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是不是正透支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好像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日益上涨的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大家平时聊天只要谈论到房价都会唉声叹气的,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似乎随着房价的上涨而日渐低沉,想问下,房价是不是正透支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

大约在很久之前,做生意的母亲为了给我早做准备一直叫我父亲买房,但父亲一直抱着一种思路,认为房屋的价格已经大大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范围,所以力排众议死活不肯买房,眼看房子一天一个价,有天母亲跟父亲发飙,说我钱给你,你今天不去买套房子你就别回家了。然后父亲出去,终于为我买下了房子,买下的时候他一直认为,房子的价格不久后就会降下来,因为这种价格老百姓怎么买得起啊。
 
后来你们看到了,房价一路高涨,几乎比我买房时高出一倍多,我家几乎是乌鲁木齐最便宜的时候买的房子。
 
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机会早就过去了,可以说很多人家里条件没有我家好,买房的价格却比我家高很多,生意人的嗅觉,永远是非常灵敏的,根本不是很多人说的,靠运气。
 
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靠感觉。房价现在高不高?对于你我高上了天,也许对于马云来说并不高。感觉是靠不住的,如果不是我妈妈,我爸爸肯定还奢望国家分一套福利房给他。
 
当然了,我说的是乌鲁木齐,我们来到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如今的房价更是高得一塌糊涂。是不是透支着创造力和生活水平?这个题,压根不值得讨论。
 
对于普通老百姓,你讨论这些有什么用呢?你每天挤地铁吃煎饼,到底为了什么?为了你的孩子能留在这座城市。帝都比北大博士苦的人多了去了,有太多人回南京也买不起房,甚至回四线小城也买不起房。
 
我答这个题的时候第一秒就想让大家知道。你在一座城市,就得服从一个城市的游戏规则。
 
谁也没法定义成功和失败,没有人说在北京买房就成功,去保定铁岭买房就是失败。但从你自己决定在这个城市买房那天开始,就等于你认定了这个规则。
 
人才也是个很虚无的标准。你说一个中科院的科学家,和一个在北京解决了2000人就业的商人,哪个贡献更大?长期来看当然是科学家。但短期内可能商人更实在。
 
我实在不明白那些为了这种畸形的高房价洗地的精英们是什么样的思路。一个国家里接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的一批人,在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无法获取安定的生活保障,要追求生活品质又不得不放弃能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环境、造成令人心痛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正常的吗?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脑子里除了房子就没有别的好惦记的,生活里的一切开销都要围着房子来精打细算克扣抠门,这不算透支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什么才能算?
 
我们太小了,从来不该去责怪规则,而只能去适应规则。
 
北大清华的不一定是国家一流人才,但对于高考筛选出的制度来说,他们就是一流人才。同理,金钱并不是房价应该采取的标准,但它如今就是标准,你可以说我不服气,那么请你背包回家。
 
不是土著就是好吃懒做,也不是买房早就是运气好而已,输了就是输了,你可以说输了很可惜,输了也不丢人,但你输了把原因归结于外因,就很丢人了。
 
中国合伙人里有句台词,我想用在这里:“我有一个朋友,他比我优秀,远比我更应该成功。他来到美国,我看到我们这一代人中游得最棒的在这里沉下去了。这里从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战场,我要用我的方式帮他赢回尊严。”
 
说来可悲,但这就是现实。买不起房的你们,明天面临的同样是离开。所以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多问问自己该怎么办。因为把时间花在这种纠结上,其实没必要。对于很多人,别说降价,房价即使崩盘了你也买不起。
 
那么房价是不是正透支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呢?我同意后者,不同意前者,或许年轻人生活品质在降低,但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有足够的创造力为生存战斗。
 
如果你做过互联网,你发现经历了电商,O2O,共享经济后,终于轮到知识变现了。然而,真正知识变现的顶级人物,也就那么几个人。知识很难变现。回到现实里也一样,商人们肯定是最早买得起房子的,而科学家这种,肯定是最后的,没有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为知识付费。我们是听盗版音乐长大的一代。
 
情怀无法撑起一个市场,而市场却可以控制情怀。你要么清贫地过一生为理想奉献,要么相伴去赚钱,赚够了回来反哺你的情怀。别无他法。有天你的行业没人再愿意奉献,国家自然有吸引你的方法。
 
存在即合理, 当你拿着笔纸文质彬彬地走上舞台,原本想跟大家探讨“奇葩说”一样地评评理,结果音乐响起你发现大家玩的是“大逃杀”,圆形的舞台如今越转越快,不断有人被推下舞台,我也很想看看舞台上最后留下的是谁。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应该”留在北上广。像高赞的北大博士清华硕士也多了,比他惨的我也没少见。有一天,当所有的科学家离开这里,不再奉献于这片土地,当所有的卖水果早点的离开这里,白领们没有早餐吃,当白领们也离开这里,那时候,一线城市的房价,应该就会降下来了吧。

责任编辑: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