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一个人的胃,能留住一个人的心吗?”

有人教我为自己喜欢的人下厨,说什么在以吃为重的中国,想要留住一个人,就先留住他的胃, 真的是这样吗?

在电影《吐司》里,厨艺拙劣、只会烤吐司的妈妈去世了,做得一手好菜的年轻女人顺理成章成为男主的继母。从小就对做饭迷之执着的男主为了跟继母“争宠”,开始在厨艺上较劲儿。当然,男主最终并没有凭借厨艺赢得父亲更多的爱,父亲则不知道是不是吃了太多两人烹制的甜点而患上“三高”,死得特别早,后来男主出走学艺,成为一代名厨。
 
看电影的时候曾想过,男主角是不是会自问:如果妈妈的菜做得好一点,我的童年是不是也会更快乐?如果我把菜做得好一点,爸爸是不是会更爱我,而不是继母?
 
这部电影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无论情况有多糟,你都不可能不爱那个为你做吐司的人”。
 
看起来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吃是多么必不可少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容易对那个为我们准备吃的人产生感情,胃填满了,心里就踏实。一日三餐,负责填胃的那个人没有质量还有数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许多人离开故乡,撒不了谎的也是胃。在国外的那一年,自诩独立坚强,但确实也因为当地料理的单一与乏味跟爸妈开口抱怨过,回家以后吃了几顿爸妈煮的饭菜,一时肠胃不适,生了场病。爸妈坚持认为病因即是在国外一年吃得不好,于是以吃为由留我在家工作。
 
爸爸做的爆炒腰花不是不值得留恋,只是我从未告诉他们,多年以前离家外出上学那个时候我就变得数典忘祖狼心狗肺了,新疆大盘鸡西安肉夹馍广西螺蛳粉日式寿喜锅杭州小笼包西班牙海鲜饭……天南地北的食物像等待翻牌的姑娘,愁的不是不好吃或吃不饱,是用在吃上的钱不够多,吃完寿司吃不起涮羊肉;是胃口不够大,吃完奶黄包装不下丝袜奶茶。
 
取悦胃的方式太多了,爸爸牌爆炒腰花好吃,其他的食物也各有各的好吃,爸爸能留住我的胃,外面的餐馆也可以,这背后是一些事实:促使我离开他们在外漂泊的,不是不喜欢吃他的菜,是热爱的事业在大城市;我们之间的羁绊,也不是一盘爆炒腰花,是我脸上若隐若现的他们的模样,为我做一顿用心的饭,只是这份血缘一种极其外在的表现。
 
像那个只会把吐司烤焦了的妈妈,即使食物让人难以下咽,爸爸和孩子还是原谅她,还是爱她。
 
放到爱情上,“留住一个人的胃就能留住他的心”这样的说法也值得怀疑。
 
朋友跟人有过一段暧昧,她一个人生活久了,很想念有人做好饭在家等待的感觉,碰到很有居家感的男人,倍感温暖,他们差一点信以为真,要过起你挑水我做饭的日子。有一天朋友自己在家叫外卖,津津有味,风卷残云,她站在洗碗池前打了个嗝,像突然想明白了什么人生大道理,给我发微信:搭伙吃个饭而已,差点以为是爱情。
 
后来我们俩吃着火锅聊着天,聊通透了一些事情,说起来有点无情,但一回家就有饭吃并不意味着非得有人一起生活。下班路上算好时间点一份外卖,人到家,食物也到家,想吃什么点什么;小区门口的夫妻店里带一份菜饭也可以,常来常往混得脸熟了,人家多给个蛋或是免个零头,不做饭的生活也不是没有人情味。
 
虽然电光火石的爱情最终多半落脚到一餐一饭,但以“留住一个人的胃”为长久稳固的亲密关系的筹码,听起来并不可靠。
 
恋爱期间,有时候一起做饭,有时候一起到外面吃,有时候点外卖,无论是啃完鸡翅意犹未尽舔了指尖碎屑的时候,还是一起发誓再也不吃那家齁得要死的米粉的时候,令我们开心的是与眼前的人一起分享食物的过程,重要的是眼前的人,开心的是分享,而不是食物本身。
 
亲手做饭,多带一份情意,吃的时候心比胃满足;不会做饭或时间不够,多叫几次外卖,照样盖严实了保持热乎乎的等爱人回来吃,爱不会因此减少一分;爱得轰轰烈烈正在兴头上的时候,两个人相伴,挨饿受冻也快乐。
 
说回电影《吐司》,片中男主角的父亲失去了一个厨艺糟糕的女人,顺水推舟娶了那个来家里打扫卫生做饭的女人,你知道这一切出于“爱情”的可能性比较小。
 
留住一个人的胃,有时候也就是留住了胃而已。

比起心的快乐来说,胃的快乐来得太简单了。爱的时候,胃的快乐是五脏六腑牵动的快乐,不爱的时候,胃的快乐是本能的口腹之欲,消化完毕迟早要排出体外,冲水,结束。
 

责任编辑:阿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