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林晓高问:一直没法下定决心辞去工作,抛弃社交,去过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真正去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顾不厌 答林晓高:
其实我不太确定我有没有这个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并不是住在什么西伯利亚的森林小屋里,我这里有互联网,我经常收快递,我周围也还有许多邻居,我坐在屋子里的时候都能听见他们的动静,比如他们坐在我东面窗子下方的沙发上一边听音乐,一边等他们搬到屋外来的洗衣机把衣服洗好——他们住的平房里应该没有让洗衣机排水的下水口,所以他们总要把洗衣机搬到外面来洗衣服。我不想在屋里待着的时候,也会去看看在田里干农活的本地老人,跟他们聊天,看看庄稼的长势。这好像真的不算离群索居。我只是住得离市中心比较远,离上班的人也比较远,我没有同事,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如果猫不算的话,也没有生活伴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确实独自生活着。从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一直独自生活,中间在报社工作过几年,不用坐班,看起来有点儿松散,其实也没有那么闲。
但梭罗也不是住在荒无人烟的天涯海角靠自己种豆子吃的。每周都有人给他送东西吃(就像我的快递),他经常回父母家,也很方便就可以步行去买东西和访友,访客也很多。可是他仍然向人讲述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人们觉得他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
我想我可以说说我现在生活的感受。我很独处,我自己待着的时候感觉非常的舒服,一点也不会烦闷无聊。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但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所以人跟人的感受会很不一样,我只能说我的。
一个人跟别人的相处时间少,势必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就很多,我又很喜欢我自己,何况毕竟最熟悉,不见外,不用客气,所以跟我自己相处起来相当舒服而且愉快。
另外我没有想到我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偏远的村子里生活,周围也没有什么山水田园之类出众的景色,跟自然的关系会变得比住在城里的时候感觉要紧密许多。只要离开城市远那么一丁点儿,就能那么清楚地感受到自然这种东西的力量。
比如说,我住的这个房子比较靠近海,三层楼,窗口有几棵很大的广玉兰树,也许是因为我的东面一片无遮无拦——几个矮平房过去就是树林,直到天边,以及看不见的海边——的关系,我觉得我这里的风特别特别的大。树在窗口哗啦哗啦发出很大的声势,而房屋会被吹得真的有点儿摇晃起来,仿佛整个出海口旷野上的风都吹着我的房子,使劲地吹,窗子哐哐响,我怕屋顶都快被掀走了——这时我就问我住在城里的朋友:风怎么这么大!你那里风大吗?他们都告诉我,没有风!没感觉!我就会想:啊,果然是靠近海的乡下啊。当遇到连新闻里都会说的台风的时候,这里就真的是一片遭灾了的惨景:整个田野都折断匍匐在泥泞里。
我本来不害怕刮风打雷下雨这些事,但因为伴随着可能发生的具体的麻烦,我现在碰到坏天气就会担忧起来。比如风和房子的晃动使得我阳台上大块大块的泥墁砸落下来;大雨如注时,屋顶上的积水量太大,无法全部由落水管下来,从而从屋顶瓦片的缝隙灌进来,屋子里开始漏雨;我的房子还特别容易因为一个雷打下来就跳电闸,而如果发生在夜里,我就要在电闪雷鸣中摸黑在一个大房子里走下楼到一个平时关起来的房间去推电闸(有时要换保险丝);特别冷的冬天,我就尤其担心水管会冻爆裂,在水管连冻数日后,我把院子里的一桶雨水冰提上了楼,等它慢慢融化(因为电路有点问题,空调也不能用),用来解决冲马桶的问题。
有一次,我屋子后面化粪池上长了一棵植物,它从齐脚踝那么高,一会会儿就长成了一棵小树。后来我的马桶就堵塞了,我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找来一个工人,他试图帮我把化粪池的盖子打开,可是费了老大的力气,那棵植物的根整个盘踞在化粪池里,吸足了肥料,所以它长得那么快那么大,它的所有根跟化粪池盖子的钢筋缠在一起,把钢筋都拧断了,在短短的日子里,它长得那么厉害,简直像一个妖怪。
一开始乡下人提醒我把那些杂草清理掉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那纯粹是一种审美,而我挺喜欢阶上墙头长点儿草的。在大费周章清楚了化粪池上的那棵树以后,我就对台阶上每一棵冒出来的小植株都有所警惕了,如果辨认出它是那种会长大的植物,我就拔掉它,在它把我的台阶撬裂之前。
好像离题了。这只是一些小事,如果你能应付的话。你看,住得稍远一点,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也可以当作是新鲜事儿来看待,未尝不是好事。再比如说,因为一到晚上周围方圆几公里都是黑灯瞎火的,没有便利店,没有夜宵摊,白天也没什么吃的,没有外卖,没有馆子,我每天吃很多蔬菜,结果变瘦了,真开心。
