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昧地对一个人好就能打开TA的心房吗?

我有个朋友,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暖男,追求一个女生,对她特别特别好,各方面都很到位。作为旁观者,我都看得羡慕嫉妒恨,简直要融化了!为什么这么极致地对一个人好,却还是打开不了她的心房?

天道酬勤。可是人与人相处,殷勤却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想起我的朋友有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女生冷漠,兴许是感情受过创伤,又或者是其他不详的原因,恐爱,对亲密关系略有抵触,因此数年没有恋爱。男生百般示好,嘘寒问暖,体贴到极致。两人自然就成了不错的朋友。然而,当两人的关系稍有升温,男生稍有进一步的动作,女生就突然退回到防备的姿态,变得冰冷。如此反复。而男生呢,感动了自己,羡煞了旁人,却始终未能打开女生的心房。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来电”的故事,却是一个“疏于理解”的典型案例。
 
前一段时间痴迷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找不到工作的实栗与津崎“契约结婚”,以主妇为职业。同居生活由此开始,两人互生好感,实栗主动表达爱意,努力打开津崎封闭的内心,却在自卑、爱无能、习惯逃避的津崎面前频频碰壁。
 
剧中一个情节,尤为治愈暖心。
 
津崎情不自已,突然破天荒地亲吻了实栗,却在之后对此闭口不提,实栗按耐不住内心的焦灼,在临睡前发短信给津崎:“可以问个问题吗,你为什么要亲我?”
津崎慌乱,纠结了几个小时后回复:“抱歉,作为雇主,那是不该有的行为。”
实栗:“你没必要道歉。”
津崎:“但是那是我单方面做出的不可原谅的行为。我在深刻反省。”
实栗:“……我们在形式上姑且算是恋人……我觉得是可行的吧。”
津崎:“谢谢你,今后也请多多关照。”
实栗兴奋地打下“请多关照。我很期待下一次”,却在发送的刹那犹豫了,她左思右想,无奈地挠了挠自己的头,把“我很期待下一次”改成了“永远”。
津崎看着这个温柔的“永远”,感动得几乎落泪。
 
因为实栗考虑到津崎的感受,即便她内心迫切地希望他们之间的感情能有所进展,可她更深知,自己的主动会给崇尚“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的津崎带来巨大的压力——正如电影《后会无期》中的金句:“爱就会克制。”——而感情中的“克制”,其实就是“有顾虑”。
 
相比较而言,一昧地对一个人好,所做的都是浅层而表面的工夫,是单方面的,是自以为是的,往往,它的前提是“我觉得你需要,所以我给予”。我们常常表达这样的关爱,带着“爱”的名义,默认这是没错的,会得到对方的反馈。是啊,理所应当,我对你好,我这么做能有什么错呢?因为这样的预设,对方的反应和感受就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
 
对方真的需要吗?还是你觉得对方需要?还是明明就是你需要?
 
洞悉一个人是极难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尤其是面对一颗高墙固垒、冰封难融的心。要去理解他,首先意味着把自己的感受后置。要去了解他的故事和经历,了解他性格的形成,了解他紧闭心房的根源。然后一点一点地试探,去推倒他内心的高墙,融化他内心的坚冰。而人有惰性,他们会置顶自己的感受,卸下它需要万分的努力和牺牲。
 
很多复杂难解的内心,一直在等待一个耐心打磨钥匙的人。可是,那些紧闭的心门啊,等来的,却往往是一声又一声“你快开门”的呐喊,以及一记又一记粗暴的猛踹。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