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伤心为何物?
伤心人阿步问好朋友阿杰: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经历,我当然不例外。有时是不知不觉中默默流泪,有时是如鲠在喉,憋着难受,但努力去挤也催不出眼泪,有时嚎啕大哭,有时想说与人听,还有时闭口不提。电影里,关于伤心也有好多表达,最近总在想,哪一种才能最真切地表现出“伤心”呢?“伤心”也有等级,表现不同是因为程度不同?除了心理因素,和生理有关吗?能说出的伤心和难以言语的伤心可否等量齐观?会忘记的是真的伤心吗?为什么有时眼泪双管齐下,有时是左眼先流,有时却是右眼?
阿杰答阿步:
首先,你问的不是一个问题, 而是围绕“伤心”这个主题的“一堆问题”。
其次,怎么会想到这些,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姑且以自己的经历为思维基础,大胆地揣度:你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显然,问题中的描述是你本人经历过或感知过的,不是全部,也是部分。
你敏感而较真,所谓“纠结”。情绪低落、沮丧、难过、伤心、绝望……这些不轻快的情绪或情感是基于一定事实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只要是自然而然的,是真实的就罢了,为什么要探究它的“程度”、“等级”,要将本就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事物拿来解剖和量化呢?
至此,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你并不是真得要给“伤心”及其表现做高低上下之分,而是遇到了困惑:当你以为会痛哭流涕时,你只是沉默了;当你以为不以为然时,却潸然泪下了;你以为会久久不能忘怀的,在某一刻释然了;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你眼眶湿润了……更进一步,你困惑的不是这些表现和你预期的差异,而是这差异打扰了你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判断——你在怀疑自己:我以为在意的是真得在意吗?我以为不在乎的真得放下了吗?你太想藉由这个分析来判定对某些人和事的感情。
那么,我可以说你多少有点真诚吧,也可以说你太苛刻了,苛刻到什么都要一探究竟。
如果要一一对应,直面你的问题,那是要动用许多心理专家、医生、文艺界人士的。可是即便收集了各领域大家的意见也不一定能给你一个百分之百客观的答案。即便它无限接近于客观,你也不一定满意,或许那会让你滋生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惑。
同时,我不是你,假若通过详尽的资料了解了你的全部过往,知晓了你的思维、生理结构,也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没有资格说:是这样的。
你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出口,让心安住。
网络,尤其微博上心灵鸡汤式的“名言”比比皆是,你或许能找到一点慰藉,也可能遭遇新的挑战。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有些是无病呻吟;有些为了制造出韵律之美,牵强附会;有的则为了标新立异,不惜违背常理;也有真诚的,但那终究基于言语者本人的人生体验,你,不一定受用。相比之下,读一些认真的文学作品、欣赏一些经过考验的文艺作品,会好一些。那些不直接讲出的道理,在文字里、色彩里、线条里、旋律里,给你情感的应和,挑动你的思维。一边欣赏着别人的故事,一边关照自己,或许你就悟出要怎么办了。只是,这过程的长短难以预见。
不必急于走出困惑。“走出”不是“彻底解决”,而是“和平相处”。旧的问题刚去,新的问题会再来,人总生活在情绪和情感里。有这些,本身就是生命和生活的馈赠了。
追根到底,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绑架了你。它不是错,称不上不对,但让你“辛苦”了。
其次,怎么会想到这些,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姑且以自己的经历为思维基础,大胆地揣度:你是个情感丰富的人。显然,问题中的描述是你本人经历过或感知过的,不是全部,也是部分。
你敏感而较真,所谓“纠结”。情绪低落、沮丧、难过、伤心、绝望……这些不轻快的情绪或情感是基于一定事实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只要是自然而然的,是真实的就罢了,为什么要探究它的“程度”、“等级”,要将本就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事物拿来解剖和量化呢?
至此,我可以这样理解吗?——你并不是真得要给“伤心”及其表现做高低上下之分,而是遇到了困惑:当你以为会痛哭流涕时,你只是沉默了;当你以为不以为然时,却潸然泪下了;你以为会久久不能忘怀的,在某一刻释然了;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你眼眶湿润了……更进一步,你困惑的不是这些表现和你预期的差异,而是这差异打扰了你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判断——你在怀疑自己:我以为在意的是真得在意吗?我以为不在乎的真得放下了吗?你太想藉由这个分析来判定对某些人和事的感情。
那么,我可以说你多少有点真诚吧,也可以说你太苛刻了,苛刻到什么都要一探究竟。
如果要一一对应,直面你的问题,那是要动用许多心理专家、医生、文艺界人士的。可是即便收集了各领域大家的意见也不一定能给你一个百分之百客观的答案。即便它无限接近于客观,你也不一定满意,或许那会让你滋生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惑。
同时,我不是你,假若通过详尽的资料了解了你的全部过往,知晓了你的思维、生理结构,也不能完全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没有资格说:是这样的。
你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出口,让心安住。
网络,尤其微博上心灵鸡汤式的“名言”比比皆是,你或许能找到一点慰藉,也可能遭遇新的挑战。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有些是无病呻吟;有些为了制造出韵律之美,牵强附会;有的则为了标新立异,不惜违背常理;也有真诚的,但那终究基于言语者本人的人生体验,你,不一定受用。相比之下,读一些认真的文学作品、欣赏一些经过考验的文艺作品,会好一些。那些不直接讲出的道理,在文字里、色彩里、线条里、旋律里,给你情感的应和,挑动你的思维。一边欣赏着别人的故事,一边关照自己,或许你就悟出要怎么办了。只是,这过程的长短难以预见。
不必急于走出困惑。“走出”不是“彻底解决”,而是“和平相处”。旧的问题刚去,新的问题会再来,人总生活在情绪和情感里。有这些,本身就是生命和生活的馈赠了。
追根到底,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绑架了你。它不是错,称不上不对,但让你“辛苦”了。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