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究竟能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在在问:对于高考现在社会上似乎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告诉我们高考很重要,一种是告诉我们高考并没有那么重要,请问高考究竟能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熊德启 答在在:
1.我
不需要参加高考这件事,是由我的父亲,在一个早春的晚上,向我公布的。
他的原话和高考并没有关系,只是告诉我,加拿大那边办妥了,三月下旬走。
我那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一个在别人眼里靠父母资助去留学的逃兵,也几乎忘记了要与尚在宿舍苦读的女友分隔太平洋两岸。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用高考了。
父亲对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满意的,只是在母亲的遏制之下很少当面提及。
我的成绩不算特别差,在强手如云的学校里也还能混个中游,偶尔还能再往上游一下,但显然,我的父亲是不满意的。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小孩来家里拜访,那男孩与我年龄相当。他们走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忽然说,小李和你,还真是挺像的。
随即转头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啊,化学都不好。
大概是因为这无可救药的化学,父亲发现,我可能考不上太好的学校。
于是他与我母亲商量,又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我几次之后,悄悄准备了几个月,最后向我宣布了留学的消息。
高考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没人知道。
但是在十一年前的那个晚上,因为不参加高考,我的人生转了个急弯,没打转弯灯,一脚油门,头晕目眩。
上飞机那天,我心不在焉,我以为父母看不出来,但我错了。
很多年后的一天,他们问我,你出国的那天,机场角落有个戴墨镜的女孩子,是不是你当时的女友?
我憨笑起来,不好意思地承认了。
但有件事我一直没有说,那天,是她十八岁生日。
我当时的女友叫玉兰,是整个学校里最受关注的女孩。
2. 玉兰
玉兰十八岁生日的那天,男友飞去了国外,那天她请了病假,很早就到了机场,一直默默地看着自己的男友与父母告别,走进登机口。
那感觉,好像世界在眼前渐渐暗了下去。
那天,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三个月了。
她试图坚强一些,可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又怎么学得会坚强。
玉兰会在午休时间和男友通电话,会在晚上听着男友的歌声入睡,会在早晨被男友的电话叫醒。面对时差,年轻的爱情越挫越勇,要证明,这是一股无所畏惧的力量。
然而,一股更大的力量,悄然逼近。
没有人问过玉兰,高考失败,是不是与男友有关。
只有玉兰自己知道,她没有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北大中文系。
她爱写,一度是才华横溢的,一度是飞扬跋扈的,一度是充满梦想的,一度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而高考结束,收到通知书,这一切就好像电视机被忽然关掉,“嗒”的一声,绚烂的画面缩成一个黑色的点,归于沉寂。
可惜,甚至没有人想过,玉兰的高考,是不是失败了。
她被清华大学英语系录取,这是她保底的选择,在一所理科大学读英语系,她不甘心。
可惜她的不甘心旁人看不懂,还只是傻傻地祝贺着。
大一刚开学,太平洋的飓风终于还是吹散了情侣紧握的双手,各结新欢。
玉兰从小到大都被人捧在手心,接受万众瞩目。但走进清华,身边充斥着数理化的巨人,在一个不受重视的外语系,玉兰锋利的棱角慢慢被磨平。
她时常想起高中男友常说的玩笑话,我们啊,生来都是有棱有角的,最终还是会被磨成一锅芋儿烧鸡。
关于文字的梦,她不再做了,也不再写了。在旁人眼里,她慢慢变了,收起机锋,变得平凡了。
只有QQ签名还透着那最后一点隐匿的刀锋:我不甘心。
大学毕业,她找到一份工作,在北京一所英语学校当老师。
当了几年老师又觉无味,辞职结婚,挺着大肚子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竟然遇到了高中的男友。
他已经回国了,机缘巧合,竟然成了个作家。
相对良久,玉兰说,我不甘心,居然在我人生最胖的时候再见到你。
寒暄几句,临别前,玉兰说,加油啊,你越写越好了。
姓熊的作家笑了笑,说,托你的福!
