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一直诉说苦难经历的朋友?

萝莉熊问:有一个朋友,一直把自己不幸的情史、艰辛的经历挂在嘴边,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翻来覆去地说,有时候很同情,但是听多了真的挺烦的,该怎么办?

@大将军郭 答萝莉熊:

山本文绪写过一个故事叫《涡虫》,女主角小仓患上了乳腺癌,虽然检查之后没有危及生命,但还是切除了一侧乳房。
 
那之后她的生活忽然多出了一个习惯,就是时不时地要以“涡虫”的故事做引子,跟别人讲起自己生病的事。她搅得聚会气氛骤冷,让陌生人听后不知所措,更让一直陪在身边不离不弃的男友豹介越来越厌烦。
 
小仓其实真的是个蛮可怜的人设,二十六岁的她本应该享受着青春好时光,但突如其来的癌症让她陷入了病痛的身心折磨,当时交往的男友被吓得逃之夭夭。但她也并不是惨得一塌糊涂,新男友豹介陪在她身边,父母也一直疼爱,最终她逃脱了死神的魔爪,生活完全可以继续。
 
可惜,跟我们读过的励志故事不一样,在死亡边缘走过一遭的人并没有因此变得豁达和乐观,更没有放下过去这段不愉快的经历勇敢向前。即便别人已经放平心态拿她当一个正常普通人对待,她却总是看似漫不经心地告诉对方自己惨痛的患病经历。
 
男友豹介说小仓有“暴恶癖”,总是会不分场合和对象地暴露自己这段心酸历史,一次两次倒也还好,但时间长了,真的很让人尴尬又烦恼。
 
所谓“恶”,故事里没有详细说明,但我想它就是指一种隐疾或者伤痛,这其中还有着那么一点“丑恶”的意图。
 
这种丑恶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小仓的男友豹介说,“事情不都结束了吗?病已经治好了,你不再是癌症患者了!要拿它当幌子当到什么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就这样一直不工作,等着嫁给我就好?求求你别这样了。”
 
涡虫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人。
 
某位公司同事,当时的我初来乍到,完全不了解部门情况。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一个平时很健谈的同事却异常沉默,她只吃了一口就放下筷子对着一碗面怔忡,我问她你怎么不吃了?她抬起头满含热泪地说,这碗面让我想起了我前男友,跟他做的味道一模一样。我原本以为她只是还没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谁知道她接下来爆了猛料,她前男友意外出车祸已经过世了。当时我有点慌张,在人来人往的喧闹食堂,场景不对,对着一个我非常不熟悉的新同事,人设不对,我该说点什么才好呢?
 
我观望了一下一起吃饭的几个同事,她们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埋头苦吃,这他妈的就尴尬了呀!我隐约觉得不对劲,只能递给她纸巾说要不我去帮你买一份饭吧,安慰的话都被我咽回了肚子里。
 
后来这样的事情频繁出现,有时候还发生在工作时间,比如大家要一起加班的时候她会在群里扔出一句,“昨晚没睡好,梦到我前男友了,今天很累,我先走了”,比如工作中出现失误的时候,她会道歉但紧接着一定有个跟前男友相关的理由,要么是“前几天是他的祭日,我状态不好,所以出现了疏漏”,要么就是“前男友都走了,我也生无可恋”之类的话。
 
最开始的时候我搞不清状况,对她还有一种忧虑和可怜的心情,也默默帮她完成过她分内的工作,但时间长了,我更加理解的是同事们的态度,工作场合就是应该公事公办,谁都有麻烦和难处,像这位同事一样总是搬出自己的可怜之处,只会让人心生厌烦。安慰她呢?同事的身份加上工作场合好像并不合适;不闻不问呢?又显得我们冷血,毕竟她的确遭遇了创伤。
 
我不知道她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同样如此,从不考虑场合与对象随时可能喋喋不休暴露自己的“隐疾”,但工作场合下这种“暴恶癖”的确有些图谋不轨,因为每次需要她承担工作的时候,她都会使出这一招杀手锏逃避责任。
 
我们在电视新闻曝光受害者信息后通常会说,请给他们一些保护,不要过度关注,不要在网上非议,因为这样做是在消费他人苦难。
 
但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乐于消费自己的苦难,并试图用苦难换取他们需要的一切——由同情和怜悯所带来的便利。
 
他们内心深处清楚地明白“暴恶”的结果,别人会产生同理心,会不自觉地让渡一些不属于他的权利,甚至会合理化暴恶者的不妥的言行。这样的人在跟我们玩一种心理操控游戏,利用别人对他的心疼和可怜,实现自己的目的。
 
即便有些意图是潜意识层面的,但无形之中,他们的确是靠着这种“恶”在生存。
 
再说一个我咨询过的案例,来访者小时候因为发高烧未及时就诊患上了心脏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时候无碍,但身体状况不好或遇到压力和外部刺激的时候容易发病。据我了解的资料来看,这种病状其实对平常生活并无严重影响,来访者也并不是因为得病来咨询,他的问题是从小到大跟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关系都很不好,他想改变这样的状况。
 
几次咨询下来我发现,他跟我的咨访关系就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人际关系的复刻版。每一次我们的交谈无论聚焦在什么话题上,他都会转到他的心脏病,如果我稍表现出一丝忽略,他都会更加大肆渲染隐疾带给他的阴影,反之,如果我表现出关切和好奇,他就会很开心,告诉我这次咨询很有效果。
 
这是来访者跟咨询师之间的较量,他希望我能配合他演出这场心理游戏,扮演一个关注他的人就好,因为这才是他真正的来访目的,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获取关注、理解,甚至是同情。
 
这也正是他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因为他并不愿意与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他只是想要别人给他关心和便利罢了;而对于他周围的人来说,这种用“恶”来操控自己的行为只会抹杀了原有的好感和善意,原本可怜的人会让人觉得有一点可恨,不自觉地想疏远。
 
《涡虫》那个故事里,豹介对小仓说,“别再拿自己的病说事了,再这样下去你真没朋友了。”
 
“暴恶癖”的确是一种病,即便是你给予了真正的关切他们也并不会觉得满足,更是难以体会到情感的真切含义。他们更在意的是心理游戏当中,谁在掌握着主导权,而一旦有一天你试图逃脱,他们会一边觉得受到了伤害,另一边反而用“是别人无情无义”的结论碾碎你给过的温情。
 
所以,遇到有“暴恶癖”的人千万别被拉下水,有多远躲多远。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