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寒《乘风破浪》杀青一个月就能上映?

围绕韩寒《乘风破浪》最大的疑问就是,从拍摄到杀青,再到后期上映,仅仅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要知道杀青日是12月14号,本来预计最快暑期档,后来听说是春节档,本以为是2018年春节,然而定档2017大年初一,怎么会那么快!这么快的速度,后期质量能保证吗?

恰逢《乘风破浪》与知乎搞了一个圆桌活动,为了配合参与这个圆桌活动我第一次开通了知乎帐号,恰逢我参加活动时发现知乎有这么多和《乘风破浪》有关的话题,又恰逢我点进来了看到很多四六不靠的猜测。

作为非常清楚整个事情经过的当事人之一,我就来讲讲这个问题吧。

▲摄影指导:程马志远

1.大家拍电影,老板都希望“多快好省”,但这其实是矛盾的,你必须有所侧重有所牺牲。那侧重哪个?牺牲哪个?“多”,你必须保证足够的片长,也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素材来剪出足够的片长,没法牺牲。“快”,我们就是想要春节档上映,不快不行啊。“好”,这还用说吗?不好还要做出来,是爱好打自己的脸吗?那最后我们只有把“省”牺牲掉了。我们真的好不省啊,大家看看最后的演职员表就知道我们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图片摄影:刘虹妤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拍戏最多的时候我们用了九台摄影机,戏用的赛车,就是韩寒在斯巴鲁拉力车队使用的冠军赛车,这种顶级大车队一线服役的赛车,每辆车造价在都在一百万美金以上,路跑每公里的损耗成本平均是400美金/公里。这样的赛车我们用了不是一辆也不是两辆,是四辆,而且还是拍撞毁的戏。

我们不但有A组B组,还有一个拍狗的C组,每天跟着狗出差各种外景拍,虽然最后成片里只用了C组拍的一点点镜头,但喝一碗倒一碗这种事,本来就是大组常干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至于平时那种用好几台日租金以万计的Phantom Flex高速摄影机来多机拍,用俄罗斯臂跟拍车给特效组拍合成用的素材这些小事就不多说了。

▲图片摄影:杜澍一

2.我们这么不省,制片人为什么不翻脸?

这就要说回我们的制片人团队了,这次我们的制片人团队不止是专业这么简单,还有一位是专门负责制作技术方面的制片人,他既是我们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又是本片的剪辑指导,精通前后期最先进的制作流程和相关技术,所以,既然说了不省,只要是有助于效率和效果的花销,在他那自然是一路绿灯了。

▲制片人:李雯雯

3.大家都说我们周期短,说得好像真的知道我们制作周期似的,我们这么低调且开机仪式都不搞的剧组,又怎么会让你猜得到呢?这部电影实际拍摄周期80多天,这还是同时拥有ABC组在拍摄的前提下,我想,这已经超过大多数国内电影的拍摄周期了吧。

好吧,我就知道,你们要说后期制作周期短的事,那只能透露一下我们的魔鬼流程控制了。

我说我们边拍边剪,你们肯定不觉得有什么稀奇,现在哪个电影没有个把现场剪辑啊,但是,你们也知道,通常的现场剪辑会使用视频录机录的监视器信号当素材来剪,这样的流程就有两个绕不开的工作,一个是从把录机的视频素材拷贝到剪辑系统的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一个是把录机的视频素材和真正的摄影机素材套底的工作(相对比较花时间)。我们的流程有什么不同呢?

▲剪辑指导:白玉侠

秘密在于我们使用了一个牛逼又高能的系统叫QTAKE,并且有一个团队专门操作它,它录的并不是监视器信号,而是摄影机直接出来的信号,并且,它不但能够读取摄影机对素材的文件命名,还是自动同步摄影机的开关机信号和时间码来录制,这意味着跟组剪辑可以通过剪辑软件自动对素材套底,省去了套底的时间和工作量。

更变态的是,我们的现场剪辑用千兆网线直接访问QTAKE的硬盘,在人家的硬盘上剪,连小小的拷贝素材的时间都要省。所以,别的电影的现场剪辑白天在现场剪,晚上回宾馆去套底,我们的剪辑师,白天在现场和导演商量着剪,晚上回宾馆被导演盯着剪……所以我们基本上拍完一场戏,就粗剪完一场戏了。

