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人对世界缺乏好奇心?

看到很多文章说,最怕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那要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对世界缺乏好奇心?

我直接来说几点干货吧,透彻且血淋淋哦。

1.这些人聊来聊去永远是那点东西。这种人聊天永远是三板斧,要么在抱怨工作或者伴侣,要么永远在纠结一些讲了几百遍的陈芝麻烂谷子,话题多样性极低。这是因为她的世界就只有那一亩三分地。你会发现你们聊天的话题兜兜转转最后总是会被她绕回那么三两件她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这反映了这人的话题和知识储备极为贫乏,贫乏到不足以支撑一段开拓性的对话。


2.注意观察一个人的口头禅是不是“所以又怎样呢?”、“你懂这有啥用?”、“…so?”。

“我在学西班牙语”——“你学了能干嘛?”

“我最近在研究明清建筑”——“所以呢,你研究这有啥用?” 

这些话是聊天的大杀器,足以掐灭掉任何有意思的火花。一旦以“有用”与否作为学习的唯一动机,分分钟扼杀掉对新知的全部兴趣。好奇心强的人会广泛涉猎大量“无用”的技能,而缺乏好奇心的人对所有“无用”的东西非常排斥,视为浪费时间。

 

3.不看书,无论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都不看。你不妨问下周围人最近一次买书是什么时候?(一个月内?一年内?记不清?),再让被调查的人报出一本最近看完的书的书名。结果肯定不会有意外:能坚持长期买书看书的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而绝大部分人,自从离开校园后就彻底不再看书了,一本也不再看。大部分人的学习阶段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非常短暂,一旦离开校园后就完全停止了学习。所以毕业多年后也像被冻在原地似的,尺寸未进。

 

4.有一种人,不管是和出租车司机、菜市场卖菜的大妈,还是饭店的服务人员都能够很轻易地建立联系,侃侃而谈。而这种联系的建立,源于对陌生人的强烈的好奇心。我们父母那辈人这一点上做得很差,很多一辈子只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连有陌生人的聚会都几乎从不参加。对“人”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人社交有诸多好处,例如和三教九流打交道,是最低成本的乡野调研。我很早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般手机里装着比如社交软件的人,通常更好相处。因为这其实是一种筛选,说明这人对与人交际有需求,而这样的人通常不会太过严肃呆板。


5.去外面吃饭的时候,永远只点自己吃过的菜。我发现很多人严重低估了饮食习惯和口味对一段长期关系的重要性。饮食口味至少反映了三件事:原生家庭打下的贫富烙印;对既有习惯的保守程度;对新事物的尝试意愿。从来只点自己吃过的菜,通常内心深处拒绝任何改变,性格坚韧但保守。这类人往往还有个特征是地域观强烈,对自己的家乡有着非常偏执的认同。

 

6.永远只在住所半径一公里的范围内活动。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究欲其实挺可怜的。陷在一个地方而不移动,这本身就会加剧一个人的既有偏见,假以时日往往心态更趋保守和顽固。诸位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父母那辈人,是不是老了以后经常爱出去走动的人更好相处?但凡老夫妻满世界跑的,一般和子女的关系都能较为健康轻松。

 

7.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缺乏兴趣。其实大部分普通的中国人对世界并不那么了解。有限的认知也充满错误和偏见。一个人好奇心强不强其实可以通过对外国的兴趣来体现,越是小地方越能体现(因为小地方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少,普通人对外国文化没有掌握的必要性)。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是一定不会被母国束缚住的,他们能跳出母国的思维范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8.脑洞小,无脑洞,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脑洞。要知道什么是脑洞大?所谓脑洞大的意思就是能考虑到事件所有的可能性。网上你能看到的什么阿笠博士/毛利小五郎才是黑暗组织幕后大boss,机器猫的各种暗黑结局之类的东西,都是这类人想出来的,这反映了一个人联想能力强,有发现事物间隐含的联系的能力。这种人通常比比那些没有发散能力的人有意思得多。

 

9.迟钝,对周遭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度差。有很多人对周围环境的改变非常不敏感,经常满世界都开始流行一种新东西了,他们还一无所知。没有好奇心会让你的信息库长期处于停止更新状态,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很多机会。好奇心强的人对周围世界有一个自动在线的雷达,对时鲜、时尚的东西敏感性特别强,在大家都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就能察觉到趋势即将改变的端倪。一个普通的70岁老头可能智能手机都玩不利索,而一个70岁的企业家却可以对互联网的新风向如数家珍。


10.容易被权威声音压制。缺乏好奇心的人在试错这件事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小心翼翼,他们是规则的遵守者,是规则把他们带到了今天的中产阶级位置,因而他们对“犯错”这件事非常之恐惧。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位高权重者赐予的,所以他们对权威(老板、政府)有一种先验的盲从。而好奇心强的人经常怀疑众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新的说法能给出自圆其说的依据,他们对一切都保持开放性的态度,所以他们更难被权威带进沟里去。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