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点了收藏的东西,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些你们浏览网页、逛淘宝时顺手点了收藏的东西,过后真的会再回去看吗?想买的欲望还有没有初见时那般强烈?

双十二又要到了,点开收藏夹想看看自己种过的草,有哪些值得一拔,发现竟然收藏过这么多东西,想不起当时为什么没有买下它们,只是感慨好在没有买,因为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喜欢了。

突然发现,我们可能真的有收藏癖。而那些被点了“收藏”的无论是健身视频、美食教程还是各类书单,一旦被“收藏”了,大多数情况就等于被打进了冷宫,再也不会被重新翻出来查看。每一天都有无数内容可能光凭标题就被人放进了收藏夹,总想着,等闲下来就看,或者总有一天这篇文章能派上用场。而这一天,仿佛从来没有到来过。


每天,大到新闻公众号,小到哪家网红店值得一试,甚至美妆博主最新推荐、知乎xx大牛时间管理法、鹿晗的头条push统统收藏……没空看?收藏了再说。

本来想听会儿VOA,结果耳机又坏掉一只,马上打开淘宝搜下什么耳机和自己的气质比较搭,又觉得好的太贵便宜的太low,都收藏了再说。

视频软件一个怎么够用,万一别的平台有资源怎么办,新剧都得囤起来。相机更要多下几个了,黄油,美颜,美图秀秀,POCO。滤镜和贴纸得全部下载了,总能用得上,先收藏了再说。

朋友圈又有人买房买车,心里空荡荡。翻翻手机,看到几篇KOL精心设计的充电干货,先收藏了再说。

快速甩脂和瑜伽课统统拉进课程表。哦!竟然还有最最流行装逼满分的CrossFit课程,赶紧收藏了再说。

手机里,哪个app没有备胎?地图×3,照相P图×13,购物×10,新闻×8,聊天×5,视频×6,出行×5,存不下怎么办,换手机也得下载了再说。

而事实上……


收藏夹里的东西隔几天再看,就变得可有可无。真买下来又觉得鸡肋,甚至快递到了都忘记自己买的啥。撑爆手机的视频,最后提不起兴趣看,又一集集删掉。收藏已久的表情包、ins美图、P了又P舍不得删的自拍,手机真丢了也只是怅然一下。

健身养生帖子不知道收藏了多少篇,最后发现自己只需要其中最简单的几项。多喝水不熬夜,胜过一边买10000块的健身年卡,一边啤酒炸鸡煲剧熬夜。计划每天复习2小时考研英语,从来没复习过,资料却多到可以开网店……

至于那些干货……仿佛只要点了收藏,就已经技能满满。收藏那么多,囤积那么多,最后都成了鸡肋。


1977年,安邦图•艾克在《How to Write a Thesis》中描述过“复印爱好者”。备考的人经常复印大量资料,只是复印这个动作本身,就会让他们产生自己已经掌握了复印内容的印象,从而抑制了他们进一步去阅读,吸收这些内容。大量囤积资料给人满足的眩晕感,让他们不断被满足,尽管是一种虚幻满足。

各种收藏、分享,链接、小程序,文章,远远超过大量复印带来的快感。即使我还没有开始看这个“很值得收藏”的书单,但点击收藏的那一刻,大脑就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并对自己进行了奖赏。收藏一个“三分钟瘦腰健身”视频,就感觉自己已经瘦下去了一点点。

之所以再也没看过自己收藏的东西,是因为真的忘了,或者收藏的东西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至少有一半的收藏不是真实需要。需求分两种,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想喝水是人的真实需求,但xxxx米海拔高原水可能就是虚假需求,只不过是大众传媒诱导我们去消费一种说头罢了。一篇干货你未必需要,但标题党会告诉你“人人必读,先码了再说”,用各种大牛的名字来诱导你,让你觉得自己需要这些东西。

收藏个文章都是满满的内心戏。收藏各种资讯和书摘,让人感觉自己天天都在接触行业前沿,让一年到头不看书的人感觉读了不少书。甚至不用看完枯燥复杂的干货,只要收藏了就代表自己了解过。读鸡汤还要花费两三分钟,但收藏只需一秒。收藏夹里满满的,以为自己真的进步了呢。

点一次收藏,好像在脑海中投了一个三分球,真心喜欢投篮的人不会满足于在脑海中那么比划一下。要是真的需要,早就点开看完了。

都是成年人了,喜欢一样东西跟喜欢一个人一样,会想马上接触,而不是把他晾在一边,就像那些连名字都忘了的备胎。


所以该怎么做才能打破因为收藏癖自我营造出的假像呢?

在你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先一一清查自己收藏夹里的东西,包括微信、微博、豆瓣等所有社交软件,将无用的以及已经看过的信息清理掉,把真正想读的书单,写在便利贴上,放在显眼的地方。这个事情,每个月都值得做一遍。

我一个同行朋友,除了手机自带的软件,就只下载了微信、支付宝、懂球帝以及两家银行APP,现在16G的内存还有10G可以用呢。当你完成一次无用信息清理之后,会像扔掉前任的所有礼物一样,轻松愉悦。

责任编辑: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