不过,除了这些随便举出的细节上的差异,我觉得我的生活其实跟我以前住在地铁2号线沿线的生活本质上还是差不多的,跟我以前在莫斯科大学宿舍里的生活本质上也是差不多的,我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人,不管邻居离我多近,不管我有多少朋友,我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离群索居”,像外边带着一个坚韧的气泡一样。其实住在拥挤的筒子楼里的你也可能是这样的吧。
但梭罗也不是住在荒无人烟的天涯海角靠自己种豆子吃的。每周都有人给他送东西吃(就像我的快递),他经常回父母家,也很方便就可以步行去买东西和访友,访客也很多。可是他仍然向人讲述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人们觉得他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
我想我可以说说我现在生活的感受。我很独处,我自己待着的时候感觉非常的舒服,一点也不会烦闷无聊。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但也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所以人跟人的感受会很不一样,我只能说我的。
一个人跟别人的相处时间少,势必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就很多,我又很喜欢我自己,何况毕竟最熟悉,不见外,不用客气,所以跟我自己相处起来相当舒服而且愉快。
另外我没有想到我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并不偏远的村子里生活,周围也没有什么山水田园之类出众的景色,跟自然的关系会变得比住在城里的时候感觉要紧密许多。只要离开城市远那么一丁点儿,就能那么清楚地感受到自然这种东西的力量。
比如说,我住的这个房子比较靠近海,三层楼,窗口有几棵很大的广玉兰树,也许是因为我的东面一片无遮无拦——几个矮平房过去就是树林,直到天边,以及看不见的海边——的关系,我觉得我这里的风特别特别的大。树在窗口哗啦哗啦发出很大的声势,而房屋会被吹得真的有点儿摇晃起来,仿佛整个出海口旷野上的风都吹着我的房子,使劲地吹,窗子哐哐响,我怕屋顶都快被掀走了——这时我就问我住在城里的朋友:风怎么这么大!你那里风大吗?他们都告诉我,没有风!没感觉!我就会想:啊,果然是靠近海的乡下啊。当遇到连新闻里都会说的台风的时候,这里就真的是一片遭灾了的惨景:整个田野都折断匍匐在泥泞里。
我本来不害怕刮风打雷下雨这些事,但因为伴随着可能发生的具体的麻烦,我现在碰到坏天气就会担忧起来。比如风和房子的晃动使得我阳台上大块大块的泥墁砸落下来;大雨如注时,屋顶上的积水量太大,无法全部由落水管下来,从而从屋顶瓦片的缝隙灌进来,屋子里开始漏雨;我的房子还特别容易因为一个雷打下来就跳电闸,而如果发生在夜里,我就要在电闪雷鸣中摸黑在一个大房子里走下楼到一个平时关起来的房间去推电闸(有时要换保险丝);特别冷的冬天,我就尤其担心水管会冻爆裂,在水管连冻数日后,我把院子里的一桶雨水冰提上了楼,等它慢慢融化(因为电路有点问题,空调也不能用),用来解决冲马桶的问题。
有一次,我屋子后面化粪池上长了一棵植物,它从齐脚踝那么高,一会会儿就长成了一棵小树。后来我的马桶就堵塞了,我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找来一个工人,他试图帮我把化粪池的盖子打开,可是费了老大的力气,那棵植物的根整个盘踞在化粪池里,吸足了肥料,所以它长得那么快那么大,它的所有根跟化粪池盖子的钢筋缠在一起,把钢筋都拧断了,在短短的日子里,它长得那么厉害,简直像一个妖怪。
一开始乡下人提醒我把那些杂草清理掉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我认为那纯粹是一种审美,而我挺喜欢阶上墙头长点儿草的。在大费周章清楚了化粪池上的那棵树以后,我就对台阶上每一棵冒出来的小植株都有所警惕了,如果辨认出它是那种会长大的植物,我就拔掉它,在它把我的台阶撬裂之前。
好像离题了。这只是一些小事,如果你能应付的话。你看,住得稍远一点,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也可以当作是新鲜事儿来看待,未尝不是好事。再比如说,因为一到晚上周围方圆几公里都是黑灯瞎火的,没有便利店,没有夜宵摊,白天也没什么吃的,没有外卖,没有馆子,我每天吃很多蔬菜,结果变瘦了,真开心。
不过,除了这些随便举出的细节上的差异,我觉得我的生活其实跟我以前住在地铁2号线沿线的生活本质上还是差不多的,跟我以前在莫斯科大学宿舍里的生活本质上也是差不多的,我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人,不管邻居离我多近,不管我有多少朋友,我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离群索居”,像外边带着一个坚韧的气泡一样。其实住在拥挤的筒子楼里的你也可能是这样的吧。
(责任编辑:金子棋 jinziqi@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