他还有一句话没说:要不是为了追你,我才不会加入什么文学社呢。
后来,玉兰从一个网站的英语电台做起,从一个听众做起,做到一百个听众,一万个听众,一步步成立了自己的英语早教公司,如今已是颇具规模。
一天晚上她发现自己高中的男友又发了新文章,一边哄孩子,一边新文旧文一起读了半宿,睡前给他发了条信息:
看你写的东西,想起以前我们还合写过好几个故事,再想起来下午做了整整一下午竞争产品的数据分析,觉得这辈子我所有的才情,就像是全部寄居在你这里了。
城市的另一边,姓熊的作家收到留言后点开了玉兰英语早教公司的网站,心生赞叹,这女人,还是这么厉害啊!
她这些教学视频的浏览量,比我发文章还高呢!
随即又想,唉,她要是当年真上了北大中文系,继续写下去,如今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比我好吧。
3. 丁乙
丁乙也没参加过高考。
丁乙与我是初中同学,疏于联系,是从中考开始的。
那时他整日沉迷电脑,初二就自己做出了一款基于IE的浏览器,无奈不爱学习,头脑虽灵,却也只考上个不太理想的高中。
后来的剧情,与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恐吓差不远:你不好好考,考上个不好的学校,交些乱七八糟的朋友,无心向学,只能堕落。
然而这些预言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没猜中故事的结局。
高二,除了数学物理,丁乙其余学科的成绩趋近于0,他爸爸对于他上大学的事情感到绝望,震怒之下骂出些难以想象的语言。
丁乙是个倔强的孩子,第二天就报了计算机竞赛的名,几个月后,刚进高三,就拿了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金奖。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丁乙不仅不用参加高考,连高三也不需要上了。
保送,中山大学。
高中三年,丁乙没有好好上完过一节课。
于是大人们又开始艳羡与猜测,说这孩子真是神童,保送中山大学,这辈子算是有了着落。
谁知道,他们又猜错了。
大三,丁乙在博客上写,高考?大学?就是狗屎。
他退学了,再也没有回去过,只有个高中文凭,玩起了音乐。
我后来问他,他说,我就是那么想的,我不想浪费生命。
丁乙手指修长,是弹吉他和钢琴的好材料,除了歌喉一般,写歌灵动,宛如精灵。
那时他组了个乐队,一副要追求梦想的架势,整日沉沦在酒吧与排练之中。听说这个消息,旁人又禁不住去叹息,唉,好好的一个孩子,就这么毁了。
没人否认,搞音乐或许是有出路的,但是,也没人敢说,这出路就属于丁乙。
确实,丁乙没有找到那条出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颓废不堪,坐在酒吧的门口抽着烟,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更不知道他想要去向何处。
就在人们又看低他的时候,丁乙开始搞电子音乐,用电脑程序为各种音色建模,他很出色,出色到什么程度?全世界最好的电吉他厂之一的FENDER请他去工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器们建立音色模型。
按照他的描述,如果他去了,并成功了,那么那些上百万上千万一把的小提琴,大提琴,吉他,钢琴,将变得一文不值,因为他可以利用电脑百分之百地还原它们的音色。
这是一项收入爆表的工作,但是他拒绝了。
同样,没人知道为什么。
他蜗居在自己的房间,成了个怪人。
丁乙再次被朋友们说起,已经是很多年后,因为一款IPhone上的一款射击游戏。
那年苹果APP STORE北美射击游戏付费总榜排名第一的游戏,是丁乙做的。
全英文,不进中国市场,这是丁乙的原则。
问原因,丁乙说,因为中国人不愿意付钱啊。
那款游戏让丁乙有了对他来说几乎用不完的钱,丁乙在家乡买了两套房子,给自己买了辆哈雷摩托。
后来他又做了很多程序和游戏,其中一款计算谁的脸更丑的游戏还着实风靡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他洗手收山,回到自己的小破屋,看起了书。
上次见到丁乙,他在研读量子力学,他说这很有意思,聊天进行到一半,我已经接不上话,也听不懂,都是他在说。同时,他还在学画画,他说他可以自己编程,可以自己谱曲,可以自己设计,唯一缺失的,就是美工。
