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占朋友的便宜?
苏门答腊跳跳虎问: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打着友谊的旗号去占朋友便宜?朋友开个店,他就觉得“你这东西总得免费送我件吧”,朋友有什么特殊才能,他就觉得“你这么厉害,免费帮帮我呗”……
苏清涛答苏门答腊跳跳虎:
一个做蛋糕生意的朋友W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从做蛋糕到现在,一直坚持“不打折”的原则。但前几天,他的一个朋友要求他给打个折。他还是坚持说:“我给任何人都不打折。”这时,那个朋友来了一句:“你能不能给我打个9.9折?”
“太狠了,狡猾至极!你这等于在破坏我的规矩啊。 可我今天给你打个9.9折,明天是否就得打个9.8折?后天,9.7折?然后,你再得寸进尺地继续挑战我的底线?”
我完全理解W的心思,他不给朋友打折,并不是因为抠门,而是不愿“坏了规矩”。一块蛋糕几百块钱,打9.9折,他充其量少赚几块钱,可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别人再要求打折呢?”
W说,为了坚守自己“不打折”的原则,“我宁可送给他,也不会打折的。”
然而,更扯的还在后面。“当我真要送给他的时候,他又生气了。‘你什么意思啊,我买不起吗?你怎么这么瞧不起人?’”
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个人的心理。他开头提出的“打折”要求,肯定不是9.9折,是希望价格优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并不过分,可以理解;不过,当他提出打9.9折的时候,动机就已经不再是为了“省点钱”,而是为了“争一口气”了,为了体验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几块钱的优惠,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一种“我在你这很有面子”“你会听我的”的感觉。
可是,你明知“不打折”是别人做生意的规矩,作为朋友,你非但不带头守规矩,反而蓄意破坏,你这么不识趣,别人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给你面子?
最后,别人不向你的无理要求屈服,你感觉很受伤,可是,究竟怪谁呢?还不是你自己“作死”的?
朋友做生意了,你去“捧场”,目的却并不是去照顾他的生意,而是为了占一些便宜。这种心理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是,是否同意你占便宜,那是别人的自由,你怎么能咄咄逼人呢?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人家碍于情面,眼睁睁地看着你占便宜却不好意思跟你谈钱,你也应该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跟人家“谈钱”。对被占便宜的一方来说,“谈钱伤感情”;但对喜欢占便宜的一方来说,不谈钱,才“伤感情”。
一个老朋友老亲戚发财了,你就想乘机占个便宜,借点钱,甚至还不打算还;你多次跟一些收入比你高的朋友出去蹭吃蹭喝蹭玩,想当然地认为人家就“应该买单”,你自己倒可以一毛不拔……这样的愿望,也许并不算过分。可是,倘若别人不随你的意,你便指责别人“不够意思”,这就不对了。
友情这东西,并不能成为你去强迫别人的理由。况且,别人本来就没有义务让你占便宜啊。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够意思,而是你自己“拎不清”。你不但掂量不清自己是谁,而且,也搞不清你的要求是否合理。也许,你的要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但却未必合理。你所谓的人之常情,也许只是庸人们的人情世故,却未必适合所有人。
庸人做事,往往只考虑人情世故,但逼格高一点的人,更在乎是非;倘若你这个“人之常情”太低端了,他肯定就不会尊重你的意愿。
上文提到的那个故事,实际上代表着“原则”跟低端的人情世故之间的较量。斗争的结果是,低端的人情世故败了。但当事人却丝毫没明白别人为什么不愿意向他“屈服”。他的生气和受伤感,就源自于这个“不明白”。
他从做蛋糕到现在,一直坚持“不打折”的原则。但前几天,他的一个朋友要求他给打个折。他还是坚持说:“我给任何人都不打折。”这时,那个朋友来了一句:“你能不能给我打个9.9折?”
“太狠了,狡猾至极!你这等于在破坏我的规矩啊。 可我今天给你打个9.9折,明天是否就得打个9.8折?后天,9.7折?然后,你再得寸进尺地继续挑战我的底线?”
我完全理解W的心思,他不给朋友打折,并不是因为抠门,而是不愿“坏了规矩”。一块蛋糕几百块钱,打9.9折,他充其量少赚几块钱,可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以后,别人再要求打折呢?”
W说,为了坚守自己“不打折”的原则,“我宁可送给他,也不会打折的。”
然而,更扯的还在后面。“当我真要送给他的时候,他又生气了。‘你什么意思啊,我买不起吗?你怎么这么瞧不起人?’”
我们来分析分析这个人的心理。他开头提出的“打折”要求,肯定不是9.9折,是希望价格优惠,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并不过分,可以理解;不过,当他提出打9.9折的时候,动机就已经不再是为了“省点钱”,而是为了“争一口气”了,为了体验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几块钱的优惠,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一种“我在你这很有面子”“你会听我的”的感觉。
可是,你明知“不打折”是别人做生意的规矩,作为朋友,你非但不带头守规矩,反而蓄意破坏,你这么不识趣,别人凭什么听你的,凭什么给你面子?
最后,别人不向你的无理要求屈服,你感觉很受伤,可是,究竟怪谁呢?还不是你自己“作死”的?
朋友做生意了,你去“捧场”,目的却并不是去照顾他的生意,而是为了占一些便宜。这种心理本来也无可厚非,可是,是否同意你占便宜,那是别人的自由,你怎么能咄咄逼人呢?
正确的做法是,即便人家碍于情面,眼睁睁地看着你占便宜却不好意思跟你谈钱,你也应该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跟人家“谈钱”。对被占便宜的一方来说,“谈钱伤感情”;但对喜欢占便宜的一方来说,不谈钱,才“伤感情”。
一个老朋友老亲戚发财了,你就想乘机占个便宜,借点钱,甚至还不打算还;你多次跟一些收入比你高的朋友出去蹭吃蹭喝蹭玩,想当然地认为人家就“应该买单”,你自己倒可以一毛不拔……这样的愿望,也许并不算过分。可是,倘若别人不随你的意,你便指责别人“不够意思”,这就不对了。
友情这东西,并不能成为你去强迫别人的理由。况且,别人本来就没有义务让你占便宜啊。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够意思,而是你自己“拎不清”。你不但掂量不清自己是谁,而且,也搞不清你的要求是否合理。也许,你的要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但却未必合理。你所谓的人之常情,也许只是庸人们的人情世故,却未必适合所有人。
庸人做事,往往只考虑人情世故,但逼格高一点的人,更在乎是非;倘若你这个“人之常情”太低端了,他肯定就不会尊重你的意愿。
上文提到的那个故事,实际上代表着“原则”跟低端的人情世故之间的较量。斗争的结果是,低端的人情世故败了。但当事人却丝毫没明白别人为什么不愿意向他“屈服”。他的生气和受伤感,就源自于这个“不明白”。
(责任编辑:郭佳杰 guojiajie@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