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为什么要交份子钱?

我身边的朋友都开始陆陆续续要结婚了,最近这一两个月,我参加了四五个婚礼,婚礼当然值得恭喜,可最惨的莫过于我交了很多份子钱,我不禁悲痛欲绝地想问,为什么中国婚礼要交份子钱啊!

其实份子钱的原因来源已久,它最初的形式是原始的互助形态,在原始社会有很多个人能力无法快速解决的事情,比如原始社会里的居住环境和饮食条件,而饮食条件有时需要靠帮助多人才能进行捕猎,一个住所的快速完成更是需要靠多人的力量,一个家族的形成,需要靠每个人的力量,那时候“份子钱”更多的是指劳动力。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有了交易的概念,份子钱就由劳动力变成了物质,份子也写作分子,是一个老词,打从明代中叶开始就流行。这种叫法,本身显示凑份集资、群策群力的风气。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乱摊派的意思。
 
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缭乱尽是“凑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全书有十个章回不止一次出现“份子”,有的章回出现四五次。
 
那时,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到了文革时期,同样会送份子钱,份子钱代表的是亲朋好友送的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就有文革时期结婚时,相熟的父老乡亲送礼会送上一些家庭用品。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直接送钱为大家所接受,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也发展成了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当然啦,份子钱不仅仅体现在结婚上,其他大事譬如做寿、满月、动土、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还有一点我必须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不仅仅中国需要交份子钱,由于份子现象与东亚文化紧密相关,与儒教泛家族主义以及群体取向的社会组织体系有内在联系,不光中国人凑份子,日本、韩国也有凑份子风俗。
 
当然在欧美地区也有送“份子”的方式,在许多国家结婚的新人会列出一个wish list,大家会根据清单上东西,买来送给结婚的新人,大家来根据与新人的关系好坏,和自身的条件来购买价格不同的礼物。
 
作为传统习俗,你可能无论去哪都会遇到随份子钱的事情,交的份子钱多可能恰恰代表了你人际关系不错,而解决方案只有一种,就是你快点结婚把份子钱收回来吧。

责任编辑: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