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南方的方言相互间差异更大?
star of hepe问:感觉北方的方言没有南方那么难懂,很多方言之间的区别只是声调的变化。南方从江浙到福建、广东基本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调调,为什么南方各省的方言差异这么大?
檀信介答star of hepe:
除了山川阻隔的地理因素,南方“族群意识”的觉醒与族群民系的林立,也是方言差异巨大的原因之一。不同的族群哪怕在同一区域杂居百年也都能保持自己的方言母语,而相同族群哪怕跨省跨国也依然使用同一种方言母语。
这一点在广东、广西、台湾等族群林立的地方最容易体现,明明是一马平川的一个平原上,不隔山不跨水,右边的潮汕村落讲潮汕话,左边的广府村落讲粤语白话,半山腰上的客家村落讲客家话,相邻的三个村子讲三种语法、用词完全不同的不能互通的方言。这在一个平原上几千万人讲同一种方言,几个省交流无障碍的北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景。
1.土客械斗
汉语内部的民系族群,在北方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遥远概念。在官话区的人眼中,不管你说河南话还是山东话、东北话,不过是口音、语调差异而已,大家都是汉族人呀。
但是在古代的南方,族群之间的隔离乃至对立是泾渭分明、俨然异族的,清末两广、闽台的“土客械斗”的激烈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异族间的种族战争屠杀,比同时期西北回汉间的斗争屠杀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广西的土客械斗中,广府人甚至和壮族人站到了同一个战线上驱赶客家人。宝岛台湾的械斗史就最为漫长血腥,客家人把原住民赶到山上去,闽南人来了又把客家人赶到半山腰上去,闽南人把客家人、原住民都打跑了之后,闽南人内部又分出了泉州人和漳州人,泉漳之间又打了个昏天黑地。
这种刀片血海里滚出来的族群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有所弥合,但今天仍是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对立。广府、客家、闽南、潮汕四大民系互相对立歧视,疍民、雷州、莆仙、福州、南平、福佬(汕尾)、四邑(台山)这些大小民系也在被大民系融合的过程中相互歧视斗争。
大家看早期香港电影的粤语原版时会发现,为了符合广府人眼中农村人形象,往往让土头土脑的配角们说闽南话等闽系方言。例如,食神中周星驰对眼镜硕士男说:“潮州乡下,pu你阿母。”片中流氓对另一个闽南小弟说:“闽南话?!你返去食屎喇!”这种小细节在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中数不胜数。还有,至今还经常能听到广东有“好女不嫁潮汕男”这种俗语。(我的广东朋友都是潮汕男。还好我不用嫁他们。而且潮汕菜那么好吃,为什么要歧视人家?!)
我曾经作为翻译接待过一个香港老板,他是个极为爱国的香港同胞,在日本期间怒斥过好几次那些动辄“支那”、“你们中国”的台湾年轻人,我很是感动佩服,可就是这样一个对大陆台湾一视同仁的人,只要一提到广州、香港满大街的潮汕人,马上就气得骂骂咧咧讲歧视笑话,表情丰富地学潮州人讲蹩脚的广东话、学潮汕人迷信拜神,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想,在他这种传统的广府人看来,与潮汕人之间的族群矛盾大概是和与台独分子之间矛盾同级别的敌我矛盾吧。
东北籍的司机和随从都不太听得懂他的港式国语和这种蜜汁差别歧视。我则颇为理解,就跟在一些老派的上海本帮人看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去上海都是新朋友,只有说淮语的“苏北人”和“安徽人”是不可饶恕的“乡坞里人”是一个道理吧。由此可见对谜之族群的深仇大恨。
淮吴族群后面再细讲,先说回闽粤族群吧。曾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个主持人去福建一个客家土楼里做节目,让人家土楼里的老人说闽南话“爱拼才会赢”,老人家一脸懵逼,我他妈是客家人你让我讲闽南话。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人家客家人就是被闽南人打得没地方去了,又不愿意讲闽南话才窝在土楼里几百年的,好嘛,你一张嘴就让人家说闽南话。主流媒体在谈起客家土楼的功能时都是说防备匪患,其实客家人高高围起的土楼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防盗防匪,而是为了防备强势族群的驱赶屠杀。
