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一时爽,到底该不该?

张玉米问:性子刚烈,被质疑被否定或者听到一些不顺耳的东西,总是想反驳或者回击过去,啪啪啪地打他们脸,因而又被评价为性格刻薄。面对攻击,该如何做出回应?

@吴瑟斯 答张玉米:

这些天写完稿子固定时间看球。揭幕战一向沉闷。东道主压力大得很,在自家门口作战的法兰西被扳平比分以后更加尴尬。
 
原来被寄以厚望年少得志的博格巴被对方盯得死死,直到终场前两分钟法国队眼看着要以平局结束这场无数人注视的比赛。帕耶站了出来,平心而论全场他已经是最出色的了,然而历史注定了他不只出色,还想要更多。
 
在所有人都被九十来分钟的比赛累得放慢节奏的时候,他还是拼尽全力,突破,停球,看球门,然后起脚,时间定格然后快进,一次世界波划出无懈可击的弧线滑入,他代表法兰西的荣誉,终结了对方。
 
被换下场休息的时候,整个法兰西大球场,包括对方的球迷,都为他起立鼓掌。这个快30岁的男人,红了眼眶。
 
足球运动员到了这个岁数才发光,说好听点叫大器晚成,直接点叫错过了黄金时间。
 
在进球后他被疯狂的队友压在身下庆祝的时候,我猜他应该想起了这么多年不被认可甚至是十年前因为薪水微薄一边踢球一边兼职在服装店当导购的日子。
 
无独有偶。
 
一向看不下去国产故事因为要研究下网剧类型在看《余罪》,略过故事漏洞以及过度的人物性格呈现不说,有些地方处理得还是不错,在第二季快结束的时候,那个原来睚眦必报后来被半骗半逼着走上危险特情道路的主角,历经凶险完成自我救赎之后被告知虽然会有奖章但是不能宣扬。
 
那个曾经被所有人看不起和误解的小混混耸耸肩说:没事,从小就没人给我鼓掌,没掌声我习惯了。
 
看起来这两人没什么关联,其实都代表了一种态度,关于如何回应那些攻击过你的人。
 
赢得尊重和看淡都是方法,而回应最响亮的一巴掌,却是时间。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道理也同样需要时间才能明白。
 
我一度是个极爱反驳的人,尤其是受到未必是善意的建议时,更别说是攻击。那时候你跟我提什么做人不要太尖,至刚易折之类简直会让我笑掉大牙。
 
放屁,我为什么要让傻逼显示并不存在的智商优越感。
 
他说完就说完了,我得憋上半天气,凭什么?劈脸一巴掌,世界清净了,多好。
 
尤其对于我这么一个擅长诡辩的人来说,立刻反驳让对方下不了台简直是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高潮愉悦的不二之选。
 
刚到公司的时候,有次饭局一大桌人,中间有个朋友带来的扭捏作态的姑娘,是个电台的新主持,这姑娘都到夜宵了还捏着台湾播音腔撸串也就罢了,因为我没听清介绍顺口说了句她是记者,她飘飘然的小脸立刻拉了下来,立马说了我句挺不好听的话。
 
其实没什么,一小姑娘刚参加工作觉得自己是个主持人挺牛逼,装个逼很正常。
 
谁还不装逼呢?
 
可当时我哪能忍,当下乐呵呵地开始挤兑她,从电台主持和电视台主持的区别开始一直抽到她的口音有三线一郊,姑娘开始还负隅顽抗地抵挡几句,后来我不依不饶,她脸色通红,眼泪都快掉了出来,直到坐不下去黯然离席。
 
因为是朋友带来的人,一席饭主宾都尴尬,除了我。
 
现在想想,这类事我简直干得罄竹难书,至于结果,除了逞口舌之利爽了几分钟之后,就空落得很,像是少年时候看武侠,写人手刃宿敌报完大仇之后拔剑四顾心茫然。
 
就连我自己也清楚,那些被我驳斥的人不会打心眼里服气,只是没有我急智的指数高而已,更何况其实急于靠反驳证明自己的人,大多太过敏感。不是自卑过度就是自视太高(很多时候这是一回事)。甚至立马反驳并不是因为别人的话真正伤害到了自己,而是为了自我展示,就像受了刺激的孔雀当场开屏。
 
想明白了这些,反驳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你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本质上不会永远被误解遮蔽,也同样不会因为反驳而改变。
 
真的需要证明的时候,对攻击最响亮的耳光是时间给的答案。它们可能是法兰西球场几万人山呼海啸的欢呼致敬,也可能是尘封永不出世的勋章,但总会有存在的方式。
 
范冰冰说:“我禁得起多大的诋毁,就受得了多大的赞美。”那是因为,她已经有能力根本不在乎诋毁她的人了。
 
所以,打脸的事情留给时间去做,现在,做明白自己的事就好。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