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妇女节变成女神节
作者/伊朝南
波伏娃写《第二性》,讲女性是被后天塑造而成的。而我的问题是,妇女节变成女神节的时代,是谁,是什么在主导塑造女性的后天环境?
现代女性不喜欢被称作妇女。
尽管我国对妇女的定义是14岁以上的女性,年龄范围很广。但妇女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是在婚姻里辛勤劳作的女人:一个阿姨。疲惫、辛劳、身板结实的阿姨。而我们这个时代推崇的是苗条、漂亮、看上去未婚、不会被家务叨扰的姐姐或小姐姐,而不是阿姨。
多少女性,早就超过给小朋友当阿姨的年龄,真被叫个阿姨会懊恼好久:竟然叫我阿姨,为什么叫我阿姨?
对年龄和外表这么敏感的女性们,谁会想要把自己的人生归类进代表着阿姨及以上年龄群体的妇女?妇女可以是奶奶、外婆、妈妈、邻居大婶,其他随便什么女人,绝不能是被男友、丈夫、爸爸整个男性群体,乃至社会全方位呵护的,跳脱出苦难的,娇如花蕊的,年轻的“我们”。哪怕以上形容词只是短暂的、一厢情愿的幻想,也不行。
三八就更糟糕了。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里的“死三八、死八婆”,到了内地,“死”字都免了,“这人好三八呀”,仅仅三八两个字,就足够精准地给被议论的人定性。
虽然略不讨好,妇女至少还是个名词。三八连名词的中性资格都被取消了,直接沦为贬义形容词。
尽管不喜欢妇女,讨厌三八,可说到三八妇女节,姐妹们脑子很清晰:节还是要过的。
打工族爱假期,不放假的节不算节,只要放假就都是好节。妇女节半天假,效益好的公司还有团建活动和福利。因此不仅女同事们喜欢三八妇女节,甚至男同事们都愿在这天屈尊降贵:做女人真好,我也想做女人——这是心思迂回的。心眼实诚的男同事话就给得很直白:我也想放假!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妇女节,没有男人节。不公平。
对啊,都是人,为什么做女人有节日,做男人没有。
说公平,我们就认真追溯一下身而为人的公平。
女人享受公平做“人”的权利,最早在1893年,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新西兰妇女开始拥有投票权。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享有投票权的女性群体。
1902年,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澳大利亚通过法案,妇女同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2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允许女性参加奥运会。而这已经是第八届奥运会。
1974年,美国女性被允许用自己的名字申请信用卡。
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即便今天也没能拥有生而为人,理所当然该拥有的“公平”权利。她们依然被当作生育工具、附属品、管制品在世上存活。实际上,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上百年的我们这里——21世纪的中国,短视频里看到漂亮活力四五十岁的女人,评论里一定会有这样的声音:这年纪,还能生吗?
女人,因为有子宫,便首先是个子宫,其次才是个人。
而从古到今,海内海外,横向纵向,男人,始终是“人”。
这是设立妇女节的初衷——女人作为“人”的权利,不像男人那样与生俱来。女人成为“人”的过程,包括漫长的历史进程(黑死病的爆发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女性有机会走出家庭,参与生产和工作,进而逐步拥有话语权),是靠一些先辈们奋斗和呼吁而产生的结果。
当然了,现如今提这些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扫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作为上班族,男人想放假,而当女人有半天假,那么当女人就是好事。至于为什么要有这半天假,重要吗?
重要的是妇女节这称呼,不中听,得改!
于是女生节,女神节一经出现,就迅速走红。
这下好了。节也过了,心里的疙瘩也解了。这个假,终于可以畅快开怀地享受了:大家女神节快乐呀!