他向我谈起了自己的梦想,一个新的梦想,做一款传世的游戏,就像俄罗斯方块,就像超级玛丽。
我说,这有点难度啊。他说,我等得起。
业余时间,他还在学木工,新房子里的家具,他要自己做。
他从电脑里打开一张3D模型图,说,这是我新家的样子。
我想,丁乙的梦想或许一直在随着时间流动,一直在变化,从未改变的,是他自己。
大概也只有他,能理直气壮地说出:高考?大学?都是狗屎。
4. 黄桃
黄桃是我的好朋友。
高考改变了黄桃的一生。
除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其实中国还存在着很多极难进入的学校和科系,“飞虎队”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十年前四川一所大学的项目,只招收最好的学生,做完全独立的精英培训,也不知现在是否还继续存在着。
黄桃是个朴实的男孩子,不张扬,也不害羞,篮球打得不错,长跑也在校运会上拿过奖。
高中三年,当其他人在谈论北大清华的时候,黄桃只有一个目标,进入“飞虎队”。
进了,就赢,进不了,就输。对他来说,高考没有分数高低,只有成败。
当然,最后他赢了。
大一大二在高压下完成本科学习,大三大四前往美国读研,四年下来,高中同学们刚刚毕业,黄桃已经是个留美硕士,主修材料物理。
黄桃在美国期间,恰逢奥运火炬传递受阻,黄桃与我还曾经相约前往游行。
也是那时,我忽然发现,黄桃变了,他身上散发出的自信与光芒,让人自惭形秽。
硕士毕业回乡,黄桃联系了个实验室,朋友们在享受毕业疯狂的时候,他在实验室里待了一整个夏天。
初秋,他独立发明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的锂电池材料。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全世界最好的?
他说,不会有比我更好的了,因为我做到了理论最大值。
这个材料将为水电站提供蓄电,解决水电站夜间电力浪费的问题,将为电动车提供更高的续航,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部分。
专利由一家公司来运作,黄桃技术入股,占百分之三十三的股份,公司市值三亿。
那年,是黄桃高考结束后的第四年,他上学晚,23岁。
今年,黄桃早已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从不发朋友圈的他还破天荒地晒出了小孩的照片,那一双小眼睛里透着灵动与坚毅,像极了黄桃。
看到照片,我想起来自己已经很久没和他联系,便邀约见面。
我和他说起了丁乙,我问他,你觉得大学有用吗?
他说,太有用了!
随后叹了口气,又说,我也是运气好,我高考就多了两分,差点就进不去了。
5. 我们
玉兰、丁乙、黄桃他们的故事,曾经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因为他们都太特别了,闪闪发光,而我不过是个凡人,我没能力,也不敢,去做他们的选择。
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当时考了,我的人生会怎样?是否会不同?
读一所看似不错的学校?却被折断了翅膀?
或者根本就跟不上学业,挂科,留级,退学?
或者一路顺风顺水,真的改变人生,走向更好的地方?
又或者,根本考不上。
最可怕的是,考上了,读完了,毕业了,平凡一世,最后泯然众人矣。
年近三十,我发现,也许不会有什么区别。
因为我虽然躲过了高考,却没躲过人生,一样要面对选择,面对选择后的失败与懊悔,成功与喜悦。
而这些才是最宝贵的。
我出国五年,所学的东西几乎全忘了,唯一的收获,是一门几乎所有人都会的第二母语。
有了第二母语,却还是要靠第一母语来写东西挣钱。
还没挣到多少钱。
父亲最近几年常说的一句话是,早知道你要回来写东西,当时还不如随便考一下呢。
高考不是人生第一次,也不是人生最后一次,改变的机会。
就好像丁乙曾经被视为贪玩的爱好,最终成就了他的一切。
就好像玉兰那颗永不甘于平凡的心,黄桃那个夏天在实验室里的汗水。
就好像我第一次怯怯地向ONE投稿,告诉编辑我其实是学经济学的。
就好像我前些年减了肥,瘦下几十斤,黄桃看见后给我留言说,熊胖娃,你不错啊!厉害!
