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被害者面对加害者的摧残束手无策?
前一阵子有条新闻说的是产后抑郁加上不堪家暴的年轻妈妈携子跳楼的事,这件事太让人震惊了,而最近又看到一个十七岁女生被家教老师猥亵长达一年却不敢声张,为什么总是看见遭受暴力却束手无策,甚至只能去死的人啊?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办法反抗?
2015年的电影《房间》(Room),讲述少女乔依被一个老男人囚禁七年,其间履遭性侵,还生下一子杰克。现实中,2008年于奥地利侦破的案件更为离奇,一位兽父囚禁女儿24年,让女儿多次怀孕,留下6子。
为什么有些被害者,他们面对加害者的摧残时束手无策?譬如一般我们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动物面对威胁会有“战”或“逃”的反应。有人欺负我们,我们可以选择反击,如果不行,似乎逃跑也是一个选项。
既不反击,也不逃跑的情况,成为某些人用来攻击受害者的说词。有时受害者非但得不到同情,还会因为他的不够勇敢而遭受指责。
实际上,加害者通过某些心理上的隐性暴力,能够达成控制被害者的手段。这一类型的暴力不是简单的拳脚相向,在身体上造成伤害,而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心里留下创伤。
当这类“隐性暴力”被忽略,很可能那个人便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遭受远离人性的控制。
研究创伤多年的心理学家赫尔曼(Judith Herman),认为加害者经常使用心理控制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剥夺”与“孤立”,并通过有系统的过程,强化两者对被害者心理的影响。
一、“剥夺”指的是剥夺一个人的“人权”。好比自由是一个人基本的权益,今天我把你囚禁在一个地方,要你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活动全按照他的安排进行,使被害者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剥夺的内涵大体有两条径路:
灌输恐怖。
恐怖来自永无止境的威胁,威胁受害者如果违背他的心意,就可能遭受死亡或严重的肉体伤害。在奥地利的案件中,威胁要伤害受害者的孩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后者对一些受虐妇女,更具有恫吓作用。
激起无助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对狗做过实验,将狗关在装了电击装置的笼子里。其中一种笼子有个按钮,只要电击的时候按下按钮就能停止电击,狗在这个笼子中遭受创伤,被释放后还是能够恢复心理健康。
有些狗没那么幸运,它们被关在一个没有规则可寻的笼子里,没有任何可以做好心理准备的线索,也没有中止电击的规律。塞利格曼发现这些狗后来的心理创伤,长久难以复原。
无预警、不按牌理出牌、反复无常的暴力会让受害者放弃抵抗,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在长期无法预期的暴力下,使得一个人认定自己已不具备改变困境的可能性。
进而,加害者往往会在威胁与暴力后,又扮演上帝的角色。先给予恐惧,再给予“赦免”,让被害者屡屡经历死里逃生的心理折磨,直到以为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全应由加害者决定。
二、“孤立”,一方面断绝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结,另一方面取消受害者在人际互动中的自我感,最终目的是使加害者对受害者产生强烈的依赖。
隔离的目的在于方便加害者的控制,当受害者处于一个既定的、狭小的生活空间,加害者更容易实施监视,并且所有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都要通过他的检查与审视。
有时加害者会以爱为名进行孤立性的控制,冠冕堂皇地要求对方报告一天行程,检查对方的手机,私自借用受害者的名义,切断受害者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除了对受害者“当下”的控制更有甚者,就是对受害者人格进行全面破坏。切断对方人格建构历程的“过往”回忆,譬如把过去的书信、纪念品抛弃;还要打击受害者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让一位素食主义者吃肉,要他伤害自己最心爱的宠物等。
受害者为了生存做了许多自我厌恶的举动,而加害者一方面强迫他,另一方面又扮演宽恕与接纳的角色,同时扮演被害者的撒旦与上帝。
这一切将使受害者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加害者,逐渐和加害者变成生命共同体。
正如赫尔曼所言,施暴不仅仅是“习得性无助”那样容易被发现的外在暴力。
