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害怕没有发生的事情?
臭臭问:有时候一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或者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发生,可我们还是很害怕,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害怕是从哪里来的?
@高浩容 答臭臭:
脑神经科学对心理研究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心理活动与大脑区域激活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看A片让人兴奋,即使观者并非从事性行为,但因为大脑性快感的区域得到激活,脑内啡分泌所得到的刺激,最终和性快感的刺激得到某种类似效果。
恐惧也是同样的一件事,即使我们无法确知恐惧的来源,当我们在脑海中想着“可能发生”的恐惧场景,与实际遭遇恐怖场景,在对我们大脑的影响上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这或许就能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实则事情的“发生与否”并不是重点,而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为恐惧所困,即使我们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
那么恐惧背后更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中认为人的恐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害怕失去自我;
2. 害怕与依赖的对象分离;
3. 害怕改变;
4. 害怕理想无法实现。
我举个例子,你今天把一个要给亲人抱怨工作的信息不小心传到同事群里。尽管你很快删除,但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看见,甚至备份。
这个时候你会很害怕,你本来维持多时的良好形象,很可能因为这次事件打破。这个形象尽管不是最原始的你,但至少是你在工作岗位能够自在的样子。本来仰赖的长官,可能因此不再和你往来。还得面对同事完全不同的嘴脸。被信任的基础,崩塌之后,你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人际关系之外,更大的困扰在于自我怀疑,怀疑自己一时不慎,可能让多年经营的生活,突然倒退回到原点。看过电影《甜心先生》的读者,对上述这段情结肯定不陌生。
按照李曼的说法,人一生都在维持四者之间的平衡,自我与他人、理想与现实。
然而,恐惧并非应当极力避免的心理现象。相反地,恐惧是我们认清自我、重新定位人生的好机会。
《甜心先生》男主杰瑞,大半夜脑抽发了份备忘录给同事,导致丢工作。他离开公司,迎向恐惧,得到整理人生、拥抱真爱。
恐惧经常指出我们的软肋,直指我们极力逃避、充耳不闻的心理阴影。如果不加处理,很可能我们会为了避免恐惧,活成一棵歪七扭八的树。
所以人真的会害怕尚未发生的事件吗?
在咨询中,我发现来谈者害怕的事件早已发生,或者不经意地期待它发生、等待它发生。因为当恐惧真的来袭,事件尘埃落定,反而不再有恐惧的理由。
不存在未知的恐惧,只有潜藏在意识底下的逃避。
恐惧也是同样的一件事,即使我们无法确知恐惧的来源,当我们在脑海中想着“可能发生”的恐惧场景,与实际遭遇恐怖场景,在对我们大脑的影响上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这或许就能说明我们为什么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实则事情的“发生与否”并不是重点,而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为恐惧所困,即使我们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
那么恐惧背后更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中认为人的恐惧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 害怕失去自我;
2. 害怕与依赖的对象分离;
3. 害怕改变;
4. 害怕理想无法实现。
我举个例子,你今天把一个要给亲人抱怨工作的信息不小心传到同事群里。尽管你很快删除,但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看见,甚至备份。
这个时候你会很害怕,你本来维持多时的良好形象,很可能因为这次事件打破。这个形象尽管不是最原始的你,但至少是你在工作岗位能够自在的样子。本来仰赖的长官,可能因此不再和你往来。还得面对同事完全不同的嘴脸。被信任的基础,崩塌之后,你不知该何去何从。
在人际关系之外,更大的困扰在于自我怀疑,怀疑自己一时不慎,可能让多年经营的生活,突然倒退回到原点。看过电影《甜心先生》的读者,对上述这段情结肯定不陌生。
按照李曼的说法,人一生都在维持四者之间的平衡,自我与他人、理想与现实。
然而,恐惧并非应当极力避免的心理现象。相反地,恐惧是我们认清自我、重新定位人生的好机会。
《甜心先生》男主杰瑞,大半夜脑抽发了份备忘录给同事,导致丢工作。他离开公司,迎向恐惧,得到整理人生、拥抱真爱。
恐惧经常指出我们的软肋,直指我们极力逃避、充耳不闻的心理阴影。如果不加处理,很可能我们会为了避免恐惧,活成一棵歪七扭八的树。
所以人真的会害怕尚未发生的事件吗?
在咨询中,我发现来谈者害怕的事件早已发生,或者不经意地期待它发生、等待它发生。因为当恐惧真的来袭,事件尘埃落定,反而不再有恐惧的理由。
不存在未知的恐惧,只有潜藏在意识底下的逃避。
(责任编辑:阿芙拉 afra@wufazhu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