那一瞬间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安慰,心想,嘿嘿!是啊,这件事,你就没做到过呢。
高考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它只是一次结算,一次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结算。
认清自己,认清我们想要的,管它前路好坏,再上路。
毕竟,能改变我们人生的,只有我们自己。
不需要参加高考这件事,是由我的父亲,在一个早春的晚上,向我公布的。
他的原话和高考并没有关系,只是告诉我,加拿大那边办妥了,三月下旬走。
我那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一个在别人眼里靠父母资助去留学的逃兵,也几乎忘记了要与尚在宿舍苦读的女友分隔太平洋两岸。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用高考了。
父亲对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满意的,只是在母亲的遏制之下很少当面提及。
我的成绩不算特别差,在强手如云的学校里也还能混个中游,偶尔还能再往上游一下,但显然,我的父亲是不满意的。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小孩来家里拜访,那男孩与我年龄相当。他们走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忽然说,小李和你,还真是挺像的。
随即转头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啊,化学都不好。
大概是因为这无可救药的化学,父亲发现,我可能考不上太好的学校。
于是他与我母亲商量,又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我几次之后,悄悄准备了几个月,最后向我宣布了留学的消息。
高考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没人知道。
但是在十一年前的那个晚上,因为不参加高考,我的人生转了个急弯,没打转弯灯,一脚油门,头晕目眩。
上飞机那天,我心不在焉,我以为父母看不出来,但我错了。
很多年后的一天,他们问我,你出国的那天,机场角落有个戴墨镜的女孩子,是不是你当时的女友?
我憨笑起来,不好意思地承认了。
但有件事我一直没有说,那天,是她十八岁生日。
我当时的女友叫玉兰,是整个学校里最受关注的女孩。
2. 玉兰
玉兰十八岁生日的那天,男友飞去了国外,那天她请了病假,很早就到了机场,一直默默地看着自己的男友与父母告别,走进登机口。
那感觉,好像世界在眼前渐渐暗了下去。
那天,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三个月了。
她试图坚强一些,可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又怎么学得会坚强。
玉兰会在午休时间和男友通电话,会在晚上听着男友的歌声入睡,会在早晨被男友的电话叫醒。面对时差,年轻的爱情越挫越勇,要证明,这是一股无所畏惧的力量。
然而,一股更大的力量,悄然逼近。
没有人问过玉兰,高考失败,是不是与男友有关。
只有玉兰自己知道,她没有考上自己梦想的学校:北大中文系。
她爱写,一度是才华横溢的,一度是飞扬跋扈的,一度是充满梦想的,一度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而高考结束,收到通知书,这一切就好像电视机被忽然关掉,“嗒”的一声,绚烂的画面缩成一个黑色的点,归于沉寂。
可惜,甚至没有人想过,玉兰的高考,是不是失败了。
她被清华大学英语系录取,这是她保底的选择,在一所理科大学读英语系,她不甘心。
可惜她的不甘心旁人看不懂,还只是傻傻地祝贺着。
大一刚开学,太平洋的飓风终于还是吹散了情侣紧握的双手,各结新欢。
玉兰从小到大都被人捧在手心,接受万众瞩目。但走进清华,身边充斥着数理化的巨人,在一个不受重视的外语系,玉兰锋利的棱角慢慢被磨平。
她时常想起高中男友常说的玩笑话,我们啊,生来都是有棱有角的,最终还是会被磨成一锅芋儿烧鸡。
关于文字的梦,她不再做了,也不再写了。在旁人眼里,她慢慢变了,收起机锋,变得平凡了。
只有QQ签名还透着那最后一点隐匿的刀锋:我不甘心。
大学毕业,她找到一份工作,在北京一所英语学校当老师。
当了几年老师又觉无味,辞职结婚,挺着大肚子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竟然遇到了高中的男友。
他已经回国了,机缘巧合,竟然成了个作家。
相对良久,玉兰说,我不甘心,居然在我人生最胖的时候再见到你。
寒暄几句,临别前,玉兰说,加油啊,你越写越好了。
姓熊的作家笑了笑,说,托你的福!
