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毛头子问:经常看到很多人说“成长”,感觉仿佛只要懂得了某个道理,就是一种成长,成长就是不断地明白道理的过程,是这样么?
@曲玮玮 答毛头子:
真正的成长,就是不再急于成长。
有一类问题似乎很受欢迎——“哪些道理让你相见恨晚?”“你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是什么?”“哪些习惯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大家忙着收藏,忙着把一眼扫过去瞬间读完的道理抄在小本儿上,忙着赶紧找到填补袖口破洞的补丁,忙着大彻大悟,忙着醍醐灌顶,即刻见疗效。
这些简洁的人生道理总是高赞。因为不需大费周章就能把几行金玉良言背下来,产生自己手持武林秘籍行走江湖畅通无阻的幻象。
可是,你以为那些道理,作者栽跟头之前从没听说过吗?它们是治病的药丸,不是预防针。只有跌了跟头后混合苦水服下去,才能缓解跌打损伤,从此溶进血液里内化,终身傍身。在你经历到这些之前,它们只是粘在衣服上供你摘取的小处方纸片。
当你真的成熟,慢慢不会再把“每天进步一点点”挂在嘴边。不会只对可以量化的努力成果情有独钟,不会执念于“少吃一顿肉必然体重掉两斤,多做两道题考试加五分”。没必要咬牙给自己设定 KPI。生活又不是大妈坐小板凳上织毛衣,一切所见即所得。
和我一样,很多写小说出身的人做自媒体,从前的创作是“背向”读者,所谓的“成长”更多来源于自我省察。开了公众号之后,一切数据都转向阅读量与粉丝数。有了可量化的数据之后,旁人哪里顾得上你内在的进步呢,只会忙不迭问你,“最近粉丝涨了多少?”
或许世俗对成长与成功都有一套冷冰冰的评价体系,你要忍受层层标尺在身上测量的尴尬,挺直腰板儿,心中另有一套无形的标尺。
时间本身是没有标度的,是人类为了有所区分与回顾,把连贯的时间分割成块。又到年底,以前也执念于写一年总结,这一年看了多少书和电影,输出了多少万字,把量的积累看作成长之一。也渴望从每段经历里萃取几滴人生精华敷在脸上,希望每次摸爬滚打都能换来可视化的成长。
今年我依然会写总结,但不再有此心态。
生活不仅不是织毛衣,甚至连“蜗牛爬金字塔”都不是。没有任何人向你拍胸脯保证,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前方。
有人用了错误的健身方式,辛苦流汗,却把自己严重拉伤。一些连续创业者总是急于标榜自己在失败中得到多少宝贵的经验,却不会勇于承认,自己消耗了多少资源和好年华。
你只是旅人走在陌生丛林里,天高地暗,薄雾微茫。你可能离星辰大海越来越近,可能跋涉一天依然绕回原点,甚至努力一番仍向后退。
罗曼·罗兰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真正的成长,大概是你看透一切之后,放下“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种鸡汤执念,放下自欺欺人,依然往前奔跑,无畏无惧。
初中时看《老友记》,看他们每天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一本正经瞎扯淡,端着咖啡杯消磨时间,乐此不疲地制造笑料,心里都在替他们着急,这些人什么时候能长大啊。那些闲扯淡和玩填字游戏的时间,用来报个技能班学个编程该多好。
今年又重温了一遍。第一季穿着婚纱一惊一乍、被宠坏了的姑娘 Rachel,成了某时尚公司主管。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 Chandler,重新找到了所爱的职业,也成了充满责任感的丈夫。
电视剧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一场惊人的变故,让每个人瞬间遭受锤炼,一夜之间沧桑得判若两人。他们也没有合上书本后一拍大腿,顿悟真理从此铠甲傍身。
我只是在陪他们傻笑,替他们尴尬之余,年复一年,发现他们慢慢成长为另一种样子。Joey 依然行为低幼,Monica 依然强迫症,Phoebe依然鬼马。十年过去,这些点缀人性的漂亮羽毛依然在他们头顶随风飘,但是人生已经有了更厚重的根基底座,再也不是二十出头受了惊吓随时地动山摇世界崩塌的小孩子。
急什么呢。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并非要你放下功名尘土无欲无求,只是不带着强烈的结果导向去做事,不是把一串葡萄放进榨汁机就马上求一杯饱满的果汁。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非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说。
