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和父母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最近,被“第一批90后”的讨论刷屏,我把“90后已经出家了”那篇发给我妈。
害怕她不懂,刚准备给她解释什么是“佛性”的时候,她发来一句:“你们年轻人就爱整事,之前是丧,现在佛性,明明就是一样的东西”。
看着对话框,我竟然无言以对。
还没等我想好怎么回,她又说道:“人或多或少不都是这样嘛,但是该计较的还是会计较,要不然真上庙里去了!”
我笑了笑,回了句“哈哈哈哈哈妈你懂的可真多”。
可不一会,妈妈发来的消息让我眼眶泛酸:“还不是害怕你说我不懂你,我多不愿意看的东西都要关注下。”
是啊,我们越来越大,父母却越来越老。
我们工作忙、生活累,于是当面对父母的时候,往往懒得解释,选择沉默。
这让他们开始渐渐远离了世界,慢慢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抛下。
但是对老去的爸妈来说,衰老和被时代抛下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身为子女的我们,无尽的敷衍和沉默。
和父母沟通这件事,我们但凡拿出工作中十分之一的耐心和他们交流,很多事情结果都会不一样。
前一阵公司体检,我身体被查出来一堆问题,其中有两项,原来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于是趁着公司可以办员工父母的体检套餐,我就想报名让我妈也好好查一查。
妈妈身体不太好,为此平常十分注意保健养生,生活方式也极其健康。这也造成了她“不愿去医院”、“做检查还不如平常多注意”的心态,对体检这些东西十分排斥。
果然不出所料,我妈在视频里一脸拒绝,她觉得自己现在身体挺好的,不用检查。
我耐心解释道:“妈身体好坏,不是你自己觉得好的事,需要科学检验、医学判断。”
我把套餐具体涵盖的各项检查发了过去,她看看了跟我说,这些她都查过,心里有数。
我又花时间和她解释,身体各项指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距离上次检查已经过去很久了,还拿好友的舅舅被查出肺癌的事情给她讲道理,她舅舅平常也没太注意,等发现已经晚期了,全家人都崩溃了。
花了差不多快两天时间,最后她终于接受了体检。
让我惊讶的是,她不是勉强接受,而是真心认同了体检的必要性。
所以,子女在沟通中主动承担起责任不是没用的,只要多花点时间和耐心,他们也会理解和尊重我们的想法,甚至自己作出改变。
知乎热门有一个问答是:“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里面大多数的高赞回答,让人吃惊。回答里把父母描绘成顽固不化的落伍人士,是“根本和我们不在一个维度的人,是不讲道理的存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和父母沟通,因为基本上是无用功,而且会让你更加挫败,沮丧,怀疑”。
看完之后,我有点难过。
知道吗?我们现在讨厌的这些大人们,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我一直特别关注江歌案,也写过两篇相关的文章。我爸就发消息和我说,他不是很喜欢,也不想让我写这样的文章。
我特别费解,甚至完全不理解。
接着,他又说,他想让我就写点情感、人际关系的文章就好,社会新闻尽量少参与,否则的话,他就不让我干这个了。
我更懵了,甚至怀疑我爸是不是又喝酒了。
因为,原来的他,最喜欢和我讨论时事,对我小时候偷看他书房里政治人物传记、“儿童不宜”的书籍和野史等等,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看我情绪激烈地质问为什么,他只回了一句话,“讨论社会新闻,会被人议论被人骂,我只想让你安全健康一辈子”。
我没有回他。
我能理解我爸的心情,却不赞同。想着他真的是老了,越来越保守陈旧,以后不要让他看我写的东西了。
几天后,我妈知道我和我爸吵架后,发过来几张照片,是他年轻时写的诗,字迹潇洒、文笔铿锵有力,分明是个热血少年的样子。
突然间,我想起很小的时候,我爸给我放披头士、老鹰的磁带,被我妈训;想起老相册里他留着长发弹木吉他的照片;想起他在冬天,跑去海里游泳,结果被我奶奶揍…….
跟他现在瞻前顾后、啰啰嗦嗦嘱咐我的模样,完全相反。
所以我们讨厌那些大人们,他们也曾是梦想改变世界,为理想奋不顾身的激扬少年啊。
之所以变成了眼前的样子,除了岁月的压榨,也有我们的责任:我们往往自私地拥有自己的生活,不曾与父母分享,让他们担心和猜疑。
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我们的第一份喜极而泣、第一份伤心欲绝、第一份感动骄傲、第一份无奈愤怒……
他们只活在我们屏蔽后的朋友圈里。
这让他们怎么和我们成为一个维度的人?我们现在又怎么能如此理智气壮地嫌弃和抱怨?
所以呀,请耐心地告诉父母你的世界吧,和他们一起分享你的生活,不要一个人自私地拥有它。
我在外留学交换时,有一段很累很苦很难熬的日子。
可是妈妈常常频繁地要求和我通话,问一些“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呢?”等问题,我总是很不耐烦,觉得这些问题“很没味”。
自己都够累的了,还要回答这些问题。甚至有一次直接和妈妈在电话里急了,我反问她:“你就不会说点别的?我都成年了,是那么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吗?”
妈妈很生气地回道:“我想问你点别的,你跟我说吗?!我什么不知道,我还能问什么?”
我既愧疚又自责。
为人父母,问这些吃穿住行的基本问题,除了不了解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因为爱我们。
姜思达《透明人》最新一期节目去了北京西城区老年大学,这里也有一位孩子在纽约念书工作的妈妈。她说2015年去芝加哥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时,因为不懂英文但又不愿给孩子添麻烦所以连门都不敢出。
回来后她就报名了老年大学英语班。
分享起最近一次去曼哈顿的经历,阿姨显得非常高兴,“这次一刻也没闲着,孩子上班我都可以自己坐地铁去了好几个博物馆,虽然不小心坐过站了,一下子坐到了长岛。但我自己就把自己给找回来了,没走丢。”
讲起老人为什么要来学英文,任教的刘老师“很无语”,她说这里的爸妈大多孩子在国外,大概是抱着学点英语,将来这样以后出国的时候能“应付应付”。
这个“应付应付”不就是怕你惦记,怕上班给你添麻烦。为了不孤独,为了跟上我们的步伐,为了和子女多一些共同话题,这里的爸妈显得特别“懂事”,他们在人生的下半场,重新进入课堂。
刘老师非常理解地说道,“自我独立性越强,与家庭的剥离感就越远。”这大概是子女与父母产生矛盾的根源。我们在自己的行业里拼命出彩,我们忙着奋斗拼搏好让自己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却没看见在家中的父母努力想要追上我们脚步的样子,是多么卑微。
记得《项脊轩志》里,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每一句“吃饭了吗”,其实都是大写的“我想你”啊。
年轻时,我们总是醉心追逐我们爱的,不太在意爱着我们的。
我们可以对陌生人微笑,对上司领导耐心,对世界昭告自己的梦想和野心,却不愿意和爸妈多说什么,仿佛他们才是世上最大的备胎。
可是啊,多抽出些时间并没有那么难,请不要再让爸妈只能问我们“吃饭了吗”。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