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式微,当记者还有什么意义?
奥格好青年问:最近多位央视主持人辞职,纸媒更是出现离职潮,在传统媒体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当记者有意义吗?
吴飞答奥格好青年:
2008年5月,我和Z一起作为特派记者在四川采访汶川地震。每天看着铺天盖地没有生气的废墟,害怕自己陷入过分沉重的阴影里,我决定和Z聊些明快些的话题。
我问Z,“回到上海,你最想干什么?”
Z想了想说,“我想结婚。”
Z是我们这群特稿记者中最不羁的一个,哪里一出事情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地朝哪里冲,我从未从他的身上读到过“成家”两个字。但他一脸认真地说,这一次看惯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决定要珍惜当下,善待身边人。
但最终Z没有结成婚。分手那阵Z天天找我喝酒。
据Z说,他求婚也求了,场面轰轰烈烈千军万马。姑娘哭得稀里哗啦,当场就答应了他。可回头提了个附加条件,要他别当记者了,照姑娘的说法,当记者整天颠沛流离,弄不好就出个什么危险,钱还挣不到几个,一把年纪了房子都没有。她让Z跟她出国,或者回老家创业。但Z不同意。
我说,她说得没错啊,你在北川那会儿,一波余震过来,你当时要往前站10公分,现在就已经死了。怎么还不吸取教训赶紧滚蛋?
他骂道,你他妈的还有脸说我?地震那会儿你直接就被困在震区了,失联了48个小时,你老娘急得就差到报社来找领导拼命了,你怎么不吸取教训赶紧滚蛋?
我朝他两手一摊,我这不是除了采访写稿子啥都不会么?你让我滚蛋之后干吗去?洗盘子还是搬砖头?
他说,这不就结了么。我也别的啥都不会。哦出国,去薅资本主义的羊毛,那也得有手艺才行。
我想了想,又出了个点子。那你可以哄她啊,哄她说还没做好转型准备,出国还是创业可以从长计议。等生米煮成熟饭,你再坚守记者岗位,她能拿你怎么样?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会说假话哄人的。
我说不过他,只好跟他干杯。很快Z就醉了,趴在桌子上流眼泪。
我喊他,瞧你这个怂样,我原本还以为你很有新闻理想的样子。
Z呢喃道,有个JB理想。理想这玩意儿就是处女膜,挂嘴上挺神圣,搁身体里头没毛用。去他妈的理想。然后醉得不省人事。
说归说,醉完没几天,Z又拾掇干净去了索马里。他发回来在那边举着AK-47的照片。他是第一个直面索马里海盗的中国记者,意气风发,一时无两。从照片上我看不出他心里到底是痛还是并快乐着。
2008年还是纸媒黄金时期的尾巴,但记者这个行业在中国一直未被看好。Z就这样抱着他的JB理想走南闯北,山西矿难、雅安地震、马航失联……我经常嘲笑他为灾难代言,然后他反问我,下次出什么事情要给你带几斤盐?
南方周末在1999年发表了著名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1999年是我进大学的年份,这篇文章在那个年代是我们进军新闻行业的航标灯。“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十多年后,写这篇文章的长平已经离开了新闻岗位,而对于经历寒冬的纸媒来说,“眼含泪水”犹在,“爱得深沉”却不知道付诸何方。
七年过去了,汶川处处废墟的场面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铺天盖地的整版报道也许是纸媒黄金时代中最灿烂的绽放。哦原谅我,媒体总是嗜血的,但究其根本是为了善意与真相。便如Z,其实他不是为苦难代言,他是为真相代言。七年过去了,Z大喊一声“去他妈的理想”然后不省人事的场面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也许喻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当互联网的沙石遮没原本就带着迷茫的眼,事实愈加纷乱,真相总如迷宫一样难以抵近。
2015年,Z终于要结婚了。虽然在筹备婚期的过程当中,他还去缅北的炮火纷飞中走了一遭。走之前我发消息问他:婚纱照拍了没?他回:拍了。我觉得问的问题很愚蠢,但问不出更高明的问题,只好说保重。
Z的喜宴终于摆开,当天晚上,报社同事请了两桌,其中已离职的坐了一桌,还在坚守的摆了一桌。暖场视频中新郎新娘的照片滚动播放,放到Z在索马里举着AK的照片时,全场自发响起掌声一片。
Z在新郎致辞中说,“感谢我的妻子能支持我这份收入不高,又颠沛流离的工作……我爱你。”然后把新娘紧紧拥在怀中,许多同事流泪了。新郎新娘来敬酒的时候,一位领导喝了几杯酒,拉住新娘说,你要相信一个调查记者的操守,他说爱你,肯定是不会掺假的。大家都流泪了。
喜宴散去,我在半醉半醒中回忆这么多年。我刚工作那会儿,地铁里大家都在读报,现在,地铁里人人都在刷手机;我刚工作那会儿,早上起晚了报摊上就买不到晨报,现在,我家附近的书报亭基本都改卖彩票了……那不变的是什么呢?
