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人总喜欢在没有了解事情之前就随便批评别人?
橙子树问:你们在网上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发了一条微博,一个你完全不认识对这个事情也毫无了解的人突然过来指责你。有一次我发了一张看电影达到一千部的纪念图,有个人过来评论说就是你这种闲得蛋疼的有钱人才有那么多看电影的时间和精力,苍天可证,我就是一个月工资五千的上班族,平时加班加到八九点是常有的事,电影都是大学到现在抓紧休息的时间看的……为什么现在人总喜欢在没有了解事情之前就随便批评别人?
@夜X不到四个字符 答橙子树:
前一阵戴立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对初始事件本身的真相我没有调查过,只是关注了它的二次发酵情况:对于许多同样并不了解事件真相的人(所谓“小粉红”),如何就急不可耐地表明了“态度”,形成了声讨浪潮,很多人有所反思,甚至联想到了大字报横行的时代。
他们的忧虑才引发了我对于这个事件的一点观察,我只观察到两件事:一、那些质疑戴立忍的辩解是文过饰非的人中,有许多对他的辩解帖的态度是“太长不看”;二、那些力挺戴立忍无辜的人中,对于他的辩解中提及的那些事情真相如何,也并没有去核实。
这两者恰恰就都是问题中谈到的“不加了解先发表言论”现象的典型表现。
这一现象也一点都不新鲜了,与为官者“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其实一脉相承,同样是罔顾事实,立场先行,差别只在于驱动力是利害还是情绪。所有稍存理性的人都会知道个中是非,具备生活经验的人也会非常清楚它的危害,只有探求它的成因也许值得说两句。
首先不能不提到教育。无论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少年,现行体系仍让许多人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而懒于研究。一个典型表现是:常有人会在百度知道之类的地方问一些例如“什么叫乡愿”的问题,而明明输入“乡愿”这个词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百科词条,一个词典解释,以及大量它的实际使用案例。这起初让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人在立刻可以得到答案的时候,却偏要“在线等”?
后来我想,这可能就像是:明明教室窗外就有苹果树,却一定要问老师“苹果是不是长在树上”。我们一直被鼓励在老师那里得到标准答案并记住,从来没被鼓励自己去求出答案来(数学和可以做实验的理科就还好,人文学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别提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求取真相太不容易。而这种不容易也有自己的原因。
正好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叫ann宁的朋友说得中肯:“真相往往比较复杂、多层次,且不乏灰色地带,非喊口号抄大字报能说清的,也非狭隘者能理解的。”
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挤压下,人人心态都急,一个词的意思都懒得花时间去查,又怎可能去查明每天发生的那么多的事件的真相?比如我刚承认戴立忍事件中的各种真相,我就没有去调查(所以知道这种情况下就该不持态度),只因为估了下时间成本,结论是承受不起,否则就没空为“one”写这篇回答了。
这是真相难寻的现实原因,还有个传统原因,就是总有人在掩盖真相,因为掩盖这样做有利可图。
仅举一个小例子:前一阵上海取消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老年卡,而代之以每月发放180元的交通补贴。但我留意到在某大型门户网站的报道中,则只写了取消老年卡,对补贴一事只字未提。这肯定不是一次无意的疏忽,而是故意的误导。因为记者(这称呼我用得很勉强)正确地预感到了不写补贴的事,更容易引发争议。而事实也正如他的预计,回帖中两派人马关于应不应该敬老吵得不亦乐乎,而这,如果不掩盖真相,老老实实把补贴的事说出来,就根本不会发生。
小小的一个“回帖数”(还不见得就立刻会反映在奖金上)都可以让一个身份是“记者”的人罔顾事实、曲解真相,那当真相的揭示与否牵涉到更大的利益时,误导公众者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只要骗傻子还有利可图,骗子永远供应充沛。
此外还有个原因,是舆论环境对于在逻辑上、判断力上“犯错”的宽容。与所谓“公众人物”的动辄得咎相比,“网友”是这个世界上最没人对它提要求的群体了。我记得前一阵南海仲裁案出结果之前,有一条新浪新闻介绍仲裁案的前因后果,而在回复中居然点赞数最多的一条大意是“要给越南点颜色看看”。可见在中国当“网友”,既不需要有常识,也不需要哪怕花两秒钟看一下自己正在讨论的问题,就可以收获许多“支持”。
如此氛围让“说错话”在汉语里成了一个最讽刺的词,它和自己的本意完全没有关系。绝大多数人都害怕在生活中“说错话”,在网上则少害怕一点,而这其实是害怕说出“对自己有害”的话,而这种“有害”,经常恰恰是因为它是“对”的。这让“说错话”被自动替换成了“说出敏感词”,至于真正在对错含义上的“错话”,则谁都不怕说,也不羞于说。
