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宠剧就是一颗让日常焦虑的人找到精神寄托的定心丸,是药,而不是事实。

我们没有人是真正相信爱情的

作者/周宏翔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信爱情了呢?


朋友说,中国人骨子里是没有真正相信过幸福的,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知的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和过去的苦日子比,父母会说,我们现在真的是幸福的一代人。和收入低的比,同事会说,我们到底还是能赚点钱的。和刚入社会的小年轻比,同龄人说,还好我们生得早赶上了好时代的尾巴,至少还有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机会。但你真要问一个人,你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多半是默然。他不仅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幸福与否,甚至对“幸福”这个词所能对应的场景,都很模糊。

人到中年之后,朝花夕拾,会想起一些逝去的过往,那些被记忆筛选过的还算闪耀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好”,但未必能说是“幸福”。就像我们在爱情里,很难说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对的人,就算我们最初认定一个对的人,说不定在某个十字路口,他就变成了“错的人”,对和错的判别,往往是一夜之间,人心会变,关系也是如此,所以,从来没有真正“对的人”,大概有的,只是“对的相处方式”。

 

今时今日,不管是问自己父母,还是问身边的同龄人,或者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才发现,原来没有人是真正相信爱情的,他们口中的爱情,都带着前人对爱情虚幻化的构想,渐渐接受当下时代白头偕老是不存在的伪概念,认为爱情多半是让人烦恼受伤的,不会有一辈子陪你走下去的人,所有的婚姻到最后都是利益关系,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为了来教你上一节课,然后默默离开,大家对爱情的质疑几乎已经到了一个峰值,还能很清楚地判别出,甜宠剧的剧情,就是一颗让日常焦虑的人找到精神寄托的定心丸,是药,而不是事实。

 

有一次我和我妈散步的时候,她曾带着少女羞赧一般讲过和我爸刚结婚时候的甜蜜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只是烧火做饭这种小事,她都能感受到一种情感的真挚。而后他们分开,各自生活,各自走入人生的不同领域,却依旧让她回顾起他们刚结婚时,她烧碳炉给他做饭的情景。我问我妈,那你当时爱他吗?我妈说,不晓得啊,我只觉得那时候很踏实,但后来才知道,那种踏实原来是随时会消失的。

我身边也有那种爱了一辈子的父母,好朋友讲起他爸妈的时候,会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微笑,他的意思是,他无法想象真的有那种爱情存在,他甚至觉得其中一定带着某种虚假的部分,只是他没找到证据戳穿。我问他,为什么你爸妈这么幸福,你还要怀疑幸福?他说,因为他自己就没有遇到过这么完美的感情,一定是有瑕疵的,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放大瑕疵,过去的人喜欢隐藏瑕疵,太完美的东西在这个世上就显得假,所以他对他父母的感情是绝对质疑的。他对感情的这种不信任来自于他自身的感情经历吗?还是互联网的各种现实的价值观造成了他这种怀疑?我很难说清楚。

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对爱这个字眼是有认知的,不管其中对阶层、道德、灾难的解读是否有加深“爱”这个字眼的重量,但那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因为生死之恋感动,不会认为那是一种虚假。《大话西游》真正在网上走红的那一年,距离它正式上映也过去了四五年,当谈及紫霞和至尊宝的时候,纵然结尾的唏嘘引人感慨,但没有人质疑过爱的存在与错过,哪怕他们没有真正走到一起,“爱过”是那个时候大家最爱调侃的一个动词过去式。就算到今天,我也会认真地讲,《甜蜜蜜》是我个人影单里永远逾越不过的华语爱情电影的高山,时代与人的交响曲,是认真爱过的人,才明白时间与爱之间缠绵的那种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90年代,人普遍对爱是有基本概念的,大家对人的复杂性,爱的多面体,都有个人的认知。人不可能一辈子爱一个人,在那个年代,大家并不否认,但大家会继续相信的是,即使不爱这一个人,却还是会爱另一个人的,爱不会因为关系结束而消失,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常态。可现在不了,大家会因为担心爱上一个人,而干脆不爱所有人,自我保护到一定程度,对爱就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好像爱是一种病毒,不碰就不会消耗自己,对爱越是不相信,对自己的专注力就会越高,这样的活法变成了一种提倡。

