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现金激励小孩真的有用吗?
hugbear问:我哥每次都喜欢用现金激励他儿子,比如考试考得好给多少钱。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太好。这样是否有用?
温义飞答hugbear:
大学里的奖学金一直是有效的激励手段,但是金钱奖励在儿童教育领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哈佛的经济学家Fryer教授花了630万美金,在261所中小学中调查了38000名学生,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如果付给学生钱让他们去读更多的书,更好地完成作业,那么,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针对学习过程的明确激励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这样做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刺激时,他们就不再主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获得奖励。在这个过程里,知识本身失去了美感。一旦奖金停止,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同时,直接给考试结果设立奖金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很少有学生真的明白如何获得好成绩。人人都知道,多做题就能考好。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联。即便是成年人,也只有少数人真的明白如何与知识互动。这需要经历一个自发的痛苦摸索过程,中小学生极少能到达这个阶段。
来自外界的奖励会消耗自发的学习兴趣,这个理论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了研究。研究者在幼儿园中设置了一个奖励,当儿童用一个特定颜色的笔画画时,他们就会得到一个奖章。在持续了一周之后,这项奖励被停止,而此后再用这个颜色的儿童比实验前少了一半。毕竟谁也不愿意白干活。
当人们完全没有内在动机时,外部奖励的效果非常显著。比如,金钱奖励让那些本来从不健身的人进健身房。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物质的奖励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脆弱的,并且会极大地消磨求知的乐趣。那么这种奖励就变成了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家庭教育的时间成本一向很高,而且非常考验父母的智能水平,成人世界的物质规则有时不利于成长。
Money talks,但小孩不会听。
然而,钱是万能的,虽然物质奖励不一定有效,但物质惩罚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备选手段。俄亥俄州立大学的Weinberg教授研究了家庭收入和体罚的关系。在收入低于6000美金的家庭中,孩子挨板子的频率是每6周一次;而在收入高于17000美金的家庭中,小孩子挨揍的几率变成约每4个月一次。
这项研究是在把文化和种族原因平衡之后的结论,所以原因并不是黑人或墨西哥人更爱打孩子。那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挨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富有的家庭可以通过减少零花钱或其他的物质惩罚来代替体罚,比如不给玩游戏机,不给买新CD等。穷人的孩子本来就没有这些,所以就没有这项缓冲的惩罚措施。心情抑郁的穷爸爸除了暴力没有更好的选择,毕竟打孩子不花钱。所以,今天你努力挣钱,明天你儿子就少挨打。
不光是日常生活如此。平时维持合理的零花钱,想要制裁时就不必动刀动枪,只需要经济方面敲打一下。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诚不我欺。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哈佛的经济学家Fryer教授花了630万美金,在261所中小学中调查了38000名学生,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如果付给学生钱让他们去读更多的书,更好地完成作业,那么,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针对学习过程的明确激励在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这样做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刺激时,他们就不再主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获得奖励。在这个过程里,知识本身失去了美感。一旦奖金停止,他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动机。
同时,直接给考试结果设立奖金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很少有学生真的明白如何获得好成绩。人人都知道,多做题就能考好。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联。即便是成年人,也只有少数人真的明白如何与知识互动。这需要经历一个自发的痛苦摸索过程,中小学生极少能到达这个阶段。
来自外界的奖励会消耗自发的学习兴趣,这个理论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了研究。研究者在幼儿园中设置了一个奖励,当儿童用一个特定颜色的笔画画时,他们就会得到一个奖章。在持续了一周之后,这项奖励被停止,而此后再用这个颜色的儿童比实验前少了一半。毕竟谁也不愿意白干活。
当人们完全没有内在动机时,外部奖励的效果非常显著。比如,金钱奖励让那些本来从不健身的人进健身房。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物质的奖励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脆弱的,并且会极大地消磨求知的乐趣。那么这种奖励就变成了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划算。
家庭教育的时间成本一向很高,而且非常考验父母的智能水平,成人世界的物质规则有时不利于成长。
Money talks,但小孩不会听。
然而,钱是万能的,虽然物质奖励不一定有效,但物质惩罚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备选手段。俄亥俄州立大学的Weinberg教授研究了家庭收入和体罚的关系。在收入低于6000美金的家庭中,孩子挨板子的频率是每6周一次;而在收入高于17000美金的家庭中,小孩子挨揍的几率变成约每4个月一次。
这项研究是在把文化和种族原因平衡之后的结论,所以原因并不是黑人或墨西哥人更爱打孩子。那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挨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富有的家庭可以通过减少零花钱或其他的物质惩罚来代替体罚,比如不给玩游戏机,不给买新CD等。穷人的孩子本来就没有这些,所以就没有这项缓冲的惩罚措施。心情抑郁的穷爸爸除了暴力没有更好的选择,毕竟打孩子不花钱。所以,今天你努力挣钱,明天你儿子就少挨打。
不光是日常生活如此。平时维持合理的零花钱,想要制裁时就不必动刀动枪,只需要经济方面敲打一下。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诚不我欺。
(责任编辑:向可 xiangke@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