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付出型人格如何走出自我感动的怪圈?

付出型人格有时候真的很痛苦,付出的过程会开心,但内心也并不是不求回报。还会被朋友说“贱”。要怎么走出自我感动的怪圈重塑认知?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谁都没有义务让你高兴。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在我这个对自己足够清醒,以及了解自己的年纪里,我自知我的脆弱之一,就是付出型人格。这是我的荣誉来源,也是我的深渊所在。

 

起初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为了他们安置养老退休事宜,以及想办法存钱,送他们一套宽敞的房子。而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以及愿意跟当时的男友奋斗吃苦,于是隐忍好些年,从精神到经济上,一一支持,从不怨言。

 

只是人性无奈,这些年过去,我重新变成独身一人。一个人搬过家,动过手术,吃过火锅,唱过KTV......这些从前以为自己可以躲过去的部分,全部都需要我去体验一轮。

 

我开始领悟到,关于“偿还”这个词语的意义。

 

好在父母依旧健康,虽然生活相处中并不能顺心顺意,大体方向上还是可以过得去的。只是偶尔难免心酸,关于那些周末打来的电话里,依旧躲不开他们施加的压力——不管从前怎样,你身边还算有个人;如今你一个人,即使你能力再强,再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在外人眼里,终究还是可怜了些。

 

我不去反驳。只是去承受这部分秘密的难过——或许父母于自己而言,也是某个层面上的些许外人。

 

我脑海里几乎升起一幅画面:即使有一天我走入婚姻,嫁作他人,他们依旧不满。

 

他们会希望你生儿育女。还希望你嫁个爱你一生一世,忠贞不二,而且家世不错的男人。他们还希望那个男人的父母是和善的,有礼貌的,最好把我当成自己女儿一样对待。他们更希望我将来的孩子,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出众。

 

这些愿望的趋势,我本以为是他们真心为你好。可是我不得不去面对我内心发现的另外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从来就不会满意。

 

更恐怖的是,他们不会因为知道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所以会去自我消化跟承受。他们的切入角度是——我知道世事不能如意,可是我还是希望在自己儿女的身上,可以达到尽善尽美。

 

你明白了吗?就是这份奢望构造出来的幻觉,使得他们对待我的方式,从来不是以“生而为人”的名义,而是以“你是我的孩子”的名义。

 

这是任性,甚至是荒唐的来源——我懂得这世间所有的道理,可是在我孩子的身上,我不要这些道理。

 

这是他们的爱,也是之于我的,爱的囚禁。

我突然想着,那么同样的方式,伴侣之爱,友情不爱,何尝不也是这般呢?

 

我们明白人来人往,所有人都是过客。我们知悉没有不变的情谊,要去接受无常的种种。我们明了爱恨情仇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自己会赤条条而来,也会赤条条而走。

 

可是即使这般,我们依旧会心不甘——这一世,我想要得到一切,如果可以的话。

 

写下这些句子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我自己,要清醒而辩证地对待这些年——我的付出种种,是有所得的。所得在于,父母得到慰藉,荣耀,心安。从前的所爱之人,所爱之友,他们得到关照,陪伴,青春,回忆。

 

我为这种可以给他们带来明亮之光的丰收,而感到自豪。

 

只是自豪并不等同于快乐,它只是一种社会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寻求渴望他人肯定。可是于我而言,快乐的本意,并非是如此的。

 

快乐的本意,得是发自内心。那些让你身体里飞出很多蝴蝶的东西,那些让你感觉到肌肤在跳动的羽毛安抚跟声音渲染,都是不可名状,却又珍贵无比,甚至难得一遇的部分。

 

其实有跟关系很好的朋友释放过我的这部分压力。

 

我说起自己三十岁以前的遗憾,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去很多的地方,没有尝试很多的事情。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很苍白,以至于它不值一提。因为不值一提,于是不配铭记。

 

可是如果不配铭记,我又拿什么来转换力量,进入人生的下半场?

