔽的只是迷宫本身,但它的每个局部又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间没有暗道、密室。这类迷宫潜藏于乡村别墅、农舍、旷野、树林之中,它借用了其他事物的布局特点和人们习惯性的视角,外行人在这里看不到迷宫,他们迷失其中,只会感到纳闷儿。博奈说,他只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客人,看他们迷路时的滑稽相儿。他会坐在家门口,等待刚刚告别的客人跌跌撞撞地走回来。而那些带有挑战意味的迷宫和他再没关系了。

博奈晚年痴迷于观测星相,这一爱好和他的迷宫制造也扯上了关系,他在星相图上连线,由此构造出很多个迷宫星座。研究者们将这些以星球为点,要用光年丈量的迷宫,也归入了隐形迷宫一类。

保罗·霍尔默(1895—1967)霍尔默生于优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画家。他自幼迷恋各种机械装置,同时坚信自己肩负着神秘的使命。在写于1957年的自传中,他回忆说,他七岁那年夏天曾在一面古老的镜子里看到过不可思议的幻象。他早年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被认为是神童。十七岁时,他还亲手打造过一架专门生产尘埃的机器。

上大学时霍尔默主修建筑,后来他又转向城市规划领域。在周围人看来,他是个前途无量的青年,但霍尔默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要做一名单纯的城市规划师。在研习建筑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罗热·博奈关于隐形迷宫的几篇论文,深受触动,从那以后便秘密投身于对迷宫制造的研究。这一时期,他曾在家中造过几个超小型迷宫,他称它们为迷宫捕鼠器。1923年,霍尔默造了一座由三根扭曲的铁管组构而成的迷宫,这座迷宫只能容纳一人,所以也称单人迷宫,探访者必须尝试变换各种体态,才能挪出迷宫。

不久以后,霍尔默便不再满足于这类玩具式的作品了,他心中暗藏着宏阔的计划。在他成为城市规划师后,他开始将隐形迷宫的思想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但他无疑比罗热·博奈走得更远,他的迷宫代表作被研究者称为“变幻迷宫”。变幻迷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是隐形的,而且它们只在特定条件出现的时刻,才成为迷宫。所谓的特定条件,可以是昼夜更替、季节转换、天气变化等等。1935年,霍尔默主持了瑞典城市约克莫克的规划工作,后来人们发现,这座城市在天气晴好的日子普普通通,但一到雨天便会化身为一座清冷、朦胧的迷宫。

霍尔默还修造过几座针对特定人群的迷宫,诸如1932年的“倒立人迷宫”(它只在倒立行走的人眼中是迷宫),1938年的“视觉迷宫”(此迷宫只能困住睁着眼行走的人),1942年的“1米75人士迷宫”(它是为身高1米75的人量身打造的,只有他们可以感觉到这座迷宫的魔力)。此时,霍尔默的迷宫制造技艺已登峰造极,向他挑战的迷宫制造大师络绎不绝。在与形形色色的迷宫制造者的较量中,霍尔默对这一领域人士的内心有了深刻的洞察,这也是一个痛苦的自我反思的过程。1946年,他完成了迷宫制造史上的巅峰之作——“迷宫制造大师迷宫”(还有人称之为“纯博弈迷宫”或“反迷宫”),这座迷宫只对迷宫制造大师们才是迷宫,对于普通探访者,则只是一座平常的建筑。

在修造了迷宫制造大师迷宫之后,霍尔默患上了神经衰弱,他自称时常有诡异的歌声在耳畔回荡。他被迫放弃迷宫制造,开始漫长的休息疗养。1956年至1962年间,他参与了迷宫大师墓园的设计、修造工作,可想而知,这一集体墓园被建成了一座由墓碑组成的迷宫。1964年,他创作了自己最后一件作品——镜像迷宫(反像迷宫),它作为一座非迷宫建筑的投影,只在镜中显形。