在这些地区,各个对立隔离的族群相互保持自己的方言作为母语,也是对自己族群延续生存的一种保护。客家谚语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就是这种母语保护的完美体现。客家人与同省的其他族群方言迥异,但遍布两广、闽台、东南亚的客家人都可以用客家话畅通交流。
2.淮吴“内”斗
相比较几百年前的闽粤械斗,现在在全国更为闻名的则是长三角江浙沪皖的歧视内斗。我因在东北上学,身边常有东北的同学很疑惑“你们这些同一个地区的南方人相互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我分析给他听,东北三省一马平川几千里一个主体族群,一种方言,而长三角苏、皖两个省加上海还没黑龙江大,就能分出四大族群、八个小族群,大小几十种方言,不同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简直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我们长三角只是打打嘴炮,搞搞歧视,人家闽粤台那边可是直接械斗全武行的呦。
“内斗”其实是由省籍概念衍生出的伪概念,这种斗争从来没有“内”,而是多个族群之间的“敌我斗争”。对于江苏省内苏州、无锡、常州说吴语的人来说,省外的上海、浙北的吴人才是自己人,才是“内”,同省的扬州、南京都是不知所谓的苏北人是“外”,这种由族群产生的亲疏内外关系是以省籍区分亲疏的北方人所难以理解的。
同样,由省籍概念发展出的安徽人、江苏人这两个词,作为与东北人并列的族群时也是完完全全的伪概念。这场横跨整个长三角的内斗撕逼,从不由所谓“安徽人”、“江苏人”、“上海人”这些行政区划产生的标签构成,而是由淮东人、淮西人、吴人、说河南山东话的“侉子”四大族群加上一个边缘化族群通泰人。
淮吴矛盾中的“淮”,只是一个泛泛的族群概念,其实是由淮西人、淮东人、通泰人、淮化的北方移民四部分组成。淮西人分布在安徽中西部,由江淮土著、北方移民构成,元末明初江西瓦屑坝移民迁入后正式形成。淮东人分布在江苏中部和安徽东部,也就是吴区上海人常说的“苏北人”,主要构成是江淮土著和北方移民、明初阊门移民从苏州迁入后基本形成。介乎于淮东人和吴人之间的通泰人,则是不明归属的谜之族群。以上,构成复杂的江北民系,加上说吴语的苏南、浙北、上海本帮吴人,由迁到皖北、徐州的河南、山东移民组成的“侉子”,皖东南几县说江西话的江右民系、安徽特有的说徽语的徽州民系,“内斗”的豪华阵容就集齐了。
在水土丰美的渔民之乡长江淮河流域,不同族群本来应该相安无事地和平相处,但近代以来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失衡成为族群间歧视内斗的原动力。清末以来,小农社会的均富状态崩溃,对外开放的上海成为了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的经济中心,围绕着上海为中心的苏南、浙北经济上开始全面超过安徽和苏北淮区。与此同时,曾经繁华富庶的中原河南,因为旱灾、水灾、军阀混战的频发成为了贫困的策源地。整个区域从最东南端的上海,到最西北端的河南(包括皖北)经济发展极端失衡。
随着黄泛区北方移民的大规模涌入。衣衫褴褛的北方移民来到淮区和吴区,带来的除了族群差异,还有生存压力。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源源不断的移民带来了无限的生存压力,这种族群差异当然也就成为了歧视内斗的催化剂。在老一辈淮区人的偏见里来自河南和皖北的“河南侉子”与“安徽侉子”是一切鸡鸣狗盗的原罪。同理,迫于战乱、灾害涌入吴区的安徽、苏北淮人,也给吴区土著带来了同样的烦恼。以上海为例,上世纪初期,具有本土文化优势的吴区“宁波人”与具有人口优势的淮区“苏北人”之间不免地就会发生族群内斗与歧视。
在21世纪的今天,黑白黄不同肤色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同等平权,同文同种的汉族人之间族群差异只应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笑话、却顾所来径的传承与回忆。五十岁朝上的老一辈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香港老板,他们根深蒂固的族群意识已经不能强求他们去改变,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去继承,要去发扬光大。对于拿族群差异来干涉婚姻的长辈我们甚至应该有所反抗。如果还有年轻人把还像械斗时代的祖辈一样把族群差异当成racism去对待,那就真的是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了。
