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打电话给电台诉苦?
前段时间看到八卦新闻,有女明星的老公打电话给电台诉苦,看完觉得很震惊,竟然真的有这么多人这么做……想知道有人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打电话给电台诉苦吗?
达达令答星星元:
大约七年前吧,我还是个单纯的大学生,宿舍夜里的卧谈会主题,除了意淫跟班上最帅的男生恋爱之外,最兴奋的,算是听当时一个电台每天夜里十点准时的抚慰人心主题。
其实根本不是抚慰人心,来电的听友,要么一上来就哭得声嘶力竭,要么就是破口大骂。丈夫出轨,老婆跟公司领导有暧昧。自己家男人不做饭,还有媳妇每天穿得骚浪贱出去勾引别人,活生生一个潘金莲。
那时候尚不懂人生,只是听着那些貌似跟自己无关的家长里短,我们嘻嘻哈哈,跟着吐槽,夹带着“妈呀我去这个好猛!”就过了一夜夜。
是有一天,其中一个舍友问了一句,嘿,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也变成打电话去电台哭诉的人?
我紧张,带着恼怒,这怎么可能!
那么,如果你男友打电话给电台哭诉呢?
我噎住了,哑口无言。
再后来,自己恋爱,跟所有青春大好时光里的男女一样,又哭又笑,愁绪更多,都是无病呻吟的哀伤,以及你为什么不回我,或者你居然没发现我换了新发型,这种烂芝麻的斤斤计较。
是很多年以后,我才无比怀念这种斤斤计较的吵闹,那说明,我们是生动地活着的,这一汪感情的泉水即使没有那么清澈了,可是,至少它是有涟漪的,因为有人在回应你,你也愿意对应对方。
即使到今天,我快走入三十岁的年头,我依旧无法理解,一段感情,到底是到了怎样的关口,才会就连沉默的孤独也无法承受,继而需要依靠一个陌生人,来给自己一根救命稻草。
在我写作的这些年里,是有被问过很多难题,并且希望得到解答。这种方式,是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大家都很慌张,于是心里很多的矫情也好,寂寞也罢,需要一个出口。这是无可厚非的事。
可是这其中有一个逻辑,集中在私密好友小局面的分享,都是常规的方式。哪怕是从前我们喜欢给报纸上的知心姐姐写信,那也是单方面的表达。当事人只在乎自己得以表达,至于是否得到回应,那已经不重要了。
然而切入到另一个媒介,电台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方式,倘若主题仅仅是想念一个人,想点一首歌,想说说新年愿望,这些都是单向的输出层面。可是把自己对于另一半的不满也好,抱怨也罢,甚至是仇恨,一层层地扒拉在广大公众面前,这不是寻求解答,而仅仅只是为了受虐。
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都在找虐,找骂,找抽。
你骂我几句吧,我太懒了,都不想工作挣钱。
你骂我几句吧,让我狠心离开那个渣男。
你打我都行,只要让我清醒过来,不要再这么浑浑噩噩了。
这不是电视情节,而是生活里很多人时刻进行中的心理活动,甚至是行动。
我从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如果可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抚慰那些忧伤的人,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可是这些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有些人本身就是黑洞,本身就是漩涡,以及,不值得同情跟拯救。
当一个人开始说话,他就已经为自己进行自我辩解了。也就是说,当你需要一个出口的时候,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种方式,证明你的立场,以此博取一场同情。
我曾经以为,只要被他人了解到我的痛苦,我会变得轻松一些。可是现在不了,给你造成压力的来源,给你带来不愉快的对方,伤害你的那些人,他们才是你要面对,沟通,哪怕是讨伐的人。
中国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向来喜欢热闹。在我家乡的那个小镇上,夫妻之间吵架,总是震天动地,唯恐这方圆几里的几户人家不知道。是有人来劝架,可是那又怎样?宣泄之后,大部分日子依旧过着。
其实都只是希望那些看客告诉自己,算了算了,生活嘛,过日子嘛,就是要吵吵闹闹的。
我们擅长蒙蔽自己,顺便习惯了依赖他人,给出一条所谓的公证法则。
可是生活里,感情双方的角色里,要是都有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参考法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反悔,翻脸,作弊,甚至是诈骗的故事了。
在这个微信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朋友圈取代了QQ空间,成了人们心情签名的呈现战场。我的一个好友,结婚之后,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十几条怨念,全是骂先生的话。我总是疑惑:你老公难道是不用微信吗?直接把这些复制粘贴给他一个人看就好了啊?
她倔强着,我不要,我就要发在朋友圈。
那是为何?