不知道是受节日名称的影响,还是网络或经济的影响,自从妇女变成女神,就连公司组织的活动内容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刚参加工作那些年的妇女节,公司组织活动,是女同事们一起去公园、游乐园。没主题没目的,就瞎玩,疯玩。
后来变成女神节,公司组织的活动是插花、品茶、描绘古扇。特别符合传统认知下的女性形象:高贵,优雅,娴静——所谓的女神范儿,内核是展现女人被最高程度驯化后的成果。无论平时我算不算女人,女神节这天我是真女人。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
真女人没有不爱逛逛逛,买买买的。早年我说我不爱逛街,即便逛街也是直奔目的地,买了就走。一起吃饭的几个女同事,当场把我开除出女籍。
哪怕我这种不爱逛街的,拿到妇女节半天假,第一选择也绝对是约上朋友逛商场。原因很简单:女性用品都有折扣。这里所说的女性用品,主要指文胸。
那些年我对昂贵的品牌内衣非常执着。脑子里被植入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理念,说女人,外套可以随便买,但文胸一定要舍得花钱。有品质的好文胸能保证胸部不外扩,不下垂,还能修正形状,收副乳。一个状态挺拔,形状完美的胸部能从根本上塑造出一个好身型。好身型带来好气质,什么样的外套都能驾驭。
这逻辑简直无懈可击。
女神节特惠!内衣区低至三折!商场挂出的促销广告也无懈可击。
于是很多个三月八号下午,我们走进密度高达3-4女神/㎡的商场内衣区。我非常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那个场面的震惊,恍惚间以为商场的活动不是内衣打折,是内衣免费发放。
便宜当然是假象。三折五折,仅限于那些一眼看去就知道不太会有人选的内衣裤。但凡入眼且合适的,能打八折都算捡到宝,有些还得同时满足商场满减的额度。更有甚者:我们家这款没有折扣,也不参加商场活动哦!
挑选余地有限,但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女神们热情不减。服务质量也因为人数众多急剧下降。
名牌内衣店正常的服务流程是:挑选内衣时,以防你没有常识,店员会提醒你只看不行,文胸得试,上身才知道哪一款最合适自己的胸型。进试衣间之前,店员会耐心向你示范穿文胸的正确手法。进试衣间后,店员托着好些据她目测合适你胸型的各款文胸在门口等候,每试完一件,隔着门帘递进来下一件。付款之前,店员会边开票边面带微笑地对你讲解洗涤文胸的正确方式。
而三八这天,店员们摆出的是“穿什么码、什么型号的内衣自己心里没数吗,还非要试”的三八脸色。
更糟糕的是,忍受着全年最差服务,买来的自以为全年最优价内衣,并不比平时悠哉悠哉,享受着高质量服务买来的同款便宜多少钱。
然而来年三八,还是会去。在人群中穿梭时不免感慨,明明也不便宜,还这么多人,是姐妹们都好骗,还是姐妹们都富起来了?
这些比外套重要,按每平方厘米换算下来比房价还贵,买回来被小心翼翼伺候着的文胸,却是每天回家首先被除掉的装备。这一点上,贵还是便宜,待遇没两样。并不因为贵就能让它在身上多待几小时。一回家立刻脱掉内衣简直太重要了。豆瓣网友王大根曾在《海街日记》的短评中写:四姐妹在家还穿内衣,可见关系也不怎么样。是的,比起不洗头,能不穿内衣相见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一件少则三四百,六七百,多则上千,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名牌内衣,调整型内衣,不但穿着不舒服,穿了那么好些年,该调整的地方依然有待调整。
倒是体检医生更诚恳,她们会微笑着建议:乳房嘛,健康比漂亮重要。想要乳房不长结节不生肿块,保持心情舒畅是关键!
这种话,年年体检,年年听。可多少钱能买来心情舒畅?内衣再贵,至少有个具体价位。妇女节打折的名牌内衣,就算没有真的便宜,但只要觉得占了便宜,这便宜就算占成了。得偿所愿,怎么不算一定程度上的心情舒畅。
我的这套逻辑,充分展示了一个人一旦对某种话术坚信到一定程度,即便发现破绽,宁愿主动替它找补,也不愿正视现实的心态。正视现实有点疼,多少钱啊,都已经被砸在文胸上了。
也是我真的太吃这套话术。女人,身上别的东西可以省,鞋一定要买好的。好鞋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以及生活品质。不知道从哪儿听说的,总之我又听进去了。
尽管稍稍细想就能听出这话的破绽:职场打工人,哪儿来的身份可言?朝九晚六,加班,工资那么点儿,生活都谈不上,还品质?
尤其我这种,看人片面到甚至看不到别人腿以下的部位。在朋友家约局吃饭,别人慢悠悠聊天细品,我狼吞虎咽吃完,急着收拾台面。同事名牌包桌上放一个月,我无动于衷,要人点破才恍然大悟,哇噻,这包镶金边了吗这么贵?
