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吗?
左小腿问:“真正的委屈是说不出口的”这种说法很流行,导致我碰到什么事情都不好意思跟父母朋友说,好像一说了就是不够成熟不懂隐忍,可是有时候真的很想诉说心里的委屈,能说出来的委屈,难道就真的不是委屈了吗?
朱欢尘答左小腿:
这句话唯一的合理之处大概在于,委屈往往是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不过也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合理性了。
看到这句话,不禁想起了大学时候,宿舍里有个姐妹参加贫困助学金申请,她在申请表“家庭状况”那一栏写着:父亲年迈卧病在床,家里房子被山洪冲塌,家庭负债二十万。隔壁班长看到她的申请单,说了这样一句话:能借二十万,说明她家能拿出二十万啊,否则怎么借得到?
这些似是而非的话,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总能瞬间让人语塞,然而稍微一想,要戳穿其实很容易。委屈的程度和能不能说出来有什么必然联系?实际上,委屈能不能被说得出来,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能借到二十万很可能是因为实在缺钱而且亲戚关系还不错。一个家庭负债二十万,难道不但说明不了穷,反而说明家底厚?
不可否认,这句“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现在很流行。在各种热帖、话题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此言一出,诉说者不但种种委屈忽然不值一提,而且还有了一种不够自强、满世界喊冤的祥林嫂气质。它其实并不算什么高明的话术,其中的强加因果、过于绝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那它为什么会流行呢?原因很简单,它能将人们拯救出同情心的困境。
是的,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折磨。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到同伴的苦难、委屈,我们自然而然感到一种羞耻和责任。
要免于这种折磨有两种选择。有的人选择顺应这种同情,安慰或者帮助别人,以此来使自己感觉好一点。有的人选择抵抗同情心,表现在谴责受委屈者,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才受到磨难,诸如“你弱你有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者干脆否认对方的委屈处境,“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
这种观点流行的本质,是人们同情心的流失。人们不愿意同情和理解受委屈的人,希望他自立自强,不要到处嚷嚷,“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言下之意,比你委屈的还大有人在,或者根本就是:“我比你委屈多了,我还没说呢!”
但事实上,拥有同情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被同情理解的一方身上。能够同情别人是一种能力,它促使我们不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和自我中心,即使自己本身也在逆境中,也仍然保持一颗敏感、平和的心脏。
倘若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丧失了同情别人的能力,奉行这种强势价值观,鼓励每个人一定要强悍到打碎牙和血吞,个个都是铜墙铁壁,这样的社会不过就是一个大的特种兵军营。一个健康的团体、社会,应该是积极、活泼、向上的,一个苦大仇深忍辱负重的社会,更近似一个极端组织。
反过来说,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也就是说真正的委屈都是说不出来的,那么一个人受了真正的委屈该怎么办?
可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这个人委屈到极点,甚至委屈到挂了、成为热点了,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委屈了。就像最近的那个明星一样,抑郁症自杀死了,生前一直遭受的恶意网络言论攻击终于引起了注意。其实他生前何尝没有粉丝为他大声疾呼?遭受网络暴力的又何止他一人?
要么这个人一路忍下去,直到功成名就,成为强者,然后笑谈风云,把往日心酸一一道来。这个时候大家就说,啊,看看某某,当年也遭受过这种委屈。似乎只有这种时候,委屈才有了一个合理的身份,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证明其成功的合理性和坚毅的品格。
倡导能说得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暗含一种人性的卑劣,其本质是对弱者的轻视,暗示等你出人头地再说出来。这是把成功学的观点强加到人类情绪体验上。
然而世界上疯狂追逐成功的只是一部分人,大多数人都只是想安稳、平静地过有人间烟火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有人体贴、关注和爱护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体会家人、朋友的委屈,也需要向家人朋友倾诉委屈。这世界上很多的好感、友情、爱情,均发端于某个瞬间对委屈的感知、倾听和维护。
往大处说,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允许并鼓励人有了委屈就叫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委屈就叫出来,我们才得以不断地纠正一系列歧视。性别歧视、取向歧视、颜色歧视、宗教歧视,起初都是因为一个族群在价值取向上受到委屈而呼吁平权。人们走上街头抗议歧视现象,向国家提交平权法案,都是在大声疾呼自己受到的委屈。一个人受到委屈,有选择不说的权利。但是对于说出来的人,绝对不应当给予指责。
看到这句话,不禁想起了大学时候,宿舍里有个姐妹参加贫困助学金申请,她在申请表“家庭状况”那一栏写着:父亲年迈卧病在床,家里房子被山洪冲塌,家庭负债二十万。隔壁班长看到她的申请单,说了这样一句话:能借二十万,说明她家能拿出二十万啊,否则怎么借得到?
