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名校留学回来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厉害?

认识挺多英美念研究生回来的人,听起来都是很厉害的名校,全球排名很高,结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感觉他们身上其实没有什么名校培养出来的能力和气质,这是为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学成为年轻人群里一种媲美中年人盘手串的新时尚。
 
本科阶段有四年,对于刚刚体会到做成年人的快感的人来说,前两年先用来放任不羁爱自由,后两年才反应过来放任不羁爱自由拥有它的代价,身份的转换还没适应过来,马上就要被赶出校园面对社会。有很多人是聪明清醒的,他们考证、考级、实习,准备随时迎接生活的新阶段,也有很多人对自己本科的专业根本没有任何认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念这个专业,不知道从中能学到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否在本科专业之外、是否需要其他的学习和实践,也不知道将来是就业,还是在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继续学术研究,钻研一门细分的学科。
 
英文里有个词叫做“Overwhelming”,意为强大而令人难以应对,从大学到社会的这个过程,就是这种感觉。其实大学已经是社会的一部分了,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于是继续学习,这是逃避就业最简单的方式。
 
国内念研究生要三年,少则两年,政治英语都难考,考上名校好专业的概率又不高,相比之下,找个中介考个雅思出国一年就能拿研究生证书回来,成本低,见效快,光环闪闪发光。英国念完研究生的费用约30万人民币,在美国念一年半或两年,这个数字至少要乘以一点五倍,从前因为留学价格不菲而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如今在房价动辄四五万一平米的城市,让父母花一个卫生间或者一间小厨房的钱给孩子去留个学,小事,再一想各个地区对归国留学生的优厚政策,赚了。
 
当然,留学申请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申请资料起码提前一两年准备才行,因而有人可以反驳说那些做了多少实习、发了多少Paper、GPA有多高的学霸才申请到了多么厉害的名校。厉害的人当然有,但你的身边一定也有那种平时很迷茫,突然决定去留学之后,一旦找定中介,就开始走马观花地去可以给CV增色的地方实习、开始一次次痛刷雅思(对的,英国留学虽然贵,但是时间短,雅思也比托福好考)、有目的性地做许多可以写进PS的事情,费尽心思刷GPA,甚至试图走后门更改成绩、花钱发Paper。至于申请哪里,他们不是考量自己的兴趣或者学术能力,也不是结合自己的实践,而是会接受中介的建议,根据自己最短时间内可以制造的申请材料,在语言门槛、学校知名度和专业申请难度的各种排列中选出对自己最有利的组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实现这个目标。
 
有规划不好吗?好,但规划应该是长期的,全局的。比如我要去这个学校是因为我想学某个专业,而这所学校拥有顶尖的研究成果,那我应该规划好我的研究生阶段,想清楚以后走研究路线,还是走就业路线。留学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只把留学当目的,研究生毕业前只会经历另一次“Overwhelming”的过渡期。
 
有人觉得在国外留学,经历跟国内不一样的教育体制,思维模式会和过去不一样,其实不少人在国外的学习中依然是被动的,回避的。往往也是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所以干脆先出国留学的人,放大了留学的“学”之外的意义:我想出去拓宽视野,见识世界。事实上呢,在国外的一年,课余的一半时间用来旅游,另一半时间用来和其他华人留学生混在一起,除了上课写论文之外没有机会锻炼外语,回国之后口语说得还不如在国内外企上班的同辈。由于大多数为了留学而留学的人家庭条件相对宽裕,所以也不用打零工,出国后唯一增长的技能只是厨艺。
 
一年两年的留学生活完全不足以让以“逃避就业”、“留学镀金”或“增长见识”为目的人改头换面,他们以为去留学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可以承担这种“选择”,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去迷茫。
 
回国之后,有人如愿以偿用留学生身份拿到了大城市户口,有人如愿以偿跨过了本科阶段够不到的门槛,跨过之后,他们与没有留过学的人又回到了同一条线上,甚至还有一点不适应。

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有的名校留学生还不如你,因为他们去名校留学之前就不如你,他们想方设法去留学,无非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容易一些,想通过一种捷径赶超你。但其实留学跟找对象挺像的,有句话说:好的爱情从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留学也一样。

责任编辑:阿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