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是否就是为了拍照以及发朋友圈?
wo问:出门旅游是否就是为了拍照以及发朋友圈?年前一个人去云南走了走,回来大家问我要照片,我说没拍,大家都说出去玩不拍照,也不发朋友圈,那岂不是白玩儿了。真是这样吗?
@吴惠子 答wo:
编辑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正好在旅行的途中,但这个尴尬的逻辑真的难住我了。
上次遇到这么难回答的问题,是我一个朋友对我吃火锅的态度产生了质疑,她说:你涮火锅怎么可以不涮宽粉,那岂不是等于没涮?我这个朋友自己能涮一整份宽粉,而我不吃宽粉的呀,我的必涮菜品是豆腐。
我还有个女朋友特别爱喝老北京卤煮的汤底,她每次吃完,我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她捧着碗把汤喝得底朝天。
我生怕她问我,你吃卤煮怎么能不喝汤,岂不是等于没吃?
幸亏她也知道自己的口味重于泰山,独乐乐足矣,绝不众乐乐,从不要求我陪她一块儿喝。
享受食物和享受旅行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却不是非得抱着一个 “明确的目的”。
所以上面的问题,实在没什么好回答的,倒是从这个逻辑里,我发现了两个非常可怕的地方。
一是我们被移动互联网的衍生品绑架,不知不觉沦为了“社交工具”的奴隶。
为了发朋友圈,发微博,发脸书发推特,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表演生活”的。
白天还是夜晚,室内还是室外,摆拍还是抓拍,文艺小清新还是抽象实验派,秀恩爱还是秀美食,看图说话还是指桑骂槐,发给老妈看还是发给老板看,恨不得每条状态每张照片都千锤百炼。
移动互联网时代本来一个好好的浪潮,才刚开始翻滚呢,怎么就把我们都吞噬了?这也太本末倒置了。
我们是使用工具的人,怎么可以反过来被工具使用,简直吓死本宝宝了。
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交工具帮助我们搭建起越来越便捷的沟通网络,我们用工具沟通感情,汇报工作,记录美好瞬间,以期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切伟大发明都要以人为本,所以,卸掉这个“枷锁”,你好,它也好。
二是为什么非要给旅行赋予某种目的或意义。
我们在固定的城市生活,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圈子,固定的男女朋友,变态一点的人,连上厕所擦屁股的用纸量也是固定的,五节卫生纸,多一节少一节都不行。比如我个人有点洁癖,每天固定要擦至少两遍地板,只要人在家365天,我至少会擦730次地,碰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一天擦过四五次。
人在这种固定的状态里,像是被上了发条,很容易变得疲惫,焦虑,狭隘和多疑,随时一触即发,敏感如困兽,恨不得昨天下过的那场雨,也都带着“目的和意义”,像是老天在故意为难你。
这种“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儿”的病,是通病,我以前也经常犯病。但突然有一天,我这个病好了。因为我发现,人一辈子,唯一要认真对待并追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死而生”。
活着就是朝着“死”去的。
所以,此时,此刻,格外重要,一朝一夕,都别浪费。
台湾歌手陈绮贞在《旅行的意义》里唱:说不出旅行的意义,就是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是你可以跳出原本的意义,坦然地沉浸在一种无需挖掘意义的状态里,像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温暖安逸,等待重启。
还有最后说一句,我经常发朋友圈,是因为我长得好看。
那些长得比我还好看的人,就算走三步下楼吃碗面,也是要拍一张发朋友圈的。
自从我拒绝活得太深刻之后,就不喜欢回答这种严肃的问题了,因为越深刻越痛苦,希望下次有人问我简单一点的问题,比如哪家店的烤腰子好吃?
这个我就太懂太懂了。
只要腰子新鲜保真,哪家店都差不多,关键是趁热吃,越烫越好,因为凉了特别臊。
但你相信我,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人专门喜欢吃臊一点的。说不定你哪次旅行,就遇到他了。
上次遇到这么难回答的问题,是我一个朋友对我吃火锅的态度产生了质疑,她说:你涮火锅怎么可以不涮宽粉,那岂不是等于没涮?我这个朋友自己能涮一整份宽粉,而我不吃宽粉的呀,我的必涮菜品是豆腐。
我还有个女朋友特别爱喝老北京卤煮的汤底,她每次吃完,我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她捧着碗把汤喝得底朝天。
我生怕她问我,你吃卤煮怎么能不喝汤,岂不是等于没吃?
幸亏她也知道自己的口味重于泰山,独乐乐足矣,绝不众乐乐,从不要求我陪她一块儿喝。
享受食物和享受旅行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却不是非得抱着一个 “明确的目的”。
所以上面的问题,实在没什么好回答的,倒是从这个逻辑里,我发现了两个非常可怕的地方。
一是我们被移动互联网的衍生品绑架,不知不觉沦为了“社交工具”的奴隶。
为了发朋友圈,发微博,发脸书发推特,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表演生活”的。
白天还是夜晚,室内还是室外,摆拍还是抓拍,文艺小清新还是抽象实验派,秀恩爱还是秀美食,看图说话还是指桑骂槐,发给老妈看还是发给老板看,恨不得每条状态每张照片都千锤百炼。
移动互联网时代本来一个好好的浪潮,才刚开始翻滚呢,怎么就把我们都吞噬了?这也太本末倒置了。
我们是使用工具的人,怎么可以反过来被工具使用,简直吓死本宝宝了。
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交工具帮助我们搭建起越来越便捷的沟通网络,我们用工具沟通感情,汇报工作,记录美好瞬间,以期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切伟大发明都要以人为本,所以,卸掉这个“枷锁”,你好,它也好。
二是为什么非要给旅行赋予某种目的或意义。
我们在固定的城市生活,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圈子,固定的男女朋友,变态一点的人,连上厕所擦屁股的用纸量也是固定的,五节卫生纸,多一节少一节都不行。比如我个人有点洁癖,每天固定要擦至少两遍地板,只要人在家365天,我至少会擦730次地,碰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一天擦过四五次。
人在这种固定的状态里,像是被上了发条,很容易变得疲惫,焦虑,狭隘和多疑,随时一触即发,敏感如困兽,恨不得昨天下过的那场雨,也都带着“目的和意义”,像是老天在故意为难你。
这种“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儿”的病,是通病,我以前也经常犯病。但突然有一天,我这个病好了。因为我发现,人一辈子,唯一要认真对待并追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向死而生”。
活着就是朝着“死”去的。
所以,此时,此刻,格外重要,一朝一夕,都别浪费。
台湾歌手陈绮贞在《旅行的意义》里唱:说不出旅行的意义,就是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是你可以跳出原本的意义,坦然地沉浸在一种无需挖掘意义的状态里,像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温暖安逸,等待重启。
还有最后说一句,我经常发朋友圈,是因为我长得好看。
那些长得比我还好看的人,就算走三步下楼吃碗面,也是要拍一张发朋友圈的。
自从我拒绝活得太深刻之后,就不喜欢回答这种严肃的问题了,因为越深刻越痛苦,希望下次有人问我简单一点的问题,比如哪家店的烤腰子好吃?
这个我就太懂太懂了。
只要腰子新鲜保真,哪家店都差不多,关键是趁热吃,越烫越好,因为凉了特别臊。
但你相信我,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人专门喜欢吃臊一点的。说不定你哪次旅行,就遇到他了。
(责任编辑:郭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