他还有一句话没说:要不是为了追你,我才不会加入什么文学社呢。
后来,玉兰从一个网站的英语电台做起,从一个听众做起,做到一百个听众,一万个听众,一步步成立了自己的英语早教公司,如今已是颇具规模。
一天晚上她发现自己高中的男友又发了新文章,一边哄孩子,一边新文旧文一起读了半宿,睡前给他发了条信息:
看你写的东西,想起以前我们还合写过好几个故事,再想起来下午做了整整一下午竞争产品的数据分析,觉得这辈子我所有的才情,就像是全部寄居在你这里了。
城市的另一边,姓熊的作家收到留言后点开了玉兰英语早教公司的网站,心生赞叹,这女人,还是这么厉害啊!
她这些教学视频的浏览量,比我发文章还高呢!
随即又想,唉,她要是当年真上了北大中文系,继续写下去,如今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比我好吧。
3. 丁乙
丁乙也没参加过高考。
丁乙与我是初中同学,疏于联系,是从中考开始的。
那时他整日沉迷电脑,初二就自己做出了一款基于IE的浏览器,无奈不爱学习,头脑虽灵,却也只考上个不太理想的高中。
后来的剧情,与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恐吓差不远:你不好好考,考上个不好的学校,交些乱七八糟的朋友,无心向学,只能堕落。
然而这些预言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没猜中故事的结局。
高二,除了数学物理,丁乙其余学科的成绩趋近于0,他爸爸对于他上大学的事情感到绝望,震怒之下骂出些难以想象的语言。
丁乙是个倔强的孩子,第二天就报了计算机竞赛的名,几个月后,刚进高三,就拿了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金奖。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丁乙不仅不用参加高考,连高三也不需要上了。
保送,中山大学。
高中三年,丁乙没有好好上完过一节课。
于是大人们又开始艳羡与猜测,说这孩子真是神童,保送中山大学,这辈子算是有了着落。
谁知道,他们又猜错了。
大三,丁乙在博客上写,高考?大学?就是狗屎。
他退学了,再也没有回去过,只有个高中文凭,玩起了音乐。
我后来问他,他说,我就是那么想的,我不想浪费生命。
丁乙手指修长,是弹吉他和钢琴的好材料,除了歌喉一般,写歌灵动,宛如精灵。
那时他组了个乐队,一副要追求梦想的架势,整日沉沦在酒吧与排练之中。听说这个消息,旁人又禁不住去叹息,唉,好好的一个孩子,就这么毁了。
没人否认,搞音乐或许是有出路的,但是,也没人敢说,这出路就属于丁乙。
确实,丁乙没有找到那条出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颓废不堪,坐在酒吧的门口抽着烟,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更不知道他想要去向何处。
就在人们又看低他的时候,丁乙开始搞电子音乐,用电脑程序为各种音色建模,他很出色,出色到什么程度?全世界最好的电吉他厂之一的FENDER请他去工作,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器们建立音色模型。
按照他的描述,如果他去了,并成功了,那么那些上百万上千万一把的小提琴,大提琴,吉他,钢琴,将变得一文不值,因为他可以利用电脑百分之百地还原它们的音色。
这是一项收入爆表的工作,但是他拒绝了。
同样,没人知道为什么。
他蜗居在自己的房间,成了个怪人。
丁乙再次被朋友们说起,已经是很多年后,因为一款IPhone上的一款射击游戏。
那年苹果APP STORE北美射击游戏付费总榜排名第一的游戏,是丁乙做的。
全英文,不进中国市场,这是丁乙的原则。
问原因,丁乙说,因为中国人不愿意付钱啊。
那款游戏让丁乙有了对他来说几乎用不完的钱,丁乙在家乡买了两套房子,给自己买了辆哈雷摩托。
后来他又做了很多程序和游戏,其中一款计算谁的脸更丑的游戏还着实风靡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他洗手收山,回到自己的小破屋,看起了书。
上次见到丁乙,他在研读量子力学,他说这很有意思,聊天进行到一半,我已经接不上话,也听不懂,都是他在说。同时,他还在学画画,他说他可以自己编程,可以自己谱曲,可以自己设计,唯一缺失的,就是美工。
他向我谈起了自己的梦想,一个新的梦想,做一款传世的游戏,就像俄罗斯方块,就像超级玛丽。
我说,这有点难度啊。他说,我等得起。
业余时间,他还在学木工,新房子里的家具,他要自己做。
