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劝解自己放下无法释怀的人和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的在内心憎恨着一个人,这种感受其实很不好,我尝试过各种方式去跟自己和解,却一直失败。很希望有人能跟我分享一些经验和想法,怎样劝自己放下一个人?

我们一直处在伤害别人,以及被别人伤害。我们也一直误解别人,以及被别人误解。


我从来没有要求自己必须放下过。它只是在某一天向我走来,带着很多层的慰藉。我没有办法去追逐这件事,只能等它自己愿意到来。

 

我觉得很多人生活里都误会了原谅这个词语的定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失恋之后,你发现自己的生活反倒比以前好起来了,甚至是在下一任遇到的人发现更加合适相处。于是你会说上一句,即使跟前任有过不快乐,可毕竟也是得以成长的一课。

 

可是倘若后来的日子并没有过得更好,你就会陷入一种自己如此不幸运的怪圈——为什么我遇上的都是渣男?为什么就不配得到美满的结局?

 

也就是说,原谅这件事情并非取决于对方曾经对你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后来所得的部分,是否足以抵消掉原来被伤害的那个量——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你甚至不需要告知对方你的心境变化,那只是你单方面的心路历程而已。

 

或者说在对方的眼里,在后来的某个时刻他真的醒悟到自己的确是做错了,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为“我在那个年龄阶段跟思维格局下,对应作出的选择也只能是那样——尽管我是个施害者,可是我也有我的苦衷”让你无法有所反驳。


于是到了最后,我们都变成了相互伤害的人——你不曾理解我,我也不愿意去理解你。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拿马后炮的心理去证明一件事:你看我一早就知道他是个不简单的人物,我当初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东西,我早就知道你们之间不会有好结果。

 

如果是作为旁人的角色,我很少会上纲上线分析一件事情的原因逻辑。大部分我做的事情就是在对方取得成功的时候给予祝贺,在对方处于困境的时候给以情绪上的抚慰。

 

至于对于自己,我也有一套应对的逻辑——为了自己的受害者心理再少一些出现,我先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剩下的,再去责怪命运本身,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我一直觉得,我们跟除了自己之外的人都会存在裂痕,或者说是嫌隙。你可以说父母是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那也仅仅是对于他们的自我角色完成而言。

本质上来说,“施者”跟“受者”永远无法达成绝对的匹配认同,无论是父母同孩子,爱人之间,或者甲方跟乙方。

 

因为处于的立场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反馈态度不同。在所有的人际关系里,大部分的切入思维都会认定自己是那个被伤害的人——哪怕在客观事实上就是自己的错误,可是我们也要在其中找出让自己不那么自责的安慰理由。

 

看刘震云的一场演讲里说到,潘金莲并不是个坏女人,她只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温度对的湿度下做了一件不正确的错事。


这个逻辑并不拗口,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者分析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从单一的层面去对待,而并非站在整个事情的大局去探究当事人的出发点。


只有跳出自我的格局,你才会体会到所有的一切,都归咎于是人性使然——以及所有的对错本身其实并没有对错。


人性这样东西会让人觉得残忍、不堪,可是我总觉得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愿意认同它的存在,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做出一个决定以及面对一个难题的最后归纳的时候,那么前面所有的那些纠结也就不会如此左右摇摆了。

 

有天夜里看到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了一句:我信奉人己有别,相互尊重,对等回报,善恶分明,并且不认同一笑泯恩仇。

 

这个逻辑我是一直认同的,只是在日常里很少会拿出来说。是因为很多过来人会叮嘱自己:做人要大度,包容,谅解,更要学会原谅别人的那些不好——因为到最后你发现所有的人都是芸芸众生,不值得去计较。

 

我承认自己是个世俗之人,还远远没有到达这般境界。除了我对于父母可以无条件地包容跟谅解之外(甚至这一部分也是建立在自己独立不需要依赖他们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我对于所有的其他人际关系都会存在一套对待逻辑的。

 

这套逻辑的原则当然是缘分在先,真诚相待,其次是互助进步,相互理解,最后便是在对方身上得到的那部分好足以抵消他所带来的不好影响,所以才值得相互走下去。

 

朋友、伴侣,都是如此。

我不大爱听别人跟我说:“你看那些联合国大使去慰问非洲难民,那些旅行路上的陌生人相互友好交流,那些交朋友从来不会因为对方阶级而有区别对待的人,那样的关系也很让人温暖感动呀。”


这点我认同,但是这种关系明显就是一次性买卖,以及伴随着很多的随机因素。它跟我所要表达的,一段常规、持续、稳定的关系,不是同一个概念。

 