但作为过来人,我必须要说的两件事,首先,长期不恋爱的人,但凡真正遇到一个动心的人,会死得很惨,因为没爱过,所以根本不懂怎么爱一个人,横冲直撞,只能遍体鳞伤,爱是一种天性,但“会爱”却是后天习得的本领,不会爱的人笨拙得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缺乏爱的经验的人,在处理其他关系上,也一定会有缺陷。其次,害怕爱的人,也会害怕别的挫折,害怕本身与“爱”无关,而是与自信有关,不是因为你不碰爱情,你就不会遇到挫折,而是因为你遇到挫折,懂得处理,你才同样可以游刃有余去面对爱的失败。

我见过不会恋爱的人,给别人造成困扰的情况,对爱的理解,永远是从别人身上索取爱的反馈,求证爱的反应,要求爱的归属,而实际上,这样的相处处不了半年就会让关系变得乏味,反而奇怪,为什么我一直在爱你,你却在回避,生气,拉黑,又加回来,道歉,继续生气,质疑,内耗,再次拉黑。所有的操作,是为了验证对方爱不爱你,而不是你相不相信对方爱你,如同我在开篇提到的,我们对幸福是不相信的,但我们认为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同样,我们对爱是不相信的,我们认为爱是通过行为来证明的。

一个人说,我爱你,不管多么真情,现在的人都会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所以情话也变得不重要了,只要埋头去做,去付出,去给予,爱就是爱了?朋友说,不,那也不是爱,那是倒贴,是不对等的爱。我问,那什么是爱呢?相知相守是爱吗?朋友说,相知相守也不是爱,相知是灵魂彼此认同的一秒荡漾,相守是亲情一样索然无味地日复一日。那么,什么是爱?朋友说,没有什么爱不爱的,只有开心与否罢了,开心了就是爱,不开心,就不是爱。我说,我怎么觉得恰恰相反,开心了是爱,不开心也是爱,如果不爱,是不会不开心的,只会无所谓。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信爱情了呢?

 

可能没有人真的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不相信爱情,是从我们对人性进行单一判断开始的。当大家都在追逐正能量,追逐伟光正的时候,人性的灰度就渐渐被忽略了,所有的事情只能非黑即白,好人和坏人只能是对立面,而不是一种对照关系,文学和电影的角色不能有侧面,他们只能是好人或者坏人,好人是不能做坏事的,坏人做了好事也不应该被同情,因为对人性的单一化评判之后,即使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电影,在真正讲述人和爱的复杂性时,也会被钉在耻辱柱上,说,一个小三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就算她有爱情,也是不值得吹捧的,因为她不是正面角色!那么以这样的视线去看《泰坦尼克号》,我们就只能看到出轨、背叛、不守妇道的Rose爱上了底层小混混,小混混勾引了她,所以他们最后没在一起,也是活该。一切都按这样的视线来看,爱就慢慢不再存在了,因为人越纯粹,就越功利,那么就越不需要情感,我们认为的道德伦理非要去强加在艺术作品上时,我们形而上的精神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就不存在复杂的情感关系了,那么爱,就变成了一种被质疑。

当我们认为,只有开心幸福才算是真正的爱,让人受伤哭泣的都是虚假的爱,那么,爱就变成了永远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我们在接受人的复杂性的层面上,是在集体倒退的。

 

十来岁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问我妈,这个是好人吗?但好像他又做了什么并不好的事情。我妈非常认真地和我说,这个世上,只有立场,没有好坏,好人会有阴暗面,坏人也一定有柔情的时刻。同样的观点,放在爱情里,是一样成立的,这个世上,只有会爱与乱爱,而不是不存在爱,爱让人喜悦也让人悲伤,让人兴奋也让人失落,爱是一体两面,爱从来不等同于幸福,但爱过,就必然幸福过,相信的事情总会发生,会爱的人,是能带动爱无能的,但随着大家对爱的质疑越来越深,提防着,逃避着,如果人人爱无能,爱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责任编辑:李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