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本正经地扯淡?
例外咖问:一个技术难题,看到网上有很多一本正经扯淡的文章,请问怎样才能掌握这种技能?
@魏皮囊 答例外咖:
现在网上流行的什么“一本正经的扯淡”、“一本道”、“洋葱新闻”,其实在学术界已经有统一的称谓。我们都知道“虚构”和“非虚构”,但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介乎其间的分类——非非虚构。
中国文体协会副秘书长、知名文体学家杨聪博士在其专著《非非虚构学》里明确提出了“非非虚构”的定义:虚构的非虚构。亦即用非虚构的手法表现虚构的内容。
那么,怎样写出一篇好的“非非虚构”文章呢?在《非非虚构学》一书里,杨博士也做出了解答,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转述:
一、真相的格式
要写一篇非非虚构文,首先要掌握非虚构的手法。
“真相是有格式的。”在《非非虚构学》第一章“关于形式的讨论”开头,杨博士就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人类在漫长的传播史中,形成了关于真相的表达套路。
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要说出真相,都必须掌握这种套路。比如在口头交流为主的古代,一个人要说一件事情,开头如果是“我听张三说”,那是很没说服力的。但如果加上“我听县太爷说”,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太平天国后期,杨秀清每每发言,都要说是天父下凡,是一个道理。
“真相也要看脸。”杨博士表示,长得像不像真相,是人们判断真假的首要标准。
到了书面交流普及的近代,真相就形成了更加固定的格式。新闻报道就是其中一种,开头一句:《纽约时报》讯,往往就有不容质疑的信服力。大名鼎鼎的洋葱新闻,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报道模式,后来的洋葱视频,则模仿了电视台的24小时新闻。
此外,“论文”也是关于真相的一个重要格式,当你看到冗长的标题、啰嗦的摘要、煞有介事的表达时,很难相信论文里的东西会是假的。
不过,只掌握上面几种格式还远远不够。“格式是不断发展的”,杨博士在书中指出,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关于真相的格式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果你观察自己的社交网络,就会发现类似于《这十种食物致癌,转发给你的家人!》、《巴菲特不会告诉你的事:股市成功的一千个秘诀》的文章正在被疯传。这些也是真相的流行格式。
“说到底还是要看受众。”杨博士说,到底运用哪种格式,得看你使用的平台。如果你的平台是新浪微博,环球时报体当然是首选;而如果你去了豆瓣,那么不妨在每篇文章开头加上:
“我有一个朋友……”
二、一看就是假的
正所谓双重否定表肯定,非非虚构本质上讲依然是”虚构“。所以在非非虚构文里,内容的虚构是不可逾越的法则,否则那就不叫“非非”了。
你可能觉得,这很容易,不就是虚构吗?我每天都在虚构,刚刚我就跟老板虚构我堵车了,接下来我还要跟老婆虚构我晚上有应酬。
“虚构不是欺骗。”《非非虚构学》第三章的引言里,杨博士就对虚构和谎言做了一个明确的划分,否则现在外面那些小说家全都可以列为骗子,而《人民日报》的“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也可以算成小说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滑向谎言呢?杨博士指出,一定要让内容看上去“假假的”。
在书中,杨博士还做了举例。美国洋葱新闻曾经把金正恩评为“2012年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这一看就是假的”,即便后来有《人民日报》转发,正常人也不会蠢到相信。
但如果你写成金正恩被评为“2012年朝鲜最性感的男人”,那就不太行了。“因为看上去很真实。”杨博士说:“这一看就是自己评的。”
不过,一篇优秀的非非虚构文,不只是写得很假就足够了。如果只是追求假,我们还可以把金正恩评为“银河系最性感男人”、“三体人眼中最性感男人”、“最性感面壁者”。
“但这些并没有意义。”杨博士指出,和所有文体一样,非非虚构也要追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你虚构的内容,必须和真实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一种张力。“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怎样把握这种关系呢?在《非非虚构学》第九章“非非虚构创作论”里,杨博士提炼了几点要诀:
首先,非非虚构既然是对非虚构的否定,那么最好是从非虚构出发,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都可以成为非非虚构的创作起点。
其次是适当的变形,而适当的标准,就是要像”小丑面具“一样,一眼就能看出面具是假的,但脸是真的。