就好比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不小心发生了些冲突,你最多也是自认今天运气不好,并不值过于伤神——因为这份陌生的交际,不会常态地影响我的心情。

 

可是对于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是绝对确定(家人和亲人)关系的局面下,在时间日益累积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地了解一个人。这种由浅到深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伴随着很多的误会、冲突等关键性事件,然后才得以所谓认清一个人。

 

看过很多关于破镜重圆或者握手言和的故事,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自发选择认同的,那就不该在后来的日子里再去旧事重提。

 

而如果自己无法在心里过得去,那也不需要勉为其难地在心里找一个借口——比如看在孩子的分上,看在家人的分上,看在这么多年的分上,看在TA曾经也对我很好过的分上。

 

我们积累千万次的那些好,也比不过一次冲突分裂带来的伤害来得大。这就是为什么恶毒的话容易说出口,可是挽回局面要说的跟做的却是需要那么多。


你以为只要和好就可以如初,其实不会的,裂痕发生了,就会永远存在。它如同一根海草,时时刻刻在梦里缠绕着你,让你无法呼吸。它如同一根鱼刺,卡在咽喉,你无法体验那种很大的疼痛,可是也要沉溺于持续不断的隐隐作痛。

 

我在大学的时候进入过一个关于“如何达成和解”的主题论坛。有个男生提到自己花了很多年甚至是一辈子,也没有办法原谅父母。这种观念感觉让他很痛苦,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情,残忍,不符合世俗上的价值观。

 

他说自己表面上也对父母很好,只是在心里,因为童年的伤害,所以永远无法达成谅解。“不敢在现实世界里告诉任何人,因为害怕自己被谴责是自私的恶魔。”

 

我很高兴我曾经有来过这个论坛,在那个相对而言没有广告以及无聊八卦的讨论群里,大部分人都愿意在这片小地盘坦诚自己内心的那一份不愿意谅解,以及持续恨着某个人的秘密。


那半年的短暂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陷入抑郁症当中戾气十足,无法发泄情绪的我而言,有了很大的缓解——我开始发现自己恨起一个人来,是可以理所当然的——只要不伤害对方就可以。

 

而那些以前想不开的从前,完全是因为我根本连责怪过往、责怪他人的勇气都没有——当一个人十几年都活在只是自己的过错的自卑中,到最后会把自己变成扭曲的躯壳跟灵魂。

 

其实讨厌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一种常态,大部分时间它不会让我们造成不舒适,只要你尽量远离这个让自己不愉快之人的身边就好。

 

这是我一直认同的,对待任何一份关系,都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样可以让自己对喜欢的人保持一份期待,也可以对自己所恨之人隔绝一种持续的厌恶。

 

会被人问起,身边有可恶的同事或者朋友,想要离开可是却又没办法怎么办?在我以前的思维里,我会回答:想办法调节自己的心态跟忍耐力,转移自己的情绪。

 

可是这些年我发现自己居然狠心了起来——如果你还不愿意离开,那一定是因为对方那个人不够可恶到值得你想尽办法离开。

 

人的开心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度,可是也更需要去规避那些让自己容易产生不开心的人。


这些年我跟父母的相处逻辑,一直都是短暂的假期里休息一阵,然后很快就要离开。因为待得时间越久,他们在你眼里的那份不够好,很快就会盖过他们对你好的那部分。

 

至于生活里的其他人呢,有些规避是间歇性的,比如我的朋友里有些性格热闹到夸张的人,这对我一个内向安静的独处者而言是很大的冲击。所以我只会在自己需要放松或者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去找到他们。

 

他们很理解我,并且不会把这份间隔联系当成是疏远的误会。

 

至于那些你在心里判断移除自己交际关系网的名单,也无须太过于计较过往曾经有过什么情谊,或者自圆其说一句“他们其实人也不坏”——只要你在心里确定他是价值观跟你有绝对原则性冲突的那一个,那么就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了。

 

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达成相互理解的完美关系,更不要去奢望。当你明白这一点,你会发现恨一个人其实也不代表自己就是个坏人。这跟你恨的那个人也无关——你只是需要这么一份恨意,来提醒自己真实地被伤害过。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跟“我还恨着一个人”这件事达成和解——那就是不去压抑它,也不去放大它。就让它待在你的心底,提醒自己也不过是这尘世的普通人一个。

 

要知道,平凡之人怎么可能只有喜乐,而没有怒哀呢?


要允许自己可以不喜欢、讨厌、甚至恨一个人,就如同自己也被别人不喜欢一样呢。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