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诉父母我希望自己选择人生?
专业作死二十年问:外地有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我想去尝试一下,可是父母总认为我无法离开他们而坚决反对。我该如何告诉爸妈,我想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小川叔 答专业作死二十年:
一直以来,父母那些温暖的碎碎念,是我们没有成人之前的负担,是我们懂事之后的牵挂,是他们离开之后温暖的念想。
我们可以选择朋友、爱人,却唯独不能选择家庭和出身,于是很多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之道就成了代沟的成因。
很多父母觉得,我懂,所以我不希望你吃苦、走弯路。
很多子女觉得,我更懂,所以我才要自己去试试看,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强调自我,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就是非常刻意甚至别扭地强调“自我”的存在,而且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和采纳,自己不是父母的依附品。所以那个时候妈妈唠叨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起到反作用。
让你天冷多加点衣服,就不!哪怕冻成狗。
让你不要早早谈恋爱,你懂什么!结果成绩真的下滑……
我们认识的第一道现实的大门,是父母的提醒。我们总是希望证明自己没错,于是率先伤他们最深。怎么会这样呢?
人生难免会遇到选择,比如选择专业、比如毕业选择哪个城市,甚至未来选择爱人。
有的父母习惯性地觉得你还小,不懂事,就越权帮你选了,你则往往以“我喜欢”为主,从不考虑实用性,你会觉得如果选的不喜欢,每天都是度日如年。
可日后的生活,却一遍又一遍告诉你,原来那些原本你以为的“你喜欢”,并非你看到的那个样子,而那些少年时代的意气用事,在日后的生活里,我们总要学会着妥协与周旋。
只可惜,那些生活教给你的事,你最后会感谢经历,而那些父母带来的挫折和弯路,却往往会伴随着恨意,我们却忘了,其实他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选择是高考失利后,我选择了复读一年。
当时拿到了一个师范专科学校的入取通知,老爸说当老师也不错啊!我说,不!我要考本科。
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于是老妈带着我去办理了复读手续,结果接二连三的碰壁,名额有限、宿舍也住不下,甚至还不得不动用一些人际关系。
我记得当时为了找校长签一个字前后跑了三四次,有一次等了半天校长,却连一面都见不到,最后只得和老妈灰溜溜地去等公交车回家。
那是我第一次想放弃,觉得自己做的这个决定是不是做错了。
当时还是老妈鼓励我,没事!再试一次,也许下次就见到了呢?
于是我们就试验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把手续办完,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一所本科学校。
有时候父母并不是不放心你如何去选,而是他们担心你连想都没想过就贸然去尝试,很可能会遇到陷阱。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父母更希望的是,你最好是跌一个小跟头,领悟一个大道理。
少吃点苦,多一点幸福。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现在很多人都说,父母太老了,不好沟通,可其实有时候他们会更实际地去看,到底你做了多少,而不是你说了多少。
其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父母,包括他们的喜好,软肋。
那么,在你认为你已经开始独立之后,你有尝试过去做点儿什么让他们觉得安心,让他们觉得你长大了吗?
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就是不让我去外地找工作呢?那你有没有自问过,在这之前,可能你连一次单独的远行都没做过,父母又凭什么相信,这样的一个你,去了外地就一定能不被骗,就一定能适应,就一定可以找得到机会?
也许你会说,凡事都有第一次啊!不让我去做,怎么知道我做不好呢?
可你做之前到底有做过什么准备?
你去找工作的那个城市,你曾经大学四年是否去过,你熟悉吗?
你有在当地结交靠谱的朋友么?遇到了事情你有可以求助的人吗?
如果这些你从未考虑,或者自以为是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再说嘛,那其实你赌的不是你自己的运气,你是带着全家人的心在赌命嘛!
即便父母答应了让你,也依旧是悬着心,放心不下,还可能会接收到你三天两头说钱花完了来要钱,工作不好找打电话求安慰,开始的时候不适应没事儿就把家里当倾诉垃圾桶。
这些你都想过么?