约翰·鲁珀特(1886—1948)鲁珀特出身高贵,是迷宫制造大师中最为财大气粗的一位,他是个疯狂的花花公子,但也是条硬汉。他或许是个失败者,但毋庸置疑,他曾在迷宫制造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年轻时鲁珀特酷爱戏剧,他违逆家族的意志,在戏剧圈里混过很长一段时间,当过演员、编剧和导演。1920年,鲁珀特得了一场重病,几乎丧命,在住院疗养期间,他常从病房窗口俯视医院花园中的植物迷宫。从此时起,他的注意力转向了那些有关迷宫的文献。

病好后,鲁珀特先后拜贝尔和斯托克斯两位老牌儿迷宫制造大师为师,研习当时比较先进的无序迷宫。一般迷宫会令探访者感到其中的景物处处相似,而无序迷宫是要令探访者感到迷宫中各个局部之间都存在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将使人眼花缭乱,从而搅乱探访者的记忆。在这一时期,鲁珀特的代表作是“超级市场迷宫”。

1931年左右,鲁珀特将他的戏剧爱好与迷宫制造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迷宫——戏剧迷宫。戏剧迷宫其实是一种以迷宫为舞台的戏剧,参与者扮成各种角色,迷惑不知情的探访者。鲁珀特曾与105个演员一起,在巴黎郊区搭建过一个迷宫,他成功地使几位无意间闯入此迷宫的人确信自己进入了18世纪末叶的巴黎。这座迷宫并不算大,但探访者会感到它是一个独立的、无限广阔的世界。

戏剧迷宫为鲁珀特赢得了声誉,但也遭到一些非议,有些迷宫制造大师认为它已偏离正道,没有体现出迷宫本身的魅力和难度。但鲁珀特决定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发展,1938年,他买下地中海上的一座小岛,他将之命名为“但丁岛”。他用了将近七年时间,将这座海岛整个改建成为一座迷宫。该岛大体被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迷宫,它们分别被称作“天堂”和“地狱”。在天堂里,探访者只会看到无边无际的草坪,以及身穿白袍的天使;地狱中则是一派恐怖景象,黑色的悬崖、暗红的火河、遍布毒蛇和白骨的沼泽地、奇形怪状的鬼魂……而在这些场景的背后实际暗藏着大量镜子、滑轮、抓钩、连杆、风箱、帷幕,它们组成的庞大机器在悄悄运转。迷宫建好后,鲁珀特诱骗了上百个附近的土著居民上岛,这些人随机进入“天堂”和“地狱”。一个人一旦进入天堂是很难走出该区域的,但有时候,由于阴差阳错,他也会落入地狱。地狱中的人也可能偶然地闯入天堂。鲁珀特在岛上扮演了引导者和裁决者的角色,被土著人奉为神明。他在日志中不无得意地写道,“如今我已不再怀疑这样的想法,这个世界之所以无限,是由于它不够真实。”可是,他的但丁岛在迷宫界并没获得认可,保罗·霍尔默甚至将之讥为“一个戏子蒙骗野蛮人的低智商作品”。这伤害了鲁珀特的自尊心。

1948年,鲁珀特向保罗·霍尔默的“迷宫制造大师迷宫”发起挑战,但他这回败得很惨。在鲁珀特进入迷宫三个星期之后,霍尔默虽未见到求救信号,但他料定鲁珀特已无法走出迷宫,于是自己到迷宫中去接他。而鲁珀特其时已于巷道深处饮弹自尽了。

圣线树 与其他迷宫制造大师不同,圣线树是树,而不是人。圣线树的原产地在印度,因其被当地人尊为圣树,且树叶形状如同丝线,故而得名。这种树通常高约30米,树干直径约90厘米,寿命约800—850年。树枝粗壮修长,树皮呈银灰色,其上密布蓝色眼状斑点。花为红色,有异香。树根会彼此缠绕,并形成巨大的拉力,树身也会随之发生难以察觉的移动。与原产地其他植物相比,圣线树还有耐寒的特点。之所以将圣线树列为迷宫制造大师之一,是因为由这种树所组成的树林,无论规模大小,都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结构复杂的迷宫。实际上,它们是通过排列成迷宫的方式,困死误入其中的动物。它们的根须有着锐利的尖端,可以缓慢然而有力地破土而出,刺入动物的尸体,从中汲取养分。即使一个拥有足够智慧的成年人,在进入圣线树林后,也全无逃脱的希望。因此,圣线树林作为自然迷宫,常被视为禁地。