大家已经默认了不顾事实只站队才是网络常态,好像大家默认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明明没有一目十行的本事看东西却从来只扫一眼才是正常。
人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进取心和羞耻心,这才是最根深蒂固,也最难以改变的原因。
他们的忧虑才引发了我对于这个事件的一点观察,我只观察到两件事:一、那些质疑戴立忍的辩解是文过饰非的人中,有许多对他的辩解帖的态度是“太长不看”;二、那些力挺戴立忍无辜的人中,对于他的辩解中提及的那些事情真相如何,也并没有去核实。
这两者恰恰就都是问题中谈到的“不加了解先发表言论”现象的典型表现。
这一现象也一点都不新鲜了,与为官者“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其实一脉相承,同样是罔顾事实,立场先行,差别只在于驱动力是利害还是情绪。所有稍存理性的人都会知道个中是非,具备生活经验的人也会非常清楚它的危害,只有探求它的成因也许值得说两句。
首先不能不提到教育。无论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少年,现行体系仍让许多人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而懒于研究。一个典型表现是:常有人会在百度知道之类的地方问一些例如“什么叫乡愿”的问题,而明明输入“乡愿”这个词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百科词条,一个词典解释,以及大量它的实际使用案例。这起初让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人在立刻可以得到答案的时候,却偏要“在线等”?
后来我想,这可能就像是:明明教室窗外就有苹果树,却一定要问老师“苹果是不是长在树上”。我们一直被鼓励在老师那里得到标准答案并记住,从来没被鼓励自己去求出答案来(数学和可以做实验的理科就还好,人文学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别提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求取真相太不容易。而这种不容易也有自己的原因。
正好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叫ann宁的朋友说得中肯:“真相往往比较复杂、多层次,且不乏灰色地带,非喊口号抄大字报能说清的,也非狭隘者能理解的。”
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挤压下,人人心态都急,一个词的意思都懒得花时间去查,又怎可能去查明每天发生的那么多的事件的真相?比如我刚承认戴立忍事件中的各种真相,我就没有去调查(所以知道这种情况下就该不持态度),只因为估了下时间成本,结论是承受不起,否则就没空为“one”写这篇回答了。
这是真相难寻的现实原因,还有个传统原因,就是总有人在掩盖真相,因为掩盖这样做有利可图。
仅举一个小例子:前一阵上海取消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老年卡,而代之以每月发放180元的交通补贴。但我留意到在某大型门户网站的报道中,则只写了取消老年卡,对补贴一事只字未提。这肯定不是一次无意的疏忽,而是故意的误导。因为记者(这称呼我用得很勉强)正确地预感到了不写补贴的事,更容易引发争议。而事实也正如他的预计,回帖中两派人马关于应不应该敬老吵得不亦乐乎,而这,如果不掩盖真相,老老实实把补贴的事说出来,就根本不会发生。
小小的一个“回帖数”(还不见得就立刻会反映在奖金上)都可以让一个身份是“记者”的人罔顾事实、曲解真相,那当真相的揭示与否牵涉到更大的利益时,误导公众者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只要骗傻子还有利可图,骗子永远供应充沛。
此外还有个原因,是舆论环境对于在逻辑上、判断力上“犯错”的宽容。与所谓“公众人物”的动辄得咎相比,“网友”是这个世界上最没人对它提要求的群体了。我记得前一阵南海仲裁案出结果之前,有一条新浪新闻介绍仲裁案的前因后果,而在回复中居然点赞数最多的一条大意是“要给越南点颜色看看”。可见在中国当“网友”,既不需要有常识,也不需要哪怕花两秒钟看一下自己正在讨论的问题,就可以收获许多“支持”。
如此氛围让“说错话”在汉语里成了一个最讽刺的词,它和自己的本意完全没有关系。绝大多数人都害怕在生活中“说错话”,在网上则少害怕一点,而这其实是害怕说出“对自己有害”的话,而这种“有害”,经常恰恰是因为它是“对”的。这让“说错话”被自动替换成了“说出敏感词”,至于真正在对错含义上的“错话”,则谁都不怕说,也不羞于说。
大家已经默认了不顾事实只站队才是网络常态,好像大家默认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明明没有一目十行的本事看东西却从来只扫一眼才是正常。
人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进取心和羞耻心,这才是最根深蒂固,也最难以改变的原因。
(责任编辑:金子棋 jinziqi@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