就我这么粗糙的人,说起身份和品质,也起了妄念,想要往身上划拉些自己并不具备的东西。真论起来,我猜每个人都慕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形象高于实际情况。本质如何不重要,外表包装到位最重要。而这一切只要通过一双鞋就能做到。So easy!此后买鞋,只去商场。尽管我所从事的行业需要常去工地,不妨碍本人买鞋几乎只买高跟鞋。而且大多数是细高跟。
因为“细高跟有女人味,而且提气质”。
没有哪个女人生来就会穿高跟鞋。我还记得第一次穿细跟鞋,五公分,只能算中跟,站起来竟然需要店员扶一把,走路摇摇晃晃像踩高跷。但没关系,为了好看,这些都是能够被训练的。
随后日子里,熟能生巧。穿高跟鞋上班,穿高跟鞋逛街,穿高跟鞋追公交车……
然而熟练不代表舒服,脚跟脚趾脚面磨出多少泡,有时候半天不到,脚底因为重心前倾被压到疼得钻心。下班公交车上要是没座位就更惨了,下车走几步就得龇牙咧嘴停下来歇一会儿。回家换上拖鞋那一瞬间,幸福得简直要升天。
爱美就要为美付出代价。跟女人味和气质相比,这点儿疼,都能忍。
我甚至穿带跟皮鞋爬过山。中等高度的粗跟。爬山照样爬得虎虎生风,也没落到人后。但要说还有下次,我绝对不会选皮鞋。
这事后来被朋友知道,骂我是作天作地作妖。
朋友的责骂不足以使我醒悟。因为我毫发无损地回来了。没有真的受伤,就不会吸取教训。直到有次我穿着一双非常贵的,实际走路稍多,脚就格外不舒服的高跟靴子出门。下公交车时,鞋跟卡在踏板缝隙里……
请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一个穿着风衣打扮还算精干的女的,脚挂在公交车踏板上,身体下倾扑倒在人行道路面。我不知道这一幕的见证者有多少人憋笑憋出内伤,又有多少人怀着“抱歉我不该笑”的心情忍不住笑出声……
更惨的是,那天大雨。为了保证不迟到,我甚至没有时间回家换套衣服。
真正的大雨天扑街啊!我发了条朋友圈。之后那双靴子被我收起来,仔细打包装盒,再也没穿过。
这次大雨天扑街真正让我长了记性。
终于舍弃高跟鞋啦?
当然不。高跟鞋放在工位下面,到办公室再换上。
文胸和鞋之后,就是护肤了。
彩妆可以用便宜的,但基础护肤一定得买好的。买!
护肤最重要的是眼霜,女生19岁就该用眼霜了,但现在也不晚。记住,200块以上的眼霜才能称之为眼霜哦。买!
脸洗不干净,用多贵的护肤品都白搭。洗脸仪可以帮你360°深层无死角洁肤。买!
补水不到位,护肤全白做。红光导入仪可以帮你深层导入补水,让功能性护肤品的功效事半功倍。买!
诸如此类。
当我听到这些女性生活法则,不仅仅只是接受它们,作为它们坚定的实践者和拥护者,我会主动担负起传播的责任。
它们在朋友、同事、网友之间绕啊绕,在某天通过另一批人或另一批媒介,又绕回我耳朵里。每回来一次,我对这套法则的信任就加固一层。一层又一层,它不再只是法则,它被巩固成了常识,成了真理。很像如今刷短视频,一再推送的同类内容,和内容下志同道合的评论,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全世界都在看我所看的,全世界都同意我所同意的。
然后某天,“真理”开始松动。网上有人声讨带钢圈的文胸,说支撑性太强,会导致胸部由于过度依赖外力,自身弹性退化。说调整型内衣是骗局。说内衣应该以舒服为主。问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穿文胸,为什么非要用那两块布绑着自己?
高跟鞋也日渐式微。小白鞋,运动鞋,老爹鞋,洞洞鞋,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想通了,好看与否放一边,舒服最重要。
那些昂贵的护肤品,都有相对应的平价替代品。眼霜的成分不比护肤霜金贵多少。洗面奶在脸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根本不可能起到所谓的补水、美白或其他功能性作用,贵得毫无必要。洗脸仪破坏角质层,对皮肤产生的伤害大过功效。美容仪器的作用微乎其微,是智商税。
同事说,朋友说,网上说,科普类公众号说。如是再三,我曾经坚定的信心逐渐动摇,某天也开始用起二三十一大罐还买一赠一的洗面奶。几十块的眼霜也能用。洗脸仪、美容仪在置物架上接灰。与此同时,我摆脱了昂贵的钢圈内衣,和高跟鞋。
曾经,疼是我的选择。无论心疼还是肉疼,为了好看的外表都能忍受。如今,舒服是我的选择。好看的外表比不上健康的心态重要。
活到岁数活开了,还是单纯的耳根子软?