 

这是我的惊恐。

 

好友回答一句说:我知道,我什么都知道。我只是想告诉你的是,你已经知悉了过去的苍白缺失,你已经开始在补给回来的路上了——你去旅行,你去阅读,你去看戏,你去记录,你去发问,这些种种,都是你这个年纪最好的新鲜力量的来源。

 

“以及更重要的是,你明明就知道,你的付出型人格,使得你总是把家人考虑在前,把好友考虑在前。而后才是自己。你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也不要忘了,当你觉得自己为此而自责的时候,要记得,这曾经是你最初人格本性的来源。”

 

“你知道自己不是自私的人,所以倘若让你抛开一切只为自己,你无法安心一场。这是你与他人的不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因为秉性而造成的人格差异。”

 

我很庆幸,她告知了我这样一段。

 

这让我想起一个名词,叫做“弱徳之美”。

 

这个词语的创造者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大概的要义是,“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还说,“它是有一种持守,它是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这是我想要表达的主题:在自我日渐成熟后,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成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的时候,一个人是否还愿意去追寻真正的快乐本意,甚至去拷问,继而认定“自讨欢喜”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从前我没有答案,可是如今我渐渐摸索到了一些。源头竟然是从痛苦这件事情开始的——假若一个人不愿意痛苦,那么任凭谁也不会使他痛苦。于是同样的逻辑,倘若一个人不愿意快乐,那么任凭谁也没有办法让他得到快乐。

 

我在“弱徳之美”这个理念得到最多的理解,不是在于人生艰难时刻要守住底线,以及煎熬跟隐忍。因为这件事情很多人已经擅长了——那些容易被生活打败的人,早就逃回安乐窝里躲起来;那些依旧摸爬滚打坚挺着的你我,也早就熟悉了一套自己的应对机制。

 

于是,恰好就是那些风平浪静的日子,让人容易产生厌世情绪的前尘往事,使得在这个时代里,竟然连“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都变成了一件需要能力的事。

 

当然我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世俗价值观上的能力,更是一种发自内心,使得我尽享此刻的能力。

 

所谓欢喜,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一种喜悦。这是儿童世界里跟大人世界里,关于高兴这件事情的区别。因为越是成人之后,想要获得跟孩提时代同样的快乐,所要付出的得是很多很多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不配拥有快乐,而是在于,去接受快乐的对立面是痛苦。继而明白,从相对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只要痛苦少了些许,那么便是欢喜多得了一份。

 

这是自讨欢喜的第一层。

 

再来是关乎敬畏。

 

越是往外走,向上爬,越是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大世界的意义,不应该是让人自卑以及放弃,而是去提醒自己,只要这世间庸俗之间,保有一片自留清净之地——哪怕它只是拳头大小的空间——那也是重要无比的。

 

因为敬畏万物,方能理解有美且灵。而我们也得以成为这万物中的渺小一物,带着小美,小灵。这种包含关系,会使得对于得与失这件事情上,不再那么让自己陷入“输了一次,就是输掉了整个人生”的畏惧里。

 

因为不至于,所以才有喘息的空间。这是敬畏带来的礼物。

 

这是自讨欢喜的第二层。

 

最后得是克制了——当你知道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时候,也会谨慎去分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奢望一夜之间,天地换位。

 

人是很慢的动物,用很多的时光把自己驯养成今天的这个样子,同样也需要很多阶段去获得丰收。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一根一毛钱的冰棍也能让我们高兴一整天,可是如今一个哈根达斯也不一定让自己获得片刻的快乐。

 

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在乎自己的味觉感知。

 

我们舔着那一口冰淇淋,脑海里想的全是跟眼前这口美味无关的东西。

这是最遗憾的部分。

想要得到快乐,必定得是从克制自己的欲望开始,或者是减缓欲望到来的步伐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影视剧里的土豪追女孩,都是从开车去写字楼接送她开始——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她享受到了车里的安静,平稳,香气,她就再也回不去了。 

她会把这些当成一种安全感的假象。

这是人性之弱。

 

既然知悉这部分弱,那就让这部分脆弱去维系它的自有美德——越是艰难时期的坚守,才可以在后来走入更好生活的时候,也承受得起这份顺其自然的快乐,而不是在其中担心明天自己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灰姑娘。

 

克制你的步伐,一点点买下那双水晶鞋,一点点靠近那个舞池,一点点靠近那个王子,那样你才可以欣喜地享受那样一个,本就属于你的璀璨之夜。

这是自讨欢喜的第三层。

 

我甚至清楚地知道,在我知悉这些逻辑,方法,以及走向之后,在我敲下这一篇自我慰藉的,关于“弱徳之美”力量指引的时候,我依旧无法马上得到真正的欢畅和喜悦。

 

可是没关系,这个阀门已经被我打开了。我只需要往前走。行走在途中,探寻的过程,何尝不也是自讨欢喜的奥义之一呢?

嗯,那就把这当作第四层吧。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