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衣服上有口袋吗?”

从电视剧上看,好像在古代人们的衣服上没有口袋,请问下古代人民在哪放东西,他们衣服上有类似口袋的东西吗?

@Lasia 答一辉:

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考虑对“口袋”的定义。是可以容纳得下东西即可还是似今日三面缝合留一口纳物?

其次,中国各个朝代的衣服风格、款式都不同,且男女又不同。比如唐受胡风影响较大,其原先大袖也逐渐因实用性往窄袖方向发展。
 
此外,题目中说“衣服上”,可以确切地说,衣服“上”没有现代所谓之口袋。若问衣服内,则答曰有。并且我觉得只要证明有即可,并没有问到其普遍性。
 
有一种交领服,如交领衫、交领袍等。穿着时,交领服的两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际间系带。

 ▲如图:汉 戴花冠、长袖衣舞女彩绘陶俑 广东东汉墓出土

口袋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所谓的“ 怀揣”,指的就是这个口袋。这个口袋相对较大,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物品置在肘部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非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所表现的,拿取物品只是将手伸到袖筒内很浅的位置。
 
将袖中的口袋缝制到肘后,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这是考虑到日常手臂的动作对口袋的影响,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动作导致口袋内物品的滑落。因为诸如戴冠、正冠、插钗等等动作,小臂往往要向上抬举。如果将口袋缝制在距袖口很近的小臂处,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细软”就会掉出来。
 
而缝制在肘后的部位,因大臂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会出现“细软”掉落的现象。将口袋缝制在后,虽然拿取东西也不是很方便,但因在这个口袋里盛装的只能是些细小、轻便的物品,加之袖子比较宽大,手伸到袖内口袋里取物,也还是可以做到的。
 
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经整理、订正,编成《肘后备急方》(又名《肘后救卒方》,亦作《肘后卒救方》)一书。梁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又对该书进行增补,著成《补阙肘后百一方》(简称《肘后百一方》)一书。这两部医书的名称,都使用了“肘后”一词,就是意在表明书可以放在肘后的口袋中,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取出查阅,具有应急救助的寓义。
 
由此亦说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内的肘后。因袖内口袋的位置比较隐蔽,古人常盛放一些纯金饰品和散碎银两,以及明清时期出现的银票等贵重物品。所以,中国古人又常以“两袖清风”,比喻官吏的作风清廉。意指除清风外,袖内再无其他钱。
 
正是因为放在袖内的物品都具有细小、轻便的特点,所以便引伸出“袖珍”一词,诸如袖珍书(包括袖珍词典)、袖珍收音机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巧之意。
 
另外,古代文人出行,一般行李及文房四宝等一些体积、重量较大的物品,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行囊是一个缝制的长方形口袋,可以斜挎在肩上。“囊空如洗”、“囊中无物”等词语都来源此。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中国古代袍服构型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祖倚丹
《古人服装中的口袋》朱筱新

责任编辑: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