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大家为什么要集五福?
那个集五福的活动真的很没意思,两亿几千万个人分,最后到每个人手里的也就几块钱,为什么大家还那么津津乐道地集五福呢?
自从我回到家这几天,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在大学群、中学群、工作群、朋友圈各种地方看到求福的消息。
“爱国换敬业。”
“就差一张友善了!”
“有没有敬业,我有富强。”
这就是这段时间出现频率最高的信息。甚至“某宝集五福”还上了微博热搜。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这样的情景,大家跟疯了一样地收集五福卡,坐等春晚刷红包,抢钱。今年某宝更作,还不像以前一样直接给你送福拿去交换,要用自带的AR扫现实生活中的福字,才可以出现手机里的福字。
就在昨天晚上,终于有人真相了,截止至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有2500万人集齐五福,分2亿,人均可以领到8块钱。自然,集齐的人越多,分到的钱越少,到春晚那天夜里,估计也就能够拿到1块钱左右。
同样的情况,去年也发生过,大家费尽心思到处询问朋友搜索网络搜集到的五福,在春晚当夜因为网络压力,和最终集齐的人平分,并没有谁真正拿到多少钱。
所以,大多数人明明知道这是一场看似骗局的活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于参加?
有很多人保持冷静,冷眼旁观地说,你不要去白忙活了,像傻逼一样,最后根本没钱可拿啊,还不如大家发几个拼手气的红包抢抢。
那么,说这话的人,你可知道,集五福卡的人其实真的是在集五福吗?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深有体会,“过年”这两个字变得越来越像个符号,而不是原本的热闹。
每年几千万的人从异地他乡奔赴回家,打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口号,疲惫不堪地回到自己家中,看着长辈亲人妻儿兄弟姐妹,闹一闹家常,聊一聊心声。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年味,越来越稀薄了。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是期待过年的,觉得过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辞旧迎新,象征着欢聚一堂,那些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渐渐消失了,随着社会物质越来越丰盛,我们曾经只有在过节才能感受到的快乐,现在随时都能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越多,春节的气氛就越显得不那么特别了。
再者,许多陪伴我们从小长大的老人一个个渐渐离开,人情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够凝聚,有时候过年变成一种感慨,熟悉的人不在了,剩下的人总是聚也聚不齐,好像家中少了主心骨,大家都开始以忙为借口,少了交流。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5岁那年,我们所有人在外婆家过年,我因为要看中央七套的动画片被狠狠骂了一顿,因为大家都说,那晚必须看春晚,那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一年,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成为之后回放率最高的小品之一,解晓东的《今个儿真高兴》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各大百货商场的BGM,那英的《雾里看花》和刘德华的《忘情水》,都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近几年来,春晚已经由众人期待变成了观后吐槽,看完之后,都说,昨天的春晚太难看了!大家对春晚越来越不重视了,年夜饭后,已经没有人为了要看春晚而加快脚步回家,甚至好多人等不到12点的元宵和爆竹就早早入眠。
随着环境的变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烟花爆竹也成为了严令控制的商品。大城市原本到了新年就空空荡荡,接着也不会听到什么爆竹看见什么烟花,过年甚至让平时的热闹成了一种萧条。
正是如此,年,变成了时间的符号,而不再是热闹。
好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过年的样子,过去可能是亲手发红包,现在变成了手机里抢红包,过去可能是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祝福,现在直接视频FaceTime,不远千里,也能见你。
所以,集五福卡,也正是让过年热闹的方式之一。
因为开始集五福了,大家才意识到,终于要过年了,新年要来了,因为五福卡需要AR扫福字,你才能发现,原来要过年了,每家每户传统习惯的贴福都少了,这种提醒,反而让你重新重视起福字的重要性。
再者,大家都喊着叫着换福字,其实是喊着叫着要过年了,你以为大家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真的是在乎最后平摊那几块钱吗?当然不是,大家只是为了凑热闹,凑个过年的热闹,享受过年的喜悦。
年味原本就越来越淡了,我们要庆幸还有这样层出不穷的有趣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
或许许多年后,我们会像回忆当年过年围炉看春晚,零点放爆竹一样,怀念我们集过的五福卡,和讨卡时捎去的问候。
“爱国换敬业。”
“就差一张友善了!”