他从电脑里打开一张3D模型图,说,这是我新家的样子。
我想,丁乙的梦想或许一直在随着时间流动,一直在变化,从未改变的,是他自己。
大概也只有他,能理直气壮地说出:高考?大学?都是狗屎。
4. 黄桃
黄桃是我的好朋友。
高考改变了黄桃的一生。
除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其实中国还存在着很多极难进入的学校和科系,“飞虎队”就是其中一个。
这是十年前四川一所大学的项目,只招收最好的学生,做完全独立的精英培训,也不知现在是否还继续存在着。
黄桃是个朴实的男孩子,不张扬,也不害羞,篮球打得不错,长跑也在校运会上拿过奖。
高中三年,当其他人在谈论北大清华的时候,黄桃只有一个目标,进入“飞虎队”。
进了,就赢,进不了,就输。对他来说,高考没有分数高低,只有成败。
当然,最后他赢了。
大一大二在高压下完成本科学习,大三大四前往美国读研,四年下来,高中同学们刚刚毕业,黄桃已经是个留美硕士,主修材料物理。
黄桃在美国期间,恰逢奥运火炬传递受阻,黄桃与我还曾经相约前往游行。
也是那时,我忽然发现,黄桃变了,他身上散发出的自信与光芒,让人自惭形秽。
硕士毕业回乡,黄桃联系了个实验室,朋友们在享受毕业疯狂的时候,他在实验室里待了一整个夏天。
初秋,他独立发明了当时全世界最好的锂电池材料。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全世界最好的?
他说,不会有比我更好的了,因为我做到了理论最大值。
这个材料将为水电站提供蓄电,解决水电站夜间电力浪费的问题,将为电动车提供更高的续航,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部分。
专利由一家公司来运作,黄桃技术入股,占百分之三十三的股份,公司市值三亿。
那年,是黄桃高考结束后的第四年,他上学晚,23岁。
今年,黄桃早已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从不发朋友圈的他还破天荒地晒出了小孩的照片,那一双小眼睛里透着灵动与坚毅,像极了黄桃。
看到照片,我想起来自己已经很久没和他联系,便邀约见面。
我和他说起了丁乙,我问他,你觉得大学有用吗?
他说,太有用了!
随后叹了口气,又说,我也是运气好,我高考就多了两分,差点就进不去了。
5. 我们
玉兰、丁乙、黄桃他们的故事,曾经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因为他们都太特别了,闪闪发光,而我不过是个凡人,我没能力,也不敢,去做他们的选择。
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当时考了,我的人生会怎样?是否会不同?
读一所看似不错的学校?却被折断了翅膀?
或者根本就跟不上学业,挂科,留级,退学?
或者一路顺风顺水,真的改变人生,走向更好的地方?
又或者,根本考不上。
最可怕的是,考上了,读完了,毕业了,平凡一世,最后泯然众人矣。
年近三十,我发现,也许不会有什么区别。
因为我虽然躲过了高考,却没躲过人生,一样要面对选择,面对选择后的失败与懊悔,成功与喜悦。
而这些才是最宝贵的。
我出国五年,所学的东西几乎全忘了,唯一的收获,是一门几乎所有人都会的第二母语。
有了第二母语,却还是要靠第一母语来写东西挣钱。
还没挣到多少钱。
父亲最近几年常说的一句话是,早知道你要回来写东西,当时还不如随便考一下呢。
高考不是人生第一次,也不是人生最后一次,改变的机会。
就好像丁乙曾经被视为贪玩的爱好,最终成就了他的一切。
就好像玉兰那颗永不甘于平凡的心,黄桃那个夏天在实验室里的汗水。
就好像我第一次怯怯地向ONE投稿,告诉编辑我其实是学经济学的。
就好像我前些年减了肥,瘦下几十斤,黄桃看见后给我留言说,熊胖娃,你不错啊!厉害!
那一瞬间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安慰,心想,嘿嘿!是啊,这件事,你就没做到过呢。
高考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它只是一次结算,一次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结算。
认清自己,认清我们想要的,管它前路好坏,再上路。
毕竟,能改变我们人生的,只有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好谢翔 haoxiexia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