那说了那么多QTAKE的优点,QTAKE有没有什么缺点,其实还是有的,缺点就是,租起来好贵啊。唉,其实我真的不是来炫富的,只是说了我们不省而已。

▲副导演:张洪伟

4.你们肯定还要说,电影后期又不止是剪辑,还有声音呢?还有特效呢?还有调色呢?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止有剪辑指导跟组,我们的声音指导也跟组啊,我们还在宾馆里建了音棚,粗剪完一场戏,这场戏声音后期就开始做了,作曲也跟剪辑保持着同步的进度在推进。

▲声音指导:郭明

再说说特效的问题,其实做特效,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前期实拍实现不了的效果,二是前期实拍可以实现,但做起来费时费力费钱的。

其实国内的电影很多时候做那么多特效都是因为后者,但我们不是啊,一是我们前期拍摄的周期比后期宽裕,二是我们不怕麻烦,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不省钱。所以,能前期拍摄解决的,我们尽量不留到后期。

举个例子,专业的拉力赛车,里面的构造和民用的汽车一点都不一样,连老司机也是无法驾驭的,何况我们的演员们,不用说也知道,片子里那些各种惊险路段的特技驾驶肯定是用了车手啊,韩塞导演也多次透露过,我们这部电影的车手有英国双料冠军马克希金斯、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韩越,和他自己。一般的电影,这样的情况,演员驾驶赛车的戏份肯定把车放在摄影棚里用绿背景合成车窗外的方式来拍摄了。

▲美术指导:王阔

这样的技术非常成熟,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对我们的问题就是,它增加了后期特效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拍摄别的戏份的时候,提前让B组去拍摄了开车时候四个方向的全部素材,然后在摄影棚里搭起来三面又高又大的LED显示墙,把车停在中间,演员就照着前车窗影像所显示的路况表演驾驶,像玩游戏机一样,不但演员的表演有了依据,不像对着绿屏全凭自己想象,而且对于我们摄影而言,车体、车窗、演员的头盔上,都有了真实的反射,不但省去了后期合成的时间,还获得了更真实的效果。

不过这也没什么稀奇的,毕竟好莱坞在拍《地心引力》时候就这么干了,但为什么在国内推广不开呢?还是因为:贵啊!

当然,虽然我们尽量用实拍去解决问题,但是还是有些东西是实拍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还是有少量的几个镜头做了特效的,但我们因为特效公司找的是pixmondo,没错,就是做了《雨果》、《饥饿游戏》的pixmondo,外国人做事情就是特别的一板一眼,几个镜头,做出来预演动画以后,倒推了一个时间进度给我们,要求我们把特效的实拍素材必须按时间计划给到他们,晚一天也不行,晚一天就拒绝按时交活儿了。

所以害得我们一开机就先拍了带特效的戏,算上我们还没开拍他们就开始建模做资产的话,区区几个镜头,他们竟花了四个月之久,跟很多其它电影的特效速度比起来,真是够慢的。

5.再来说说调色的事吧,我们片子在画林调的,有的人知道,有的人可能不知道,画林是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只做DI调色的公司。调色调了有半个月,正常周期,但不同的是,我们租用了画林的全部四个调色厅,四个Baselight调色工作站同时开工,我和调色指导在4K厅精调的时候,其它调色师分别在另外三个厅按照我们订好的调子在做一级调色、回套调色动作和精抠选区,或者是在渲染已调好的镜头。

这样,我和调色指导就把可以时间都花在精调和尝试不同的效果上,虽然只用了标准工作时长,但丝毫没有感到周期上的压力。同时,当调色完成,绝大部分镜头也已经渲染完成,当天就可以交技审,都不需要留太多额外的渲染时间。

▲制片人:于梦

6.最后说一点,韩塞导演是干什么的?赛车手啊,他们赛车手,不就是喜欢比别人快吗……

终于把要说的说完了,居然说了这么多,不过,虽然如期上映都在意料之中,计划之中,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刷新了这个规模的电影制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效率,从这点上讲,还是挺骄傲的,哈哈。

《乘风破浪》剧组在知乎举办「拍一部电影」圆桌,分享电影幕后故事和专业知识,本文是程马志远的关于《乘风破浪》的分享。

责任编辑:黄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