这一点在广东、广西、台湾等族群林立的地方最容易体现,明明是一马平川的一个平原上,不隔山不跨水,右边的潮汕村落讲潮汕话,左边的广府村落讲粤语白话,半山腰上的客家村落讲客家话,相邻的三个村子讲三种语法、用词完全不同的不能互通的方言。这在一个平原上几千万人讲同一种方言,几个省交流无障碍的北方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景。
1.土客械斗
汉语内部的民系族群,在北方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遥远概念。在官话区的人眼中,不管你说河南话还是山东话、东北话,不过是口音、语调差异而已,大家都是汉族人呀。
但是在古代的南方,族群之间的隔离乃至对立是泾渭分明、俨然异族的,清末两广、闽台的“土客械斗”的激烈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异族间的种族战争屠杀,比同时期西北回汉间的斗争屠杀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广西的土客械斗中,广府人甚至和壮族人站到了同一个战线上驱赶客家人。宝岛台湾的械斗史就最为漫长血腥,客家人把原住民赶到山上去,闽南人来了又把客家人赶到半山腰上去,闽南人把客家人、原住民都打跑了之后,闽南人内部又分出了泉州人和漳州人,泉漳之间又打了个昏天黑地。
这种刀片血海里滚出来的族群矛盾,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有所弥合,但今天仍是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对立。广府、客家、闽南、潮汕四大民系互相对立歧视,疍民、雷州、莆仙、福州、南平、福佬(汕尾)、四邑(台山)这些大小民系也在被大民系融合的过程中相互歧视斗争。
大家看早期香港电影的粤语原版时会发现,为了符合广府人眼中农村人形象,往往让土头土脑的配角们说闽南话等闽系方言。例如,食神中周星驰对眼镜硕士男说:“潮州乡下,pu你阿母。”片中流氓对另一个闽南小弟说:“闽南话?!你返去食屎喇!”这种小细节在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中数不胜数。还有,至今还经常能听到广东有“好女不嫁潮汕男”这种俗语。(我的广东朋友都是潮汕男。还好我不用嫁他们。而且潮汕菜那么好吃,为什么要歧视人家?!)
我曾经作为翻译接待过一个香港老板,他是个极为爱国的香港同胞,在日本期间怒斥过好几次那些动辄“支那”、“你们中国”的台湾年轻人,我很是感动佩服,可就是这样一个对大陆台湾一视同仁的人,只要一提到广州、香港满大街的潮汕人,马上就气得骂骂咧咧讲歧视笑话,表情丰富地学潮州人讲蹩脚的广东话、学潮汕人迷信拜神,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想,在他这种传统的广府人看来,与潮汕人之间的族群矛盾大概是和与台独分子之间矛盾同级别的敌我矛盾吧。
东北籍的司机和随从都不太听得懂他的港式国语和这种蜜汁差别歧视。我则颇为理解,就跟在一些老派的上海本帮人看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去上海都是新朋友,只有说淮语的“苏北人”和“安徽人”是不可饶恕的“乡坞里人”是一个道理吧。由此可见对谜之族群的深仇大恨。
淮吴族群后面再细讲,先说回闽粤族群吧。曾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个主持人去福建一个客家土楼里做节目,让人家土楼里的老人说闽南话“爱拼才会赢”,老人家一脸懵逼,我他妈是客家人你让我讲闽南话。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人家客家人就是被闽南人打得没地方去了,又不愿意讲闽南话才窝在土楼里几百年的,好嘛,你一张嘴就让人家说闽南话。主流媒体在谈起客家土楼的功能时都是说防备匪患,其实客家人高高围起的土楼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防盗防匪,而是为了防备强势族群的驱赶屠杀。