我记得我入职第一天,老领导丢给我三个字,“讲真话。”
当互联网的沙石遮没原本就带着迷茫的眼,事实愈加纷乱,真相总如迷宫一样难以抵近。我们会继续在这个混沌的互联网时代,坚持讲真话。
也许比起很多互联网媒体,我们要辛苦得多,但我们坚持为真相代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微信公众号:子不语(zibuyu_fifi)
我问Z,“回到上海,你最想干什么?”
Z想了想说,“我想结婚。”
Z是我们这群特稿记者中最不羁的一个,哪里一出事情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地朝哪里冲,我从未从他的身上读到过“成家”两个字。但他一脸认真地说,这一次看惯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决定要珍惜当下,善待身边人。
但最终Z没有结成婚。分手那阵Z天天找我喝酒。
据Z说,他求婚也求了,场面轰轰烈烈千军万马。姑娘哭得稀里哗啦,当场就答应了他。可回头提了个附加条件,要他别当记者了,照姑娘的说法,当记者整天颠沛流离,弄不好就出个什么危险,钱还挣不到几个,一把年纪了房子都没有。她让Z跟她出国,或者回老家创业。但Z不同意。
我说,她说得没错啊,你在北川那会儿,一波余震过来,你当时要往前站10公分,现在就已经死了。怎么还不吸取教训赶紧滚蛋?
他骂道,你他妈的还有脸说我?地震那会儿你直接就被困在震区了,失联了48个小时,你老娘急得就差到报社来找领导拼命了,你怎么不吸取教训赶紧滚蛋?
我朝他两手一摊,我这不是除了采访写稿子啥都不会么?你让我滚蛋之后干吗去?洗盘子还是搬砖头?
他说,这不就结了么。我也别的啥都不会。哦出国,去薅资本主义的羊毛,那也得有手艺才行。
我想了想,又出了个点子。那你可以哄她啊,哄她说还没做好转型准备,出国还是创业可以从长计议。等生米煮成熟饭,你再坚守记者岗位,她能拿你怎么样?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不会说假话哄人的。
我说不过他,只好跟他干杯。很快Z就醉了,趴在桌子上流眼泪。
我喊他,瞧你这个怂样,我原本还以为你很有新闻理想的样子。
Z呢喃道,有个JB理想。理想这玩意儿就是处女膜,挂嘴上挺神圣,搁身体里头没毛用。去他妈的理想。然后醉得不省人事。
说归说,醉完没几天,Z又拾掇干净去了索马里。他发回来在那边举着AK-47的照片。他是第一个直面索马里海盗的中国记者,意气风发,一时无两。从照片上我看不出他心里到底是痛还是并快乐着。
2008年还是纸媒黄金时期的尾巴,但记者这个行业在中国一直未被看好。Z就这样抱着他的JB理想走南闯北,山西矿难、雅安地震、马航失联……我经常嘲笑他为灾难代言,然后他反问我,下次出什么事情要给你带几斤盐?
南方周末在1999年发表了著名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1999年是我进大学的年份,这篇文章在那个年代是我们进军新闻行业的航标灯。“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十多年后,写这篇文章的长平已经离开了新闻岗位,而对于经历寒冬的纸媒来说,“眼含泪水”犹在,“爱得深沉”却不知道付诸何方。
七年过去了,汶川处处废墟的场面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铺天盖地的整版报道也许是纸媒黄金时代中最灿烂的绽放。哦原谅我,媒体总是嗜血的,但究其根本是为了善意与真相。便如Z,其实他不是为苦难代言,他是为真相代言。七年过去了,Z大喊一声“去他妈的理想”然后不省人事的场面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也许喻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当互联网的沙石遮没原本就带着迷茫的眼,事实愈加纷乱,真相总如迷宫一样难以抵近。
2015年,Z终于要结婚了。虽然在筹备婚期的过程当中,他还去缅北的炮火纷飞中走了一遭。走之前我发消息问他:婚纱照拍了没?他回:拍了。我觉得问的问题很愚蠢,但问不出更高明的问题,只好说保重。
Z的喜宴终于摆开,当天晚上,报社同事请了两桌,其中已离职的坐了一桌,还在坚守的摆了一桌。暖场视频中新郎新娘的照片滚动播放,放到Z在索马里举着AK的照片时,全场自发响起掌声一片。
Z在新郎致辞中说,“感谢我的妻子能支持我这份收入不高,又颠沛流离的工作……我爱你。”然后把新娘紧紧拥在怀中,许多同事流泪了。新郎新娘来敬酒的时候,一位领导喝了几杯酒,拉住新娘说,你要相信一个调查记者的操守,他说爱你,肯定是不会掺假的。大家都流泪了。
喜宴散去,我在半醉半醒中回忆这么多年。我刚工作那会儿,地铁里大家都在读报,现在,地铁里人人都在刷手机;我刚工作那会儿,早上起晚了报摊上就买不到晨报,现在,我家附近的书报亭基本都改卖彩票了……那不变的是什么呢?
我记得我入职第一天,老领导丢给我三个字,“讲真话。”
当互联网的沙石遮没原本就带着迷茫的眼,事实愈加纷乱,真相总如迷宫一样难以抵近。我们会继续在这个混沌的互联网时代,坚持讲真话。
也许比起很多互联网媒体,我们要辛苦得多,但我们坚持为真相代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微信公众号:子不语(zibuyu_fifi)
(责任编辑:郭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