当我们审视一些身在家庭暴力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已经出现身心症状却不明就里的被害者,不禁会发现,许多试图支配他人心理的隐性暴力,就这么被许多加害者以爱等温柔的名义给掩盖。
如果你正在犹豫该不该离开一位口口声声说为你好,却总是给你无限压力与孤独的人,倘若他对你好的方式如上所述,他很可能正在对你实施暴力,好控制你。这时,你的离开绝对不是经不起爱的考验,而是远离暴力的自救措施。
为什么有些被害者,他们面对加害者的摧残时束手无策?譬如一般我们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动物面对威胁会有“战”或“逃”的反应。有人欺负我们,我们可以选择反击,如果不行,似乎逃跑也是一个选项。
既不反击,也不逃跑的情况,成为某些人用来攻击受害者的说词。有时受害者非但得不到同情,还会因为他的不够勇敢而遭受指责。
实际上,加害者通过某些心理上的隐性暴力,能够达成控制被害者的手段。这一类型的暴力不是简单的拳脚相向,在身体上造成伤害,而是在肉眼看不到的心里留下创伤。
当这类“隐性暴力”被忽略,很可能那个人便意识不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遭受远离人性的控制。
研究创伤多年的心理学家赫尔曼(Judith Herman),认为加害者经常使用心理控制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剥夺”与“孤立”,并通过有系统的过程,强化两者对被害者心理的影响。
一、“剥夺”指的是剥夺一个人的“人权”。好比自由是一个人基本的权益,今天我把你囚禁在一个地方,要你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活动全按照他的安排进行,使被害者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剥夺的内涵大体有两条径路:
灌输恐怖。
恐怖来自永无止境的威胁,威胁受害者如果违背他的心意,就可能遭受死亡或严重的肉体伤害。在奥地利的案件中,威胁要伤害受害者的孩子,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后者对一些受虐妇女,更具有恫吓作用。
激起无助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对狗做过实验,将狗关在装了电击装置的笼子里。其中一种笼子有个按钮,只要电击的时候按下按钮就能停止电击,狗在这个笼子中遭受创伤,被释放后还是能够恢复心理健康。
有些狗没那么幸运,它们被关在一个没有规则可寻的笼子里,没有任何可以做好心理准备的线索,也没有中止电击的规律。塞利格曼发现这些狗后来的心理创伤,长久难以复原。
无预警、不按牌理出牌、反复无常的暴力会让受害者放弃抵抗,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在长期无法预期的暴力下,使得一个人认定自己已不具备改变困境的可能性。
进而,加害者往往会在威胁与暴力后,又扮演上帝的角色。先给予恐惧,再给予“赦免”,让被害者屡屡经历死里逃生的心理折磨,直到以为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全应由加害者决定。
二、“孤立”,一方面断绝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结,另一方面取消受害者在人际互动中的自我感,最终目的是使加害者对受害者产生强烈的依赖。
隔离的目的在于方便加害者的控制,当受害者处于一个既定的、狭小的生活空间,加害者更容易实施监视,并且所有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都要通过他的检查与审视。
有时加害者会以爱为名进行孤立性的控制,冠冕堂皇地要求对方报告一天行程,检查对方的手机,私自借用受害者的名义,切断受害者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除了对受害者“当下”的控制更有甚者,就是对受害者人格进行全面破坏。切断对方人格建构历程的“过往”回忆,譬如把过去的书信、纪念品抛弃;还要打击受害者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让一位素食主义者吃肉,要他伤害自己最心爱的宠物等。
受害者为了生存做了许多自我厌恶的举动,而加害者一方面强迫他,另一方面又扮演宽恕与接纳的角色,同时扮演被害者的撒旦与上帝。
这一切将使受害者不得不越来越依赖加害者,逐渐和加害者变成生命共同体。
正如赫尔曼所言,施暴不仅仅是“习得性无助”那样容易被发现的外在暴力。
当我们审视一些身在家庭暴力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已经出现身心症状却不明就里的被害者,不禁会发现,许多试图支配他人心理的隐性暴力,就这么被许多加害者以爱等温柔的名义给掩盖。
如果你正在犹豫该不该离开一位口口声声说为你好,却总是给你无限压力与孤独的人,倘若他对你好的方式如上所述,他很可能正在对你实施暴力,好控制你。这时,你的离开绝对不是经不起爱的考验,而是远离暴力的自救措施。
责任编辑:阿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