最后,即便你把握得再怎么好,总有人会对你的内容信以为真,这时不妨在文末加上一句声明:
我承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
中国文体协会副秘书长、知名文体学家杨聪博士在其专著《非非虚构学》里明确提出了“非非虚构”的定义:虚构的非虚构。亦即用非虚构的手法表现虚构的内容。
那么,怎样写出一篇好的“非非虚构”文章呢?在《非非虚构学》一书里,杨博士也做出了解答,我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转述:
一、真相的格式
要写一篇非非虚构文,首先要掌握非虚构的手法。
“真相是有格式的。”在《非非虚构学》第一章“关于形式的讨论”开头,杨博士就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人类在漫长的传播史中,形成了关于真相的表达套路。
无论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要说出真相,都必须掌握这种套路。比如在口头交流为主的古代,一个人要说一件事情,开头如果是“我听张三说”,那是很没说服力的。但如果加上“我听县太爷说”,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太平天国后期,杨秀清每每发言,都要说是天父下凡,是一个道理。
“真相也要看脸。”杨博士表示,长得像不像真相,是人们判断真假的首要标准。
到了书面交流普及的近代,真相就形成了更加固定的格式。新闻报道就是其中一种,开头一句:《纽约时报》讯,往往就有不容质疑的信服力。大名鼎鼎的洋葱新闻,一开始就是模仿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报道模式,后来的洋葱视频,则模仿了电视台的24小时新闻。
此外,“论文”也是关于真相的一个重要格式,当你看到冗长的标题、啰嗦的摘要、煞有介事的表达时,很难相信论文里的东西会是假的。
不过,只掌握上面几种格式还远远不够。“格式是不断发展的”,杨博士在书中指出,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关于真相的格式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果你观察自己的社交网络,就会发现类似于《这十种食物致癌,转发给你的家人!》、《巴菲特不会告诉你的事:股市成功的一千个秘诀》的文章正在被疯传。这些也是真相的流行格式。
“说到底还是要看受众。”杨博士说,到底运用哪种格式,得看你使用的平台。如果你的平台是新浪微博,环球时报体当然是首选;而如果你去了豆瓣,那么不妨在每篇文章开头加上:
“我有一个朋友……”
二、一看就是假的
正所谓双重否定表肯定,非非虚构本质上讲依然是”虚构“。所以在非非虚构文里,内容的虚构是不可逾越的法则,否则那就不叫“非非”了。
你可能觉得,这很容易,不就是虚构吗?我每天都在虚构,刚刚我就跟老板虚构我堵车了,接下来我还要跟老婆虚构我晚上有应酬。
“虚构不是欺骗。”《非非虚构学》第三章的引言里,杨博士就对虚构和谎言做了一个明确的划分,否则现在外面那些小说家全都可以列为骗子,而《人民日报》的“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也可以算成小说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滑向谎言呢?杨博士指出,一定要让内容看上去“假假的”。
在书中,杨博士还做了举例。美国洋葱新闻曾经把金正恩评为“2012年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这一看就是假的”,即便后来有《人民日报》转发,正常人也不会蠢到相信。
但如果你写成金正恩被评为“2012年朝鲜最性感的男人”,那就不太行了。“因为看上去很真实。”杨博士说:“这一看就是自己评的。”
不过,一篇优秀的非非虚构文,不只是写得很假就足够了。如果只是追求假,我们还可以把金正恩评为“银河系最性感男人”、“三体人眼中最性感男人”、“最性感面壁者”。
“但这些并没有意义。”杨博士指出,和所有文体一样,非非虚构也要追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你虚构的内容,必须和真实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一种张力。“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怎样把握这种关系呢?在《非非虚构学》第九章“非非虚构创作论”里,杨博士提炼了几点要诀:
首先,非非虚构既然是对非虚构的否定,那么最好是从非虚构出发,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都可以成为非非虚构的创作起点。
其次是适当的变形,而适当的标准,就是要像”小丑面具“一样,一眼就能看出面具是假的,但脸是真的。
最后,即便你把握得再怎么好,总有人会对你的内容信以为真,这时不妨在文末加上一句声明:
我承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