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女生的独立?
Z.问:独立的女生是什么样的?什么样是女生独立的理想状态?是不是独立的女生更难追求?
@陈大力大力陈 答Z.:
一个感觉,“独立”这个词,快被慌慌张张崛起的女权主义者们用滥了。
它被用在诸如“保大保小”一类令平等主张者战栗的社会问题上,它被敷在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做微商的门面上,它也常常在我们面临相亲这一选项时,被搬出来跟“必须尽早结婚”的政治正确抗衡。
如此乱花渐欲迷人眼,连我偶尔也跟着心头一热——搞不好现在是女性独立的春天呀。
我一个女朋友,曾经被我们视作独立的典范。明明是丹眉凤眼细腰长腿,能靠脸斩获新生活的那种,偏偏拒绝了一个又一个伸过来的高枝。她不清高也不性冷淡,过着最自由散漫的生活,床伴不缺乏,艺术事业也不赖,揣一颗坦荡荡女豪杰的心,肆意纵情天地间。
于是啊,跟她年纪相仿却灰头土脸伴着亲戚们“怎么还没找到男朋友”以及“去大城市工作有什么好”一类说教,还赔笑脸点头的我,心里好是羡慕她。
——长久以来,我跟好多人一样,以为“独立”的女生一定得有这种轰轰烈烈的姿态,手里拿着跟随波逐流者们相异得泾渭分明的人生,跟毕生不婚的艺术家一样浪漫,要在茫茫人海里,杀出条不留余地的血路。
我们总是把“独立”换算为“另辟蹊径”,认为被裹挟进熙熙攘攘的洪流里的人生就是无主见的,认为女性的个体意识一定要足够尖锐,要站立在“多数人”的对面。就好像,一说到“独立”,我们好多人脑海里的形象是步伐利索的单身女郎、办公室的意见领袖,她们不苟言笑脚底生风,踩着细高跟,打着一个又一个安排工作的电话。
想讲个比较丧气的事。曾经关注过一个小有名气的模特,自称“大哥”、“大爷”,社交网络更新的动态都是在卖力工作,深夜会发些“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鸡汤。觉得她蛮刚强的,也就莫名地有点欣赏,暗暗佩服过。
但后来她也没逃过被扒皮的命运,原来po出来的名车啦名包啦没一个是正经途径拿来的,百分之二十是自购,百分之八十是金主出力。一片骂声中,大半是失望声:原来你也得靠男人啊。
这种失望,来自于“独立”形象的瓦解。
其实说到底,独立是什么意思呢,独立就是不用“靠”别人,不管哪种生活范式,反正是自己得来的,自己无怨无悔。但是一谈到“女性独立”,话题好像又深刻了起来。原因难免有点悲凉,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女性的的确确是处于弱势的,她们被社会舆论和所谓“普世道德”掐着脖子不敢大喘气,连呼吁声也狰狞起来。而尽管越来越多的女生喊出了“独立”的口号,她们中不少人的潜意识里,仍旧存留着洗不开的偏见。
那些猛烈攻击着处女情结直男癌的女生,转眼又去骂换过几次男友的女生“婊子”;那些大城市攒着钱买轻奢挎包的女生,暗暗鄙视着毕业就回家乡教书的同龄姑娘没志向;以及,但凡有凭借美貌,年纪轻轻就嫁入不用奋斗的婚姻的姑娘,总会被她们诟病——你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奋斗呢?
我想,她们大概都把“独立”这件事,看得太苦大仇深了。你要问什么样是女生独立的理想状态,那么容我说一句,就应该是和男生一样的——有得选,就自主选择,管你二十岁还是三十岁结婚;没得选,就踏踏实实奋斗,别表面上意气风发,内心又觉得自己无依无靠真是可怜得不行。
独立的女生其实就是,任何阶段都能听从内心自主做决定,并用自己的努力为这项决定负责。独立的女生应当不惧旁人煽风点火的声音——不管这个“旁人”,是你零星的几个邻居亲戚,还是一整个宣扬着女性生活“正确”标准,只为维稳的社会。
独立不是独身,而是遇到喜欢的敢坦然地出马,管别人说太早还是太晚;独立不是要跟所有人针锋相对,而是内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独立也不是一定要远走他乡背水一战——你若爱繁华,便尽情往繁华之处去;你若爱安宁,那就住安宁的土地,也别听那些“你怎么这么没勇气”一类的怂恿。
就像有些姑娘热衷于省吃俭用,凑好几个月的工资买奢侈品;有些却对物质没野心,过粗茶淡饭的日子——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批评她们吃相难看或不思进取。
独立的女生是什么样的?无他,只是清楚自己的人生,从头到尾都应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有这些,“旁人”是夺不走的。
(见习编辑:黄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