这些似是而非的话,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总能瞬间让人语塞,然而稍微一想,要戳穿其实很容易。委屈的程度和能不能说出来有什么必然联系?实际上,委屈能不能被说得出来,更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能借到二十万很可能是因为实在缺钱而且亲戚关系还不错。一个家庭负债二十万,难道不但说明不了穷,反而说明家底厚?
不可否认,这句“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现在很流行。在各种热帖、话题讨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此言一出,诉说者不但种种委屈忽然不值一提,而且还有了一种不够自强、满世界喊冤的祥林嫂气质。它其实并不算什么高明的话术,其中的强加因果、过于绝对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那它为什么会流行呢?原因很简单,它能将人们拯救出同情心的困境。
是的,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折磨。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到同伴的苦难、委屈,我们自然而然感到一种羞耻和责任。
要免于这种折磨有两种选择。有的人选择顺应这种同情,安慰或者帮助别人,以此来使自己感觉好一点。有的人选择抵抗同情心,表现在谴责受委屈者,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才受到磨难,诸如“你弱你有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者干脆否认对方的委屈处境,“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
这种观点流行的本质,是人们同情心的流失。人们不愿意同情和理解受委屈的人,希望他自立自强,不要到处嚷嚷,“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言下之意,比你委屈的还大有人在,或者根本就是:“我比你委屈多了,我还没说呢!”
但事实上,拥有同情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被同情理解的一方身上。能够同情别人是一种能力,它促使我们不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和自我中心,即使自己本身也在逆境中,也仍然保持一颗敏感、平和的心脏。
倘若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丧失了同情别人的能力,奉行这种强势价值观,鼓励每个人一定要强悍到打碎牙和血吞,个个都是铜墙铁壁,这样的社会不过就是一个大的特种兵军营。一个健康的团体、社会,应该是积极、活泼、向上的,一个苦大仇深忍辱负重的社会,更近似一个极端组织。
反过来说,能说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也就是说真正的委屈都是说不出来的,那么一个人受了真正的委屈该怎么办?
可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这个人委屈到极点,甚至委屈到挂了、成为热点了,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委屈了。就像最近的那个明星一样,抑郁症自杀死了,生前一直遭受的恶意网络言论攻击终于引起了注意。其实他生前何尝没有粉丝为他大声疾呼?遭受网络暴力的又何止他一人?
要么这个人一路忍下去,直到功成名就,成为强者,然后笑谈风云,把往日心酸一一道来。这个时候大家就说,啊,看看某某,当年也遭受过这种委屈。似乎只有这种时候,委屈才有了一个合理的身份,成为锦上添花的存在,证明其成功的合理性和坚毅的品格。
倡导能说得出来的委屈都不叫委屈,暗含一种人性的卑劣,其本质是对弱者的轻视,暗示等你出人头地再说出来。这是把成功学的观点强加到人类情绪体验上。
然而世界上疯狂追逐成功的只是一部分人,大多数人都只是想安稳、平静地过有人间烟火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有人体贴、关注和爱护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体会家人、朋友的委屈,也需要向家人朋友倾诉委屈。这世界上很多的好感、友情、爱情,均发端于某个瞬间对委屈的感知、倾听和维护。
往大处说,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允许并鼓励人有了委屈就叫出来。就是因为我们有了委屈就叫出来,我们才得以不断地纠正一系列歧视。性别歧视、取向歧视、颜色歧视、宗教歧视,起初都是因为一个族群在价值取向上受到委屈而呼吁平权。人们走上街头抗议歧视现象,向国家提交平权法案,都是在大声疾呼自己受到的委屈。一个人受到委屈,有选择不说的权利。但是对于说出来的人,绝对不应当给予指责。
(责任编辑:阿芙拉 afra@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