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里“拖出去斩首”的地方在哪?
BoogieDown问:电视剧里皇帝被大臣惹毛后常会说:“来人哪,拖出去斩了!”2分钟后,外面传来“嗷——”的一声。请问他们把大臣拖到哪里去斩首了?很远吗?
青年历史学者小南答BoogieDown:
电视剧中,皇帝在金銮殿内早朝,但凡有大臣触怒龙颜,皇帝常常就会怒目圆睁,很威风地一声令下:“拖出午门斩首!”按此说法,“拖出去斩首”的地方在“午门”。午门在哪里?它是紫禁城宫殿群的正门,从皇帝龙颜大怒的地方出发,得穿过N个庭院才能到达,所以,2分钟肯定是拖不到那儿的。而且,由于距离太远,被杀头的人即便惨叫的分贝数再大,也不会有“嗷——”的一声传到金銮殿里。因此电视剧的这种情节设计,完全是为了追求一个好的戏剧效果,所以才给你弄个从“推出午门斩首”到惨叫一声结束的杀人情节,以满足一下观众对情节完整性的期待。
但其实,斩首这么大的事情,通常不会在午门口执行。这是皇帝家的家门口,在这里杀人,你说多晦气,皇帝也不傻!所以,所谓“拖出去斩了”,是另有其地。举个例子,在清朝的时候,如果北京城内要斩杀罪犯,一般会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如,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那里被斩的。
那为什么“推出午门斩首”又会成为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呢?我猜测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明代的时候,皇帝有时会下令在午门外,对大臣施以杖责之刑(就是用棍棒打屁股),叫“廷杖”。在明代个别政治不那么清明的时期,受廷杖而死的官员不少,可能这后来就被说书人之类的民间艺人添油加醋演绎成了“推出午门斩首”。不过,后来清代的皇帝又把这种对士大夫充满侮辱意味的杖责给取消掉了,也算是好事一桩。
说起现在的各种历史剧,不忠于史实的,实在太多了,很多情节都不值得推敲。比如,历史电视剧里几乎所有的圣旨都会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甚至有时唐代、宋代的历史剧也这么说,让你以为这是历朝历代皇帝诏令的标准开头似的,而实际上,这样一句话起源于明朝。明朝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8个字才开始常见于皇帝的诏令,清代也加以继承;再比如,清宫戏里,男子的发型基本就是阴阳头,即前一半剃光,后一半就是一条乌黑亮丽的大辫子。这也是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的,清代的辫子形状,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到清代后期才与电视剧内大体相似,但是前期则绝非如此,而是剃去大部分面积,剩余的头发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且辫子很细小,因而有“金钱鼠尾”(头顶只留铜钱大小的头发面积,辫子细得像老鼠的尾巴)之称,极显满人入关之初的蛮族本色。虽然不怎么好看,但这才是实情。
但其实,斩首这么大的事情,通常不会在午门口执行。这是皇帝家的家门口,在这里杀人,你说多晦气,皇帝也不傻!所以,所谓“拖出去斩了”,是另有其地。举个例子,在清朝的时候,如果北京城内要斩杀罪犯,一般会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如,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就是在那里被斩的。
那为什么“推出午门斩首”又会成为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呢?我猜测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明代的时候,皇帝有时会下令在午门外,对大臣施以杖责之刑(就是用棍棒打屁股),叫“廷杖”。在明代个别政治不那么清明的时期,受廷杖而死的官员不少,可能这后来就被说书人之类的民间艺人添油加醋演绎成了“推出午门斩首”。不过,后来清代的皇帝又把这种对士大夫充满侮辱意味的杖责给取消掉了,也算是好事一桩。
说起现在的各种历史剧,不忠于史实的,实在太多了,很多情节都不值得推敲。比如,历史电视剧里几乎所有的圣旨都会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甚至有时唐代、宋代的历史剧也这么说,让你以为这是历朝历代皇帝诏令的标准开头似的,而实际上,这样一句话起源于明朝。明朝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8个字才开始常见于皇帝的诏令,清代也加以继承;再比如,清宫戏里,男子的发型基本就是阴阳头,即前一半剃光,后一半就是一条乌黑亮丽的大辫子。这也是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的,清代的辫子形状,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到清代后期才与电视剧内大体相似,但是前期则绝非如此,而是剃去大部分面积,剩余的头发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且辫子很细小,因而有“金钱鼠尾”(头顶只留铜钱大小的头发面积,辫子细得像老鼠的尾巴)之称,极显满人入关之初的蛮族本色。虽然不怎么好看,但这才是实情。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