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要稳定还是要折腾?

大学马上要毕业了,在国企实习了一阵子,父母托关系找的工作。但实在不喜欢。内心是想创业的,这几年新媒体的诞生,无数创业成功、失败的案例,让我更迷茫了.......

高中时候的一个好友,大学时候学习的专业是小语种,毕业后去了国外工作。只是当时所在的城市才刚刚开始组建公司的办事处,她无处落脚。

于是去了旁边其他公司的办公室,要了一处格子间角落,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她至今都时常跟我唠叨:你知道那时候最难受的是什么吗?我不得而知。

她总是自说自话的样子——就是身处那样一个环境,你看起来不像是“对的”那一个人——你在做自己的工作,你旁边的那些人跟你不是一家公司的,他们全是陌生人。

“你就像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可是你发现你并不属于这里,可是你又不得不停留在这里——这份尴尬的错位感,让空气中的每一秒都是难熬的。”

这一刻,我恍然。

我想起自己毕业离开校园的第一个月,来到新公司报,也是各种原因,于是暂时寄宿在朋友公司宿舍的客厅沙发上。

是会有人跟你聊天,甚至陪同一起吃饭,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会熟络。可是终究一颗心是悬着的——你在心底有个声音,大声喊着想回到属于自己的地盘——那些与我有关的同事,那些谈论工作相关的话题,才可以让我有一份归属感。

好友说,那样的在别处办公时间,持续了快半年的时间。等到自己公司的办公室筹备妥善,回到自己的办公座位上的时候,才是她认为的真正过上生活的时候——而前面那些日子,全是在等待期盼,以及希望早日“脱离”这场身在别处的尴尬。

我也一样,在别人家的沙发上睡了一个月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租房。不管大小好坏,那一刻,才是我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落脚的真实标志。

突然想起从前有朋友告知的一个关于旅行的感慨。他说起自己外出旅行,尤其是出国的时候,习惯了寻找自己最爱吃的食物。甚至有段时间在一个海岛上住了小半个月,以至于旅行归来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奔向家里附近的烧烤摊。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自己从初中时候开始就读住宿学校。小时候在家里父母会唠叨,你要学着照顾自己。一开始我并不察觉到。是在后来离开家之后,夜里在学校宿舍的床铺上翻来覆去的时候,才意识到父母的那份放心不下。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从适应父母为自己建造起来的那个家庭的舒适体系,到后来外出自己一个人漂泊闯世界,而后建立起自己的小家习惯体系。

于是渐渐的,我越来越不习惯从前的那个大家的生活风格,甚至有时候还会升起一股厌恶跟反感。

一开始我很恐惧,以及惭愧。毕竟那是我儿时生活成长起来的家庭,而后我却一点点丢失了对它的爱——我很惊恐这种背叛,包括背叛故乡,背叛父母,背叛童年。

这种慌张会延续到一个很大的时空概念上,那就是我们一直处在我们不自知的变化流动中,等到某一天我们真的意识到这种巨大变化起伏的时候,我们来不及适应,而结果往往都是统一的——我们并不那么喜欢从前的日子。

当然了,大部分人会说,从前的日子很慢,从前的人们很是单纯,以及那时候有更干净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可是就我自己而言,还是比较愿意喜欢当前的这个可掌控的阶段。

毕竟,记忆只有停留在记忆里的时候,才是完美的。倘若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那份过去其实也承载着对应的不那么美好——物的匮乏,生活方式选择的单一,以及,那我们作为孩童无法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暂时无力感。

这是我时常会冒出来的虚无感——我们一面参与着这个时代的种种,可是却不可避免地怀念从前的种种——这种时空不可逆,让如今过得更好的人们,会怀念当时的那份吃苦的毅力;而如今过得不那么好的人们,会幻想着要是回到从前的相对公平社会机制,那该有多好。

错位感会心生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会让人恐慌。

我其实一直秉承着一个逻辑,去接受,甚至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这是比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要更有趣的事情。

可是有时候也难免会被误解为:你所谓的不确定性人生,难道就没有想过,这其中的风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的吗?

我当然有想过这个问题。

回到问题本身,我愿意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愿景,并不是我一开始就知道不确定的人生是很有趣的。而恰好就是在于,我们不得不降临在一场不确定的生活里——我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环境,成长环境,以及这个过程里遇上的他人他事。

恰好就是这份无法选择,才使得我不得不接受这份人生不确定的真相。继而在成年之后,在自己终于有能力为自己做主的时候,开始着手一件重大的工程——寻找一份相对安全的归属感。

在我的这个阶段的人生理解里,我们一直都是生活在“暂时系统”里的人——从年少时候的折腾流浪;到中年时候的相对稳定,开始冒出对于这个世界的时间流逝拷问;继而在步入老年的时候,开始反思自己这一生还有过哪些遗憾——就意识层面而言,我们从来都没有办法真正得以寻觅一处归家。

也是因为这样,于是我不得不让自己这般自我释怀——那就当自己一直生活在他处,继而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里,寻觅那个阶段对应的归属感。

从前有前辈教导说,但凡是内心不安定的人,才会寻求稳定的种种。可是就现实的角度而言,我恰好是觉得,得是先有身体上的安全,再去寻谋内心的安全。

就如同村上春树所秉承的,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先有一副躯体在前,而后再去探寻灵魂层面的种种。

在今天,你要问我,折腾人生跟安稳人生哪一个更好。我的回答依旧是,在你没得选的时候,先是稳定的,安全的,不至于那么坎坷不平的人生,会是大概率上的相对圆满。

至于在自己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也同样要秉承自己的内心所愿——哪一样会让你更加快乐才是。

先有外在稳定,再是内在稳定。再去突破舒适区,再去进一步巩固。这是我一直在练习的一件事——一圈圈地铸造起强大的城墙,而不是一口气地躲进安全无害的山洞里,亦或者是投入浪潮汹涌的大海里。

就我们一生的长河而言,我们会不断进入新的错位感世界里,生活里会冒出无数的尴尬时刻,场合,状态,以及摇摆。

博尔赫斯甚至很残忍地说一句:我从小就接受了那些丑陋的东西,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格格不入的事物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相互接受。

格格不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无法为自己的尴尬寻觅一处化解之道——寻找自己所爱,至少所愿意承受的种种生活模样,而后换得一副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药——这个药引便是:但凡暂时,必将得以过去。

这是我的答案,一旦想到“这也会过去”,不管是好与坏,就会对所有的得与失有了愿意接受的理由。

博尔赫斯还提到过一个观点:人会逐渐同他的遭遇混为一体;从长远来说,人也就是他的处境。

就我自己而言,所谓的处境,就是生活体系,一种我可以把控的秩序感——秩序感会让一个人回归原始的自我,说不上大喜大悲,但是也自有独特的情绪起伏感知。

因为这些感知,使得我愿意回忆些许过往的尴尬片刻,以及,希望尽自己所能,创造更多的尴尬人生应对机制,来寻觅那一丝看不见而又不可或缺的归属感。

而这份归属感,便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的理由。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