让所有人知道我的委屈。
我恍然。
我的思绪瞬间回到很多年前的大学夜里收听电台的生活。想到一个生动的画面,我们听着那个跟电台主持人哭诉自己的另一半的鸡毛蒜皮,就如同在围观一场床戏一般,目的不是为了当事人的发泄,而是借用他,来达成一场我们这些所谓听友们的集体高潮。
我想到现在电视里流行的调节栏目,全是一个节奏,先上来说一通自己的可怜,对方的种种不对,甚至在这一场被围观的局面里,为了让自己的言辞更加有说服力,就连自己都不知不觉添加了更多的加重案例的词汇进去。
扮演调教的嘉宾,主持人也好,等着被拯救的那个人也好,那个画面里,全都是一个个小丑,看似义正,实则全是一场情绪宣泄的对抗。
成人之后的岁月里,我学到最多的,不是坚强努力拼搏这些很励志的词语,而是一个词,体面。
是曾经有一次,因为当时的男友爽约,我气不过,在朋友圈发了一句,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那就跟你的兄弟去过日子吧,滚。
瞬间无数人过来问候你,安慰你。可我发现我并不开心,并且,花费了很多精力去解释。
十秒之后,我就删了那条状态。
其实你知道的,你吵赢了,你被别人知道你委屈了,那又怎样?他们不是你在意的那个他,千万句也比不上自己的另一半对你的认错,沟通,解释。
我们太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一起投票审判另一半,可真相是,这特么就是你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啊!
我倒不会绝对认同一个人死扛,人生太难了,需要很多的别人帮忙一起度过。我所认同的,是去寻找那一个值得让你倾诉的人去宣泄一场,也比向千万跟与你无关的陌生人告知你的苦闷,得到的感同身受,都要珍贵一些。
年少的时候,我爱的是明眸皓齿的美少年。再后来,希望可以有聊德来的精神榜样。再后来失望过后,也就算了,那就器大活好吧。到今天,再去约会一个男生,我不能丢的一件事,就是找他前女友聊聊,你们是好聚好散,还是狗血满地狼藉一场?
一个人不一定能通过另外一人证明自己的好品格,但是,至少也可以试探得出一些不好的部分。要知道,只有小孩才会动不动向老师打报告,今天王二狗又欺负我了。大人的世界里,哪来那么多对错之分?
那些曾经动过念头想在任何公众平台吐槽另一半的人,愿你将来也遇上比你嘴巴更厉害的那一个。你打电台电话,他或她上直播平台,告知全天下你床上功夫不行这档事。
来啊,互相伤害啊。
其实根本不是抚慰人心,来电的听友,要么一上来就哭得声嘶力竭,要么就是破口大骂。丈夫出轨,老婆跟公司领导有暧昧。自己家男人不做饭,还有媳妇每天穿得骚浪贱出去勾引别人,活生生一个潘金莲。
那时候尚不懂人生,只是听着那些貌似跟自己无关的家长里短,我们嘻嘻哈哈,跟着吐槽,夹带着“妈呀我去这个好猛!”就过了一夜夜。
是有一天,其中一个舍友问了一句,嘿,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也变成打电话去电台哭诉的人?
我紧张,带着恼怒,这怎么可能!
那么,如果你男友打电话给电台哭诉呢?
我噎住了,哑口无言。
再后来,自己恋爱,跟所有青春大好时光里的男女一样,又哭又笑,愁绪更多,都是无病呻吟的哀伤,以及你为什么不回我,或者你居然没发现我换了新发型,这种烂芝麻的斤斤计较。
是很多年以后,我才无比怀念这种斤斤计较的吵闹,那说明,我们是生动地活着的,这一汪感情的泉水即使没有那么清澈了,可是,至少它是有涟漪的,因为有人在回应你,你也愿意对应对方。
即使到今天,我快走入三十岁的年头,我依旧无法理解,一段感情,到底是到了怎样的关口,才会就连沉默的孤独也无法承受,继而需要依靠一个陌生人,来给自己一根救命稻草。
在我写作的这些年里,是有被问过很多难题,并且希望得到解答。这种方式,是这个快节奏的世界,大家都很慌张,于是心里很多的矫情也好,寂寞也罢,需要一个出口。这是无可厚非的事。
可是这其中有一个逻辑,集中在私密好友小局面的分享,都是常规的方式。哪怕是从前我们喜欢给报纸上的知心姐姐写信,那也是单方面的表达。当事人只在乎自己得以表达,至于是否得到回应,那已经不重要了。
然而切入到另一个媒介,电台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方式,倘若主题仅仅是想念一个人,想点一首歌,想说说新年愿望,这些都是单向的输出层面。可是把自己对于另一半的不满也好,抱怨也罢,甚至是仇恨,一层层地扒拉在广大公众面前,这不是寻求解答,而仅仅只是为了受虐。
这个世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都在找虐,找骂,找抽。
你骂我几句吧,我太懒了,都不想工作挣钱。
你骂我几句吧,让我狠心离开那个渣男。
你打我都行,只要让我清醒过来,不要再这么浑浑噩噩了。
这不是电视情节,而是生活里很多人时刻进行中的心理活动,甚至是行动。
