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年幼的孩子知道乞丐可能不值得同情?
乌纤维问:孩子四岁,看到乞丐就问我要钱施舍,孩子的善良固然可贵,但事实上那些乞丐好手好脚完全具有劳动能力,并不值得同情,把这样险恶的真相过早地告诉孩子真的好吗?
Justin Lee答乌纤维:
嘿,还记得《美丽人生》里那个叫基多的犹太父亲吗?
明明是在纳粹集中营里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和屠杀,可身为人父的基多,为了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不让孩子的心受创伤,骗孩子说,我们在这个集中营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这只是玩一个挣分的游戏。这是一个挣够了一千分之后,我们就可以赢得一辆坦克车,并且获得人身自由的游戏——世界的冷酷被父亲充满爱意的谎言美化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
基多被纳粹押去枪毙,经过的孩子藏身的小铁柜时,基多装出一副乐观开朗的模样,同时暗暗示意儿子遵守游戏规则,千万不要出来,永远难忘基多离开前向孩子扮的鬼脸。
最近刚开始读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 的《直面内心的恐惧》,对序言里的一段话非常认同。
“对于成人而言,参与战争、被俘、面临性命交关时刻、遭遇自然灾害、心灵上受到打击等,凡是跨越忍耐极限,使人陷入惊惶失措,神经质反应的经历,都会产生恐惧。”
“但与儿童相比,成人反击和寻求对策的可能性大得多:他会捍卫自己,全盘考虑然后知道是什么引起他恐慌,明白恐惧因何而来,能够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并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援助,也有能力估量眼前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可孩童不具备这些能力,越是弱小,越容易成为恐惧的猎物。他们毫无招架能力,不知道要忍耐多久,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害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长,会造成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病态。最严重者,是童年时盘踞心头的恐惧,因为幼儿尚未具备反击的能力。力道强、时间长以及超龄的恐惧,往往难以消化,会造成儿童的成长停滞不前,甚至退化,行为幼稚,相继出现其他症状。一个孩童太早体会到太多的恐惧,稚弱的他无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恐惧浪头,必须仰赖外界的协助,如果外援无着,他孤独地被巨大的恐惧感所淹没,会造成人格创伤。”
是的,这个世界需要真相,因为真相能让我们远离愚昧;但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美丽的人生和温暖的童话。虽然用不着像基多那样,通过欺骗给他美好,但也不必刻意打击他的善意,把成长交给时间,让孩子按照节奏成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到了某个年纪,他会明白并不是每个乞丐都值得同情。你好似当头棒喝地让10岁的孩子看到一般人20岁才看得到的黑暗,对他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孩子有善良之心,你有不愿意被骗的坚持,如果两者都要兼顾,不必骗他,也不必故意让他同情乞丐,但不妨引导他为自己的善良负责,比如让他用自己的工资、压岁钱、奖学金帮助别人,而不总是伸手向你要钱去做好事。
把孩子当做孩子,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他,而不仅仅是用你以为正确的方式。
明明是在纳粹集中营里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和屠杀,可身为人父的基多,为了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不让孩子的心受创伤,骗孩子说,我们在这个集中营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这只是玩一个挣分的游戏。这是一个挣够了一千分之后,我们就可以赢得一辆坦克车,并且获得人身自由的游戏——世界的冷酷被父亲充满爱意的谎言美化成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
基多被纳粹押去枪毙,经过的孩子藏身的小铁柜时,基多装出一副乐观开朗的模样,同时暗暗示意儿子遵守游戏规则,千万不要出来,永远难忘基多离开前向孩子扮的鬼脸。
最近刚开始读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 的《直面内心的恐惧》,对序言里的一段话非常认同。
“对于成人而言,参与战争、被俘、面临性命交关时刻、遭遇自然灾害、心灵上受到打击等,凡是跨越忍耐极限,使人陷入惊惶失措,神经质反应的经历,都会产生恐惧。”
“但与儿童相比,成人反击和寻求对策的可能性大得多:他会捍卫自己,全盘考虑然后知道是什么引起他恐慌,明白恐惧因何而来,能够把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并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援助,也有能力估量眼前的威胁到底有多大。可孩童不具备这些能力,越是弱小,越容易成为恐惧的猎物。他们毫无招架能力,不知道要忍耐多久,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害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长,会造成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病态。最严重者,是童年时盘踞心头的恐惧,因为幼儿尚未具备反击的能力。力道强、时间长以及超龄的恐惧,往往难以消化,会造成儿童的成长停滞不前,甚至退化,行为幼稚,相继出现其他症状。一个孩童太早体会到太多的恐惧,稚弱的他无力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恐惧浪头,必须仰赖外界的协助,如果外援无着,他孤独地被巨大的恐惧感所淹没,会造成人格创伤。”
是的,这个世界需要真相,因为真相能让我们远离愚昧;但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美丽的人生和温暖的童话。虽然用不着像基多那样,通过欺骗给他美好,但也不必刻意打击他的善意,把成长交给时间,让孩子按照节奏成长,而不是揠苗助长。到了某个年纪,他会明白并不是每个乞丐都值得同情。你好似当头棒喝地让10岁的孩子看到一般人20岁才看得到的黑暗,对他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孩子有善良之心,你有不愿意被骗的坚持,如果两者都要兼顾,不必骗他,也不必故意让他同情乞丐,但不妨引导他为自己的善良负责,比如让他用自己的工资、压岁钱、奖学金帮助别人,而不总是伸手向你要钱去做好事。
把孩子当做孩子,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他,而不仅仅是用你以为正确的方式。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