“有没有敬业,我有富强。”
这就是这段时间出现频率最高的信息。甚至“某宝集五福”还上了微博热搜。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这样的情景,大家跟疯了一样地收集五福卡,坐等春晚刷红包,抢钱。今年某宝更作,还不像以前一样直接给你送福拿去交换,要用自带的AR扫现实生活中的福字,才可以出现手机里的福字。
就在昨天晚上,终于有人真相了,截止至我写这篇回答的时候有2500万人集齐五福,分2亿,人均可以领到8块钱。自然,集齐的人越多,分到的钱越少,到春晚那天夜里,估计也就能够拿到1块钱左右。
同样的情况,去年也发生过,大家费尽心思到处询问朋友搜索网络搜集到的五福,在春晚当夜因为网络压力,和最终集齐的人平分,并没有谁真正拿到多少钱。
所以,大多数人明明知道这是一场看似骗局的活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于参加?
有很多人保持冷静,冷眼旁观地说,你不要去白忙活了,像傻逼一样,最后根本没钱可拿啊,还不如大家发几个拼手气的红包抢抢。
那么,说这话的人,你可知道,集五福卡的人其实真的是在集五福吗?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我们深有体会,“过年”这两个字变得越来越像个符号,而不是原本的热闹。
每年几千万的人从异地他乡奔赴回家,打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口号,疲惫不堪地回到自己家中,看着长辈亲人妻儿兄弟姐妹,闹一闹家常,聊一聊心声。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年味,越来越稀薄了。
小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是期待过年的,觉得过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辞旧迎新,象征着欢聚一堂,那些其乐融融的景象,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渐渐消失了,随着社会物质越来越丰盛,我们曾经只有在过节才能感受到的快乐,现在随时都能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越多,春节的气氛就越显得不那么特别了。
再者,许多陪伴我们从小长大的老人一个个渐渐离开,人情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够凝聚,有时候过年变成一种感慨,熟悉的人不在了,剩下的人总是聚也聚不齐,好像家中少了主心骨,大家都开始以忙为借口,少了交流。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5岁那年,我们所有人在外婆家过年,我因为要看中央七套的动画片被狠狠骂了一顿,因为大家都说,那晚必须看春晚,那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一年,赵丽蓉老师的《如此包装》成为之后回放率最高的小品之一,解晓东的《今个儿真高兴》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各大百货商场的BGM,那英的《雾里看花》和刘德华的《忘情水》,都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近几年来,春晚已经由众人期待变成了观后吐槽,看完之后,都说,昨天的春晚太难看了!大家对春晚越来越不重视了,年夜饭后,已经没有人为了要看春晚而加快脚步回家,甚至好多人等不到12点的元宵和爆竹就早早入眠。
随着环境的变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烟花爆竹也成为了严令控制的商品。大城市原本到了新年就空空荡荡,接着也不会听到什么爆竹看见什么烟花,过年甚至让平时的热闹成了一种萧条。
正是如此,年,变成了时间的符号,而不再是热闹。
好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过年的样子,过去可能是亲手发红包,现在变成了手机里抢红包,过去可能是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祝福,现在直接视频FaceTime,不远千里,也能见你。
所以,集五福卡,也正是让过年热闹的方式之一。
因为开始集五福了,大家才意识到,终于要过年了,新年要来了,因为五福卡需要AR扫福字,你才能发现,原来要过年了,每家每户传统习惯的贴福都少了,这种提醒,反而让你重新重视起福字的重要性。
再者,大家都喊着叫着换福字,其实是喊着叫着要过年了,你以为大家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真的是在乎最后平摊那几块钱吗?当然不是,大家只是为了凑热闹,凑个过年的热闹,享受过年的喜悦。
年味原本就越来越淡了,我们要庆幸还有这样层出不穷的有趣方式出现在我们身边。
或许许多年后,我们会像回忆当年过年围炉看春晚,零点放爆竹一样,怀念我们集过的五福卡,和讨卡时捎去的问候。
责任编辑:金子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