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很多的群里活跃的人却很少?

晕乎乎的鸟:被拉进一些有很多人的群,但大家又不怎么活跃。不懂建立这些群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活跃的人这么少?

@恢复吃素的F小姐 答晕乎乎的鸟:

前段时间,我隐着身的时候突然收到系统提示我被加入了某某群。一头雾水地点进去,扫了一眼大家的群名片,豁然发现全是当年的小学同班同学。

那一瞬间莫名地觉得有点热血。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也都很热情,那种“失散多年后的努力寒暄”你们可以随意感受一下。绞尽脑汁地回忆着当年都是怎样叫彼此的花名,顺便还要考究一下这些花名的来源。各种求爆近照,吐槽彼此“时隔多年长相依然没有进步”,又或是别扭地恭维道“哇擦咧果然是女大十八变你这特么是整容了吧”。

当然,也互相询问考到了哪里的大学,现状如何。其中也不乏有上重本的,去留学的,算是约定俗成的混得比较好的一拨儿吧。不晓得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还是怎么的,回复里出现了些自嘲的句子,带些羡慕的意味。

这种情景其实真挺尴尬的,一时之间对话难以为继,似乎是心照不宣地草草收了场。
每逢佳节也会有一些例牌的问候,算是制造了一些对话的契机。
“没想到这个群已经这么多人啦?好久都没有见过大家了。”
“好厉害啊,竟然差不多都找全了。”
“要不要什么时候聚一下啊?”
“嘿嘿嘿群主赶紧撺掇一下?”
“你们那帮去国外的都回来了?”
“没……”
后来,好像就逐渐没下文了。

一个个群空空荡荡地赋了闲,说来说去,是赏味期限已经过去了吧。实在不是故人心易变,我们只是无力反抗时过境迁。人生的轨迹太不同,仿佛是夕爷那句词:来不及说再见,已经远离我几光年。

加一个群,就像是贴了一个tag,作为对于“曾经相遇”的尊重。可能我们早已养成“接收消息但不提示”的默契,彼此都不拆穿。

通知:12月5日14:00、6日14:00和7日19:00,ONE团队及人气作者咸贵人、吴惠子、陈谌和姬霄将分别在西安今日阅读书店、陕西嘉汇汉唐书店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我们从未陌生过》文艺分享签售会,详情见屏间页海报及@一个App工作室微博 。大家不见不散。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