据称,在圣线树林中还常会出现一种大型蝴蝶,其色彩以黑、白为基调,斑纹图案酷似微缩的迷宫图,当地人称之为图蝶,并认为,这种蝴蝶身上的斑纹正是能够指引人们走出圣线树迷宫的地图,但是,由于从来没人得到过图蝶的标本,所以我们无从判断这一传说的真伪。

彼得·博尔豪赫(1882—1941)博尔豪赫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默默无闻。他的父亲是小官吏,母亲没有工作,据说智力还有缺陷。他生性腼腆、内向,有时连续几星期不说话。有亲戚怀疑他的智力受他母亲遗传,也有问题。博尔豪赫终生未能建立起自信心,他常将自己比喻为大脑受伤的鼹鼠或者企鹅,实际上,他的主要爱好之一就是搜集各种企鹅图片。成年以后,他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什么朋友。在他父母相继去世以后,他领养了一条喜乐蒂牧羊犬,这狗有一条腿是跛的。他曾做过工厂的看门人,那家工厂最后在一次火灾中化为乌有。后来有人回忆说,火灾发生时,博尔豪赫表现得异常英勇,他从大火中救出了厂长和两名工友。

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单纯又有些滑稽的人,在纯思辨层面上,将迷宫制造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博尔豪赫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市立图书馆,他在那里查阅过大量有关迷宫的资料。除了对迷宫的兴趣,他还酷爱音乐,年轻时,他曾设计过一座回音迷宫——当风吹过,迷宫中就会响起音乐,整座迷宫就像一架巨型乐器,随着风向、风力强度的变化,回响的乐音也会变幻节奏和旋律。但是,他只画出了回音迷宫的图纸,却没有财力将之建造出来。

博尔豪赫分析整理了大量古代迷宫图纸的残片,并根据自己的设想,补上了其中遗失的局部。他还对许多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迷宫口诀进行了诠释。这两项工作无疑都需要天才的想象力。他的部分成果曾被其父偷偷寄给《迷宫迷》杂志,发表之后,引起过一些有见地的迷宫制造者的关注。

1916年,博尔豪赫开始创制“迷宫语”,它以最简单的迷宫形式为字母,再由这些字母构造出单词——相对复杂的迷宫,而后根据一定的语法(即连接、扩展迷宫的一般法则),将单词组成语句,将语句结合成文本。如此一来,一个人既可以用迷宫符号写作,也可将他人的著作翻译为相应的迷宫图。完成一本这样的翻译手册,就等于一举创造了无穷无尽的迷宫。

博尔豪赫的另一个有意思的尝试,是发明了一种音乐迷宫,这种迷宫的建造,不需要砖石、木料,它纯粹由音符构成。进入这一迷宫的人,其头脑将被一段乐曲占据,而迷宫的出口,是一个特定的声响。这很像是一种催眠术,但音乐迷宫的谱写方法却与迷宫的构造原理暗合,所以它确有理由被视为一种明净、流动的抽象迷宫。

博尔豪赫一生没有建造过一座有形的迷宫,也没有挑战过任何一位迷宫制造大师,他是个敏感、胆怯的人。1941年秋季的一个黄昏,他在住所附近的街心花园散步,这时天降大雨,他想赶紧回家却迷了路。他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在如此平凡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他没有向路人求助,而是站在雨中思索。第二天,他发起了高烧,而且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对几位守在床边的债主说:“我度过了多么滑稽的一生……”他的遗稿(包括图纸)被债主们瓜分,而他们中的一个正巧是罗热·博奈的朋友。据一些人回忆,当博奈偶然读到博尔豪赫的部分遗稿时,他起初显出惊讶的神情,随后便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