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从来不理发吗?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理一次发,新年新气象,但是在古代男男女女(除了和尚、尼姑)好像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古代电视剧中也很少有剪发的片段,请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剪发”,这个观念是否流行于中国古代每个朝代,是否在这个观念被普遍接受前,人们就从不打理头(须)发;每个朝代须发修理的习俗是否一样呢?
这里有个时间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儒家阐述伦理思想的著作。而《孝经》一般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流行现世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而关于对须发的打理的记录最早则可追溯到《诗经》。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诗经·小雅·采绿》
即描述了整天在外采荩草,弄得头发弯曲成卷毛,要回家梳洗好的情形。
即便此处只是梳洗打理,还不是剪,但专职的理发师在汉代即已出现。“理发”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颜氏家训》记载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温后诸安值其理发。
朱熹对《诗· 周颂· 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理发是也。”
杜甫《水宿 遣兴奉呈群公》诗,其中也有“耳聋须 画字,发短不胜篦”之句。
唐代秦韬玉在《才调集》第五卷中有《贫女》诗云:“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这些史料都记载了古人理发的情景。此外,汉代还有染发之记载,王莽篡位之时已是皓首白须,为了掩饰其衰老,《汉书·王莽传》记载他:
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
而后世关于染发,多和治疗白发病有关。《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些药物可使白发变黑,如白蒿能“长毛发令黑”。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用醋浆煮大豆来涂发染发,可以起到“发须白令黑“而且”黑如漆色”的效果。到明代,《本草纲目》更记载了多种供染发的外用药物。
但同时,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之时,人们蓄发而不剃头,也对蓄发的修理方法及束发的形式不同而称呼各异。女子常“盘发” 男子则“束发为冠”。明代称理发为“ 头”。清代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改削发为“剃头”,从此便改“理发”叫“剃头”。清朝灭亡后, 男子再不用留辫子。而后剪头发而成时尚,理发也随之改称为“剪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儒家阐述伦理思想的著作。而《孝经》一般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流行现世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而关于对须发的打理的记录最早则可追溯到《诗经》。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诗经·小雅·采绿》
即描述了整天在外采荩草,弄得头发弯曲成卷毛,要回家梳洗好的情形。
即便此处只是梳洗打理,还不是剪,但专职的理发师在汉代即已出现。“理发”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颜氏家训》记载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理发业也已经相当发达。
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 桓温后诸安值其理发。
朱熹对《诗· 周颂· 良耘》中的“其比如栉”一句注云 “栉,理发是也。”
杜甫《水宿 遣兴奉呈群公》诗,其中也有“耳聋须 画字,发短不胜篦”之句。
唐代秦韬玉在《才调集》第五卷中有《贫女》诗云:“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这些史料都记载了古人理发的情景。此外,汉代还有染发之记载,王莽篡位之时已是皓首白须,为了掩饰其衰老,《汉书·王莽传》记载他:
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
而后世关于染发,多和治疗白发病有关。《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些药物可使白发变黑,如白蒿能“长毛发令黑”。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用醋浆煮大豆来涂发染发,可以起到“发须白令黑“而且”黑如漆色”的效果。到明代,《本草纲目》更记载了多种供染发的外用药物。
但同时,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之时,人们蓄发而不剃头,也对蓄发的修理方法及束发的形式不同而称呼各异。女子常“盘发” 男子则“束发为冠”。明代称理发为“ 头”。清代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改削发为“剃头”,从此便改“理发”叫“剃头”。清朝灭亡后, 男子再不用留辫子。而后剪头发而成时尚,理发也随之改称为“剪头”。
责任编辑: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