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社交网络里的冷遇?
见光问:在朋友圈上发了一条求安慰的状态,但是却没人回复,感觉更加心酸难过,该怎么对待朋友圈里的冷遇?
@弥谎 答见光:
朋友圈的形成,貌似基于越来越多的朋友,然而,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你确实能在各种社交网络上看到来自所谓好友的更丰富的内容,但这些与你全无关系,而与此同时,你的一切也被稀释了。
这当然是一件凄凉的事情。
前段时间被红包照片刷屏,朋友圈里有几位好友做足文案功夫引人注目,偏偏过了很久底下依然只是显示“已有1人打开”,简直看得尴尬癌都被传染到。一场冷遇,变成了对人缘的拷问。
更多的,你发一条状态,关于“生病”、“失眠”、“心情差”或者“情场职场受挫”,传达出需要安慰和关心的信号,但结果是,你晒着自己各种惨,然后果不其然你真的被晾,风干了忧伤。在冷遇里,你期待的雪中送炭变成了雪上加霜。
甚至是,你可以在好友A的口中,听到他调侃你们的共同好友B的悲惨遭遇,这些破事你也知悉,因为B在社交网络上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但是你去翻找那条内容,底下却不会见到A的只言片语的关心。最不幸的,你正在苦熬的事情仅仅变成了他人的谈资和笑料。
人海茫茫,真情难觅,感同身受更是难得。
其实深究“求安慰”的行为,无外乎出于两种动机:缺乏倾诉对象,或者等待某个特定的人。而更深层的是,你可能极度被动(且傲娇)。当你希望通过说点什么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感情,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地找那个你想倾诉的对象呢?
将自己的糟糕心情公之于众,是最下等的方法。在种种情况里,你发现你所做的是无用功,你得到的大多是敷衍的安慰,乃至无动于衷的冷遇——而这些,并不能够给你带来些许慰藉。
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将糟糕的心情诉诸他人是一种近乎愚蠢的行为。但你又必须经历这些,当你三番五次被拒于千里之外,你才能真正地走入自己的内心。我的意思是,你必须明白这些,并且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冷遇。
有一段时间,我因此关闭了朋友圈,停用了所有社交网络,只跟一两个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当我迫使自己不再将一切昭告天下,不再巴望着别人施舍关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自我中时,我发现那些糟糕的心绪显著好转。
人生来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我们又对此常有误解,妄图成为他人的中心。
社交的终极意义,是回归真正的自我,因为或迟或早你会发现,你在大部分人心中,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这当然是一件凄凉的事情。
前段时间被红包照片刷屏,朋友圈里有几位好友做足文案功夫引人注目,偏偏过了很久底下依然只是显示“已有1人打开”,简直看得尴尬癌都被传染到。一场冷遇,变成了对人缘的拷问。
更多的,你发一条状态,关于“生病”、“失眠”、“心情差”或者“情场职场受挫”,传达出需要安慰和关心的信号,但结果是,你晒着自己各种惨,然后果不其然你真的被晾,风干了忧伤。在冷遇里,你期待的雪中送炭变成了雪上加霜。
甚至是,你可以在好友A的口中,听到他调侃你们的共同好友B的悲惨遭遇,这些破事你也知悉,因为B在社交网络上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但是你去翻找那条内容,底下却不会见到A的只言片语的关心。最不幸的,你正在苦熬的事情仅仅变成了他人的谈资和笑料。
人海茫茫,真情难觅,感同身受更是难得。
其实深究“求安慰”的行为,无外乎出于两种动机:缺乏倾诉对象,或者等待某个特定的人。而更深层的是,你可能极度被动(且傲娇)。当你希望通过说点什么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感情,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地找那个你想倾诉的对象呢?
将自己的糟糕心情公之于众,是最下等的方法。在种种情况里,你发现你所做的是无用功,你得到的大多是敷衍的安慰,乃至无动于衷的冷遇——而这些,并不能够给你带来些许慰藉。
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将糟糕的心情诉诸他人是一种近乎愚蠢的行为。但你又必须经历这些,当你三番五次被拒于千里之外,你才能真正地走入自己的内心。我的意思是,你必须明白这些,并且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冷遇。
有一段时间,我因此关闭了朋友圈,停用了所有社交网络,只跟一两个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当我迫使自己不再将一切昭告天下,不再巴望着别人施舍关心,把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自我中时,我发现那些糟糕的心绪显著好转。
人生来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我们又对此常有误解,妄图成为他人的中心。
社交的终极意义,是回归真正的自我,因为或迟或早你会发现,你在大部分人心中,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