只顾笃定往前走便是,胸中自有云月。
有一类问题似乎很受欢迎——“哪些道理让你相见恨晚?”“你的每日私人成长暗器是什么?”“哪些习惯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大家忙着收藏,忙着把一眼扫过去瞬间读完的道理抄在小本儿上,忙着赶紧找到填补袖口破洞的补丁,忙着大彻大悟,忙着醍醐灌顶,即刻见疗效。
这些简洁的人生道理总是高赞。因为不需大费周章就能把几行金玉良言背下来,产生自己手持武林秘籍行走江湖畅通无阻的幻象。
可是,你以为那些道理,作者栽跟头之前从没听说过吗?它们是治病的药丸,不是预防针。只有跌了跟头后混合苦水服下去,才能缓解跌打损伤,从此溶进血液里内化,终身傍身。在你经历到这些之前,它们只是粘在衣服上供你摘取的小处方纸片。
当你真的成熟,慢慢不会再把“每天进步一点点”挂在嘴边。不会只对可以量化的努力成果情有独钟,不会执念于“少吃一顿肉必然体重掉两斤,多做两道题考试加五分”。没必要咬牙给自己设定 KPI。生活又不是大妈坐小板凳上织毛衣,一切所见即所得。
和我一样,很多写小说出身的人做自媒体,从前的创作是“背向”读者,所谓的“成长”更多来源于自我省察。开了公众号之后,一切数据都转向阅读量与粉丝数。有了可量化的数据之后,旁人哪里顾得上你内在的进步呢,只会忙不迭问你,“最近粉丝涨了多少?”
或许世俗对成长与成功都有一套冷冰冰的评价体系,你要忍受层层标尺在身上测量的尴尬,挺直腰板儿,心中另有一套无形的标尺。
时间本身是没有标度的,是人类为了有所区分与回顾,把连贯的时间分割成块。又到年底,以前也执念于写一年总结,这一年看了多少书和电影,输出了多少万字,把量的积累看作成长之一。也渴望从每段经历里萃取几滴人生精华敷在脸上,希望每次摸爬滚打都能换来可视化的成长。
今年我依然会写总结,但不再有此心态。
生活不仅不是织毛衣,甚至连“蜗牛爬金字塔”都不是。没有任何人向你拍胸脯保证,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指向前方。
有人用了错误的健身方式,辛苦流汗,却把自己严重拉伤。一些连续创业者总是急于标榜自己在失败中得到多少宝贵的经验,却不会勇于承认,自己消耗了多少资源和好年华。
你只是旅人走在陌生丛林里,天高地暗,薄雾微茫。你可能离星辰大海越来越近,可能跋涉一天依然绕回原点,甚至努力一番仍向后退。
罗曼·罗兰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真正的成长,大概是你看透一切之后,放下“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种鸡汤执念,放下自欺欺人,依然往前奔跑,无畏无惧。
初中时看《老友记》,看他们每天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一本正经瞎扯淡,端着咖啡杯消磨时间,乐此不疲地制造笑料,心里都在替他们着急,这些人什么时候能长大啊。那些闲扯淡和玩填字游戏的时间,用来报个技能班学个编程该多好。
今年又重温了一遍。第一季穿着婚纱一惊一乍、被宠坏了的姑娘 Rachel,成了某时尚公司主管。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 Chandler,重新找到了所爱的职业,也成了充满责任感的丈夫。
电视剧里从来没有从天而降一场惊人的变故,让每个人瞬间遭受锤炼,一夜之间沧桑得判若两人。他们也没有合上书本后一拍大腿,顿悟真理从此铠甲傍身。
我只是在陪他们傻笑,替他们尴尬之余,年复一年,发现他们慢慢成长为另一种样子。Joey 依然行为低幼,Monica 依然强迫症,Phoebe依然鬼马。十年过去,这些点缀人性的漂亮羽毛依然在他们头顶随风飘,但是人生已经有了更厚重的根基底座,再也不是二十出头受了惊吓随时地动山摇世界崩塌的小孩子。
急什么呢。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并非要你放下功名尘土无欲无求,只是不带着强烈的结果导向去做事,不是把一串葡萄放进榨汁机就马上求一杯饱满的果汁。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非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说。
只顾笃定往前走便是,胸中自有云月。
(责任编辑:好谢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