我从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如果可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抚慰那些忧伤的人,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可是这些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有些人本身就是黑洞,本身就是漩涡,以及,不值得同情跟拯救。
当一个人开始说话,他就已经为自己进行自我辩解了。也就是说,当你需要一个出口的时候,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种方式,证明你的立场,以此博取一场同情。
我曾经以为,只要被他人了解到我的痛苦,我会变得轻松一些。可是现在不了,给你造成压力的来源,给你带来不愉快的对方,伤害你的那些人,他们才是你要面对,沟通,哪怕是讨伐的人。
中国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向来喜欢热闹。在我家乡的那个小镇上,夫妻之间吵架,总是震天动地,唯恐这方圆几里的几户人家不知道。是有人来劝架,可是那又怎样?宣泄之后,大部分日子依旧过着。
其实都只是希望那些看客告诉自己,算了算了,生活嘛,过日子嘛,就是要吵吵闹闹的。
我们擅长蒙蔽自己,顺便习惯了依赖他人,给出一条所谓的公证法则。
可是生活里,感情双方的角色里,要是都有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参考法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反悔,翻脸,作弊,甚至是诈骗的故事了。
在这个微信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时代,朋友圈取代了QQ空间,成了人们心情签名的呈现战场。我的一个好友,结婚之后,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十几条怨念,全是骂先生的话。我总是疑惑:你老公难道是不用微信吗?直接把这些复制粘贴给他一个人看就好了啊?
她倔强着,我不要,我就要发在朋友圈。
那是为何?
让所有人知道我的委屈。
我恍然。
我的思绪瞬间回到很多年前的大学夜里收听电台的生活。想到一个生动的画面,我们听着那个跟电台主持人哭诉自己的另一半的鸡毛蒜皮,就如同在围观一场床戏一般,目的不是为了当事人的发泄,而是借用他,来达成一场我们这些所谓听友们的集体高潮。
我想到现在电视里流行的调节栏目,全是一个节奏,先上来说一通自己的可怜,对方的种种不对,甚至在这一场被围观的局面里,为了让自己的言辞更加有说服力,就连自己都不知不觉添加了更多的加重案例的词汇进去。
扮演调教的嘉宾,主持人也好,等着被拯救的那个人也好,那个画面里,全都是一个个小丑,看似义正,实则全是一场情绪宣泄的对抗。
成人之后的岁月里,我学到最多的,不是坚强努力拼搏这些很励志的词语,而是一个词,体面。
是曾经有一次,因为当时的男友爽约,我气不过,在朋友圈发了一句,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那就跟你的兄弟去过日子吧,滚。
瞬间无数人过来问候你,安慰你。可我发现我并不开心,并且,花费了很多精力去解释。
十秒之后,我就删了那条状态。
其实你知道的,你吵赢了,你被别人知道你委屈了,那又怎样?他们不是你在意的那个他,千万句也比不上自己的另一半对你的认错,沟通,解释。
我们太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一起投票审判另一半,可真相是,这特么就是你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啊!
我倒不会绝对认同一个人死扛,人生太难了,需要很多的别人帮忙一起度过。我所认同的,是去寻找那一个值得让你倾诉的人去宣泄一场,也比向千万跟与你无关的陌生人告知你的苦闷,得到的感同身受,都要珍贵一些。
年少的时候,我爱的是明眸皓齿的美少年。再后来,希望可以有聊德来的精神榜样。再后来失望过后,也就算了,那就器大活好吧。到今天,再去约会一个男生,我不能丢的一件事,就是找他前女友聊聊,你们是好聚好散,还是狗血满地狼藉一场?
一个人不一定能通过另外一人证明自己的好品格,但是,至少也可以试探得出一些不好的部分。要知道,只有小孩才会动不动向老师打报告,今天王二狗又欺负我了。大人的世界里,哪来那么多对错之分?
那些曾经动过念头想在任何公众平台吐槽另一半的人,愿你将来也遇上比你嘴巴更厉害的那一个。你打电台电话,他或她上直播平台,告知全天下你床上功夫不行这档事。
来啊,互相伤害啊。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