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名校学生的自卑心理?
豆腐脑问:前几天被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刷屏,非常意外,对于名校学生的这种自卑心理,应该如何看待呢?
@曲玮玮 答豆腐脑:
意料之中,文章被刷屏后一定会大肆出现另一种声音:
“这篇文章的作者连同现在所谓的精英大学生,都特别小家子气,笔触琐碎,太矫情,格局很窄,太给复旦丢人。”
“什么英文差,什么GPA太低,什么外貌不好看,什么赚钱少……这些琐碎又世故的事真的太庸俗了,现在的精英大学生只关心这个吗?大学什么时候把人培养得这么low?真为这些大学生感到可耻。”
好像进了985大学之后,人就要立刻变得仙风道骨,跟世俗保持绝对距离,每天隔空高蹈似的——如果再去为成绩、为外貌、为别人的评价等这种世俗小事感到自卑,就是格局太小,就是可耻。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舆论都在对精英同学进行束缚和打压。
老师们也一味地强调博雅通识教育,告诉你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却对真正的技能保持蔑视和淡漠。他们跟当下脱轨,不屑于教也无力教真正的技能,振振有词地说“学技能还不如去蓝翔,大学是给你打基础教你做人的”,同学们真正想找工作,都要自己掏钱去其他机构,学软件怎么操作学怎么写文案学营销。
大家埋头写论文,埋头学了一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落后了很久的新闻理论,发现工作时还几乎是小白,一切从头再来。
怎么不会自卑呢。
可是看着自己的那些没怎么读过书的初中同学, 已经在这个互联网大时代竞相迸发,有的成了内容小网红,有的靠给人拍照已经成立了工作室,有的拥有了自己的手作小品牌……
你心里总是不平静的。
“靠,他唱歌唱得还没我好,早知道我也可以去当网红啊。”你这么想。
但你不敢,你是精英啊,就应该沿着设计好的轨道去个知名大公司,怎么能俯身当个low逼?你已经被思维捆绑住了。
越矛盾,越自卑。
所以很多顶尖高校的同学错过了这次互联网浪潮,他们本也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挥到极致,在互联网时代做个快乐的个体手艺人,但是舆论偏偏让他们只能往整齐划一的队伍中走。
我在复旦做过一次印象很深的演讲。
大意是我觉得,人除了要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也要俯下身去做一个手艺人。
那一刻台下的老教授脸色就有点不好了。
但我还是继续讲了下去,讲了很多例子,我说同道大叔把星座做到极致,把IP孵化得人尽皆知。那么名牌大学学生做厌了格子间的工作,辞职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做个专注的手艺人,做茶壶,做插画,做摄影,做木匠,做包,做花……把自己爱好做到极致,这些都多么幸福。
但最后明显台下有一阵嘘声和骚动,搞得我很尴尬。
最后台下的老教授清了清嗓子说,这位同学,你的境界有点低,作为复旦人,怎么能仅仅甘心于做个手艺人呢。
教授的话无可辩驳,但又让我觉得很遗憾。
我们自卑的本质,是精英论调和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拧巴。
一方面学校不教你谋生的技能,向你不断灌输一些精英大词儿,大格局大视野,但进了社会之后,你发现辛苦一年赚得还没你不学无术的同学做直播一个月赚得多。
当然,除了物质,生活还要诗和远方,但我们努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跟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理想,真的有冲突吗?
我们尊重那些醉心学术兢兢业业的老教授,给远方的弱势群体捐款,也关心当下政治格局……
但那些95后小朋友也是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去追求物质,追求好看的外貌,追求一点点美好而世俗的东西?
这篇文章火了后,有人奚落说,现在的复旦人真是泯灭了以往自由而无用的精神。
这句话让我很心寒。
复旦,乃至所有大学,最宝贵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是从不会要求我们整齐划一地成为同一种人,不会强制让我们拥有同一种精神。就像我曾经说,“不是每个人都向同一个终点狂奔。跑的,跳的,溪边濯足的,叼牙签晒太阳的,五花八门,各得其乐。”
每个人对自由而无用都有自己的注解,无数种个性的注解拼合在一起,这才是大学真正的精神。
话说回来,作为985大学的学生,因为身材不好成绩不好不会化妆赚不到生活费等等这些小事而自卑,真的很可耻吗?
