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优质的逗逼?

哈萨问:如何成为一个优质的逗逼?

@熊德启 答哈萨:

我想先说一句。
自认是个逗逼,其实本身就是个很“逗逼”的事情,所以我当然不觉得我是个逗逼。
但编辑他确实是选择了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此刻我的内心是略有些崩溃的,我好歹每天早上也要泡上一壶茶思考一下美国大选国际油价中东局势的问题,谁知在他心中,我大概就是个穿着烂背心拿着大瓷缸在胡同里边刷牙边说相声的形象。
 
我问朋友,我在ONE上写东西这么高雅严肃又精致而且错别字还那么少,此刻跳出来当个逗逼,居然还要进行教学,人家信吗?
朋友说,怎么不信,费玉清不也挺逗逼的吗?
我一听,也是有道理,可就是觉得有点不对劲。
后来想明白了,费玉清很红啊!
 
对于编辑觉得我是逗逼这件事,我还是放不下,于是想研究一下,我怎么就让他觉得逗逼了呢?
作为一个科学而严谨的人,在大数据时代,我动用了最高科技的侦测手段来进行这项研究。
我翻出了与他的微信聊天记录,搜索关键词。
 
我先搜索了“逗逼”二字,我心想,我看看你是什么时候认定我是个逗逼的。
结果寥寥几条,其中最醒目的一段是个问句,他问我:
你为什么生活里这么逗逼,发微博却又这么寡淡?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因为我也在他的鼓励下试着写过取悦观者的段子,却实在是写不出来,不是那块料。
那么好了,他一定是觉得,在日常交流之中,我是个逗逼。
于是我改变方向,再次搜索关键词,关键词只有四个字:哈哈哈哈。
我心想,我看看他都什么时候哈哈哈哈了,这下总能知道我什么时候让他觉得逗逼了吧!
 
结果,令人费解。
90%的“哈哈哈哈”,都他妈是我发的。
 
于是我泡上一壶茶,拿思考北京房价何时跌破百元的时间去思考,“逗逼”究竟是什么?
 
“逗”字,作为动词使用时,是个及物动词。
也就是说,它不仅需要有个具体而确定的“行为对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生活中有趣的朋友在微博这样的公共平台上难以“逗”起来,因为不知道那个具体的对象是谁。
也许在朋友圈里会更逗一些,在一对一的对谈之中,会更加有趣。
同时也得以解释,为何相声大家、喜剧之王这样在台上如此乐趣横生的人,回到生活里,似乎沉闷了不少。因为他们并不是在“逗”,而是在表演。
那么“逗”是什么?
仔细想想“逗”这个动作整体的“行为过程”,你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逗”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开端,一次简单的撩拨,而主角,实际上是那些“被逗”的人。
 
当然,仅仅“逗”,是不足以成为“逗逼”的。
顾名思义,你不仅得“逗”,你还得是个“逼”。否则,你只会是一个“爱讲笑话的姑娘”或一个“有趣的男生”。
“逼”,太简单了:别把自己当回事。
 
正在看此文的你也可以想想你身边的那些“逗逼”,在一次聚会之中,“逗逼”往往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话题的发起者,却并不会成为话题的中心,也没有结束话题的权利。
就像点燃烟花的小孩,捂着耳朵跑到一旁,大家都在看天,没有人看他。绚烂是大家的,热闹也是大家的,而他并不在意,与大家一起抬头,享受短暂的灿烂。
烟花散去,人们记得烟花,却不记得那个点火的小孩了,直到下一次。
这与说相声和演喜剧是不同的,因为表演必须成为主角,一旦功力欠佳却又滔滔不绝,便成了累赘,令人生厌。而“逗逼”具备一种天生的自我克制的心态:只要你开心,我不必成为主角。
 
举个例子,要说最出名大家也算是熟悉的好逗逼,美剧Friends(老友记)里的Chandler应该算是一个。
Chandler的名言金句数不胜数,我只说一段:
 
Rachel和Ross(一对情侣)当着朋友们的面大吵一架,女生Rachel在摔门而去之前扔下一句:Just so you know, it’s not that common, it doesn’t happen to every guy, and it is a big deal! (顺便说一句,你那毛病没那么常见,也不是每个男的都有,而且就是很严重!)
一个大男人隐秘的毛病就这么被喊了出来,朋友们纵然想笑,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仿佛屋里放了个大烟花,谁也不敢去点。
这时,我们的逗逼Chandler站了出来,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大喊一声:I knew it! (我就知道!)
在之前的故事之中,Chandler似乎很孱弱的男性能力曾无数次被拿来当做笑谈。
 
“I knew it”,这三个简单的单词,在这微妙的情景之中,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觉得不合适吗?并没有。觉得过分吗?也不是。
这一句念出来都不到两秒钟的话,既点出了大家此刻最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题,又用自己的尴尬分担了他人的尴尬。
这就是逗逼的艺术。
从文本上来说,这也许不是个好笑的段子。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看过这一段的观众,都笑了。
 
当然,Chandler是个被编剧虚构出来的人物,但观众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其中真实的部分。
 
如果研究一下Chandler每一次“逗逼”的逻辑,会发现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他乐于自我矮化。
第二,他的表达往往很简短,少有长时间的表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从来不让人觉得:我比你们所有人都聪明。也就是说,他的逗逼并不是为了为自己谋求存在感。
 
所以,优质的逗逼是无形的,我们只会有一种模糊的印象:如果饭局聚会上有某人出现,这一定会是一次开心的聚会,但至于他具体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似乎又想不起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虽然印象不深,但当你想要找朋友聚会时,一定会想起这个人。
 
也许,让别人觉得与你相处时就连他自己也忽然有趣起来了,自己身上的某个点忽然就成为了话题的中心,笑料的主菜,即便是那些“槽点”,也被用一种不具有攻击性的温和的方式来讨论,本来不是逗逼却也忽然成为了一个逗逼,才是“逗逼”的本质。
不好的逗逼,爽自己,好的逗逼,爽别人。
 
写到这里,我在聊天记录里翻到了一张编辑发给我的截图。
截图是他与一位女作者的对话,姑且把两人称为X和Y好了。
 
X:你的稿子呢?人家熊德启已经交稿了哦,屌爆了!
Y:没屌怎么爆,臣妾做不到……
X:你可以……很牛逼啊!
 
截图我已经是第二次看,却还是大笑起来。
这位女作者我也认识,截图里简单的对话让我忽然发现,其实这两个人,都比我更逗逼啊!
而编辑在把截图发给我之后,我的回答也很简单: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他当时看到这一长串哈哈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想:妈的,我可真是个逗逼!
 
不过,他为什么把这张截图发给了我呢?
 
我终于找到了证据,一定是因为,我也是个逗逼啊。

(责任编辑:好谢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