做决定之前多想想是否还有纰漏,带着你认为最完整的想法去和家人沟通,这才是让他们看到你长大的证明。
你只有能够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负责,才有可能将父母的担心放在心上。
是的,你选的是你的人生,可当你明白这选择背后的责任和承担,才是真正长大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选择朋友、爱人,却唯独不能选择家庭和出身,于是很多子女和父母的沟通之道就成了代沟的成因。
很多父母觉得,我懂,所以我不希望你吃苦、走弯路。
很多子女觉得,我更懂,所以我才要自己去试试看,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强调自我,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就是非常刻意甚至别扭地强调“自我”的存在,而且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和采纳,自己不是父母的依附品。所以那个时候妈妈唠叨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起到反作用。
让你天冷多加点衣服,就不!哪怕冻成狗。
让你不要早早谈恋爱,你懂什么!结果成绩真的下滑……
我们认识的第一道现实的大门,是父母的提醒。我们总是希望证明自己没错,于是率先伤他们最深。怎么会这样呢?
人生难免会遇到选择,比如选择专业、比如毕业选择哪个城市,甚至未来选择爱人。
有的父母习惯性地觉得你还小,不懂事,就越权帮你选了,你则往往以“我喜欢”为主,从不考虑实用性,你会觉得如果选的不喜欢,每天都是度日如年。
可日后的生活,却一遍又一遍告诉你,原来那些原本你以为的“你喜欢”,并非你看到的那个样子,而那些少年时代的意气用事,在日后的生活里,我们总要学会着妥协与周旋。
只可惜,那些生活教给你的事,你最后会感谢经历,而那些父母带来的挫折和弯路,却往往会伴随着恨意,我们却忘了,其实他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选择是高考失利后,我选择了复读一年。
当时拿到了一个师范专科学校的入取通知,老爸说当老师也不错啊!我说,不!我要考本科。
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于是老妈带着我去办理了复读手续,结果接二连三的碰壁,名额有限、宿舍也住不下,甚至还不得不动用一些人际关系。
我记得当时为了找校长签一个字前后跑了三四次,有一次等了半天校长,却连一面都见不到,最后只得和老妈灰溜溜地去等公交车回家。
那是我第一次想放弃,觉得自己做的这个决定是不是做错了。
当时还是老妈鼓励我,没事!再试一次,也许下次就见到了呢?
于是我们就试验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把手续办完,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一所本科学校。
有时候父母并不是不放心你如何去选,而是他们担心你连想都没想过就贸然去尝试,很可能会遇到陷阱。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父母更希望的是,你最好是跌一个小跟头,领悟一个大道理。
少吃点苦,多一点幸福。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现在很多人都说,父母太老了,不好沟通,可其实有时候他们会更实际地去看,到底你做了多少,而不是你说了多少。
其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父母,包括他们的喜好,软肋。
那么,在你认为你已经开始独立之后,你有尝试过去做点儿什么让他们觉得安心,让他们觉得你长大了吗?
你可能不理解,为什么父母就是不让我去外地找工作呢?那你有没有自问过,在这之前,可能你连一次单独的远行都没做过,父母又凭什么相信,这样的一个你,去了外地就一定能不被骗,就一定能适应,就一定可以找得到机会?
也许你会说,凡事都有第一次啊!不让我去做,怎么知道我做不好呢?
可你做之前到底有做过什么准备?
你去找工作的那个城市,你曾经大学四年是否去过,你熟悉吗?
你有在当地结交靠谱的朋友么?遇到了事情你有可以求助的人吗?
如果这些你从未考虑,或者自以为是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再说嘛,那其实你赌的不是你自己的运气,你是带着全家人的心在赌命嘛!
即便父母答应了让你,也依旧是悬着心,放心不下,还可能会接收到你三天两头说钱花完了来要钱,工作不好找打电话求安慰,开始的时候不适应没事儿就把家里当倾诉垃圾桶。
这些你都想过么?
做决定之前多想想是否还有纰漏,带着你认为最完整的想法去和家人沟通,这才是让他们看到你长大的证明。
你只有能够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负责,才有可能将父母的担心放在心上。
是的,你选的是你的人生,可当你明白这选择背后的责任和承担,才是真正长大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郭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