当然不。
可耻的是那些压抑你天性的人,用破旧的道德观把你绑架的人,那些自己也活得世故,却敲着键盘嘲讽你说“985的同学还要自卑这种庸俗的事真的很矫情格局很小”的人。
别怕,除了抬头去看月亮,也骄傲地捡起六便士。
这句话送给自卑的同辈人,也送给自己。
“这篇文章的作者连同现在所谓的精英大学生,都特别小家子气,笔触琐碎,太矫情,格局很窄,太给复旦丢人。”
“什么英文差,什么GPA太低,什么外貌不好看,什么赚钱少……这些琐碎又世故的事真的太庸俗了,现在的精英大学生只关心这个吗?大学什么时候把人培养得这么low?真为这些大学生感到可耻。”
好像进了985大学之后,人就要立刻变得仙风道骨,跟世俗保持绝对距离,每天隔空高蹈似的——如果再去为成绩、为外貌、为别人的评价等这种世俗小事感到自卑,就是格局太小,就是可耻。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舆论都在对精英同学进行束缚和打压。
老师们也一味地强调博雅通识教育,告诉你要有大胸襟大格局,却对真正的技能保持蔑视和淡漠。他们跟当下脱轨,不屑于教也无力教真正的技能,振振有词地说“学技能还不如去蓝翔,大学是给你打基础教你做人的”,同学们真正想找工作,都要自己掏钱去其他机构,学软件怎么操作学怎么写文案学营销。
大家埋头写论文,埋头学了一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落后了很久的新闻理论,发现工作时还几乎是小白,一切从头再来。
怎么不会自卑呢。
可是看着自己的那些没怎么读过书的初中同学, 已经在这个互联网大时代竞相迸发,有的成了内容小网红,有的靠给人拍照已经成立了工作室,有的拥有了自己的手作小品牌……
你心里总是不平静的。
“靠,他唱歌唱得还没我好,早知道我也可以去当网红啊。”你这么想。
但你不敢,你是精英啊,就应该沿着设计好的轨道去个知名大公司,怎么能俯身当个low逼?你已经被思维捆绑住了。
越矛盾,越自卑。
所以很多顶尖高校的同学错过了这次互联网浪潮,他们本也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挥到极致,在互联网时代做个快乐的个体手艺人,但是舆论偏偏让他们只能往整齐划一的队伍中走。
我在复旦做过一次印象很深的演讲。
大意是我觉得,人除了要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也要俯下身去做一个手艺人。
那一刻台下的老教授脸色就有点不好了。
但我还是继续讲了下去,讲了很多例子,我说同道大叔把星座做到极致,把IP孵化得人尽皆知。那么名牌大学学生做厌了格子间的工作,辞职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做个专注的手艺人,做茶壶,做插画,做摄影,做木匠,做包,做花……把自己爱好做到极致,这些都多么幸福。
但最后明显台下有一阵嘘声和骚动,搞得我很尴尬。
最后台下的老教授清了清嗓子说,这位同学,你的境界有点低,作为复旦人,怎么能仅仅甘心于做个手艺人呢。
教授的话无可辩驳,但又让我觉得很遗憾。
我们自卑的本质,是精英论调和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拧巴。
一方面学校不教你谋生的技能,向你不断灌输一些精英大词儿,大格局大视野,但进了社会之后,你发现辛苦一年赚得还没你不学无术的同学做直播一个月赚得多。
当然,除了物质,生活还要诗和远方,但我们努力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跟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理想,真的有冲突吗?
我们尊重那些醉心学术兢兢业业的老教授,给远方的弱势群体捐款,也关心当下政治格局……
但那些95后小朋友也是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去追求物质,追求好看的外貌,追求一点点美好而世俗的东西?
这篇文章火了后,有人奚落说,现在的复旦人真是泯灭了以往自由而无用的精神。
这句话让我很心寒。
复旦,乃至所有大学,最宝贵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是从不会要求我们整齐划一地成为同一种人,不会强制让我们拥有同一种精神。就像我曾经说,“不是每个人都向同一个终点狂奔。跑的,跳的,溪边濯足的,叼牙签晒太阳的,五花八门,各得其乐。”
每个人对自由而无用都有自己的注解,无数种个性的注解拼合在一起,这才是大学真正的精神。
话说回来,作为985大学的学生,因为身材不好成绩不好不会化妆赚不到生活费等等这些小事而自卑,真的很可耻吗?
当然不。
可耻的是那些压抑你天性的人,用破旧的道德观把你绑架的人,那些自己也活得世故,却敲着键盘嘲讽你说“985的同学还要自卑这种庸俗的事真的很矫情格局很小”的人。
别怕,除了抬头去看月亮,也骄傲地捡起六便士。
这句话送给自卑的同辈人,也送给自己。
(责任编辑:卫天成 weitiancheng@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