在这些地区,各个对立隔离的族群相互保持自己的方言作为母语,也是对自己族群延续生存的一种保护。客家谚语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就是这种母语保护的完美体现。客家人与同省的其他族群方言迥异,但遍布两广、闽台、东南亚的客家人都可以用客家话畅通交流。
2.淮吴“内”斗
相比较几百年前的闽粤械斗,现在在全国更为闻名的则是长三角江浙沪皖的歧视内斗。我因在东北上学,身边常有东北的同学很疑惑“你们这些同一个地区的南方人相互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我分析给他听,东北三省一马平川几千里一个主体族群,一种方言,而长三角苏、皖两个省加上海还没黑龙江大,就能分出四大族群、八个小族群,大小几十种方言,不同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简直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我们长三角只是打打嘴炮,搞搞歧视,人家闽粤台那边可是直接械斗全武行的呦。
“内斗”其实是由省籍概念衍生出的伪概念,这种斗争从来没有“内”,而是多个族群之间的“敌我斗争”。对于江苏省内苏州、无锡、常州说吴语的人来说,省外的上海、浙北的吴人才是自己人,才是“内”,同省的扬州、南京都是不知所谓的苏北人是“外”,这种由族群产生的亲疏内外关系是以省籍区分亲疏的北方人所难以理解的。
同样,由省籍概念发展出的安徽人、江苏人这两个词,作为与东北人并列的族群时也是完完全全的伪概念。这场横跨整个长三角的内斗撕逼,从不由所谓“安徽人”、“江苏人”、“上海人”这些行政区划产生的标签构成,而是由淮东人、淮西人、吴人、说河南山东话的“侉子”四大族群加上一个边缘化族群通泰人。
淮吴矛盾中的“淮”,只是一个泛泛的族群概念,其实是由淮西人、淮东人、通泰人、淮化的北方移民四部分组成。淮西人分布在安徽中西部,由江淮土著、北方移民构成,元末明初江西瓦屑坝移民迁入后正式形成。淮东人分布在江苏中部和安徽东部,也就是吴区上海人常说的“苏北人”,主要构成是江淮土著和北方移民、明初阊门移民从苏州迁入后基本形成。介乎于淮东人和吴人之间的通泰人,则是不明归属的谜之族群。以上,构成复杂的江北民系,加上说吴语的苏南、浙北、上海本帮吴人,由迁到皖北、徐州的河南、山东移民组成的“侉子”,皖东南几县说江西话的江右民系、安徽特有的说徽语的徽州民系,“内斗”的豪华阵容就集齐了。
在水土丰美的渔民之乡长江淮河流域,不同族群本来应该相安无事地和平相处,但近代以来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失衡成为族群间歧视内斗的原动力。清末以来,小农社会的均富状态崩溃,对外开放的上海成为了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的经济中心,围绕着上海为中心的苏南、浙北经济上开始全面超过安徽和苏北淮区。与此同时,曾经繁华富庶的中原河南,因为旱灾、水灾、军阀混战的频发成为了贫困的策源地。整个区域从最东南端的上海,到最西北端的河南(包括皖北)经济发展极端失衡。
随着黄泛区北方移民的大规模涌入。衣衫褴褛的北方移民来到淮区和吴区,带来的除了族群差异,还有生存压力。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源源不断的移民带来了无限的生存压力,这种族群差异当然也就成为了歧视内斗的催化剂。在老一辈淮区人的偏见里来自河南和皖北的“河南侉子”与“安徽侉子”是一切鸡鸣狗盗的原罪。同理,迫于战乱、灾害涌入吴区的安徽、苏北淮人,也给吴区土著带来了同样的烦恼。以上海为例,上世纪初期,具有本土文化优势的吴区“宁波人”与具有人口优势的淮区“苏北人”之间不免地就会发生族群内斗与歧视。
在21世纪的今天,黑白黄不同肤色都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同等平权,同文同种的汉族人之间族群差异只应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笑话、却顾所来径的传承与回忆。五十岁朝上的老一辈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香港老板,他们根深蒂固的族群意识已经不能强求他们去改变,但不意味着我们要去继承,要去发扬光大。对于拿族群差异来干涉婚姻的长辈我们甚至应该有所反抗。如果还有年轻人把还像械斗时代的祖辈一样把族群差异当成racism去对待,那就真的是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了。
(责任编辑:向可 xiangke@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