有天在B站听杨宁老师讲文学理论。他问,你的选择,真的像你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是你的选择吗?又问,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完全不被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
总不能……我的选择都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意识觉醒是个人对内斗争、努力的过程,和一切对外的斗争、努力一样漫长且艰辛。
我开始细想那些所谓的“我”的选择,它们看上去是选择,实际上是已经给定的答案。在特定的时间内,没有旗鼓相当的另一种选择供我们参考。而最初提供选择的人从未现身。
也许提供选择的并非某个人,而是环境和人互驱互动之下的产物。
作为认知滋生于大众流行文化的我,能够听到的某种激起强烈认同感,并主动传播的流行话术,即便它逻辑不一定严谨,但能被我全身心地接受,它一定是迎合了大多数人喜好,与潮流完美契合,并且符合资本利益。那些一开始心存质疑的人,同样的话术听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朋友说,同事说,网上穿搭达人、护肤博主,人人都在说,当它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教育时,原本不认同的、质疑的立场,能坚持多久不动摇。
爱买是女人的天性?不爱买的不算女人。
粉红是女人的颜色。喜欢粉红色的男人是娘炮。
跟女人讲什么道理,女人不是用来理解的,是用来爱的。宠就完了。
更深入一点说,看上去我们的选择很多,其实余地有限。看上去都是为我好,实际上确实为我好,让我拥有更好看更优雅的外表,让我心安理得地陷入对他人的目光追求中不可自拔。让我疼,且认为忍受疼是理所应当。
而可怕的是,当某天它表达出与从前彻底对立的立场,我,依然买账。也就是说,无论是不是为我好,或者根本不在乎我,只要它包裹上一层为我着想的外衣,只要说的人足够多,范围足够广,我都会买账……
百年前,妇女们的诉求是获得教育平等,职业平等,同工同酬,社交自由,遗产继承权,结婚离婚自由……那时三月八日的正式称谓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百年后,我们纪念这个节日的方式是首先忽略掉劳动,进而把妇女改造成女生、女神。落地的方式是消费,不断地消费,是主动削减和交出到手还不足百年的权益——思考,以及独立。
在消费主义大肆盛行的时代,弱化主体性,试图哪怕只是在幻想里,重新变回幼女、宠物,变回那个代表依附的第二性,或不接地气的某种意淫象征——只有孩子、宠物和象征才有提出需求,而不被要求付出回报的可能。成年的,实实在在的妇女,不享有这种权利。成年的妇女,要不断消费,就得不断付出。但是啊,用劳力换报酬的是劳动阶层。而消费主义要打造的幻境是:当你消费时,你是女神。女神不食人间烟火,怎么会是劳动阶层?
当称呼从妇女变成女神,口头上从劳动阶层跃迁成为身份、地位、生活品质都高高在上的被供养阶层,女人们被最大程度地取悦了。
随后而至的,和消费挂钩的其他取悦性话术,比如:精致女人至少拥有一百只口红,爱她就送她xxx……捕获的不只女性,一度出于取悦心理被称为女性用品的男性也逃不掉消费主义的大网。
最终堆积成山的,像废品一样的口红,用过一次甚至开封之后便被束之高阁的衣物、日用品,因为潮流和话术变化而被替代的钢圈文胸,高跟鞋等等等等,一点一点蚕食着屋内有限的空间,而我们在问:钱去哪儿了?另一个空间里又似乎以此为傲:本人月光族。
大家不会说这些是环境的产物,大家会把这归结为女人爱攀比、女人的虚荣心、女人易被煽动、不理智的天性。所有这些略带贬义的形容,只要前缀是女人,就不是贬义。它们的意义变得暧昧不明。尤其没头脑,在很多人(包括女性自己)眼里是加分项。如果外表有一定优势,那简直就是魅力的代名词——比如一度流行的笨蛋美人。几乎约等于人人向往的女神。
而女神们的劳动量,生活压力,并没有因为这些口号、话术、消费以及幻想而减少一星半点。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女神们先消灭了劳动,然后改造了妇女——太写实的词汇难免让人反感——曾经努力奋斗争取的,正是如今需要摒弃的。以此验证了那句:历史的车轮并不总是滚滚向前,有时也倒退。
这世界上存不存在完全不受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
我的答案是没有。
波伏娃写《第二性》,讲女性是被后天塑造而成的。而我的问题是,妇女节变成女神节的时代,是谁,是什么在主导塑造女性的后天环境?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