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奶茶也会喝到破产吗?

我们公司的同事们最近爱上了代购网红奶茶,每天都想叫代购买奶茶,同事经常挂在嘴上说“明天开始不喝奶茶了,再喝就要破产了”,喝奶茶真的也会喝到破产吗,我就那么一问,好学的我想知道背后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理论!

最近一个月我开始戒奶茶。

说是戒奶茶,实际上戒的是一种并没有牛奶,只有茶的果茶饮料,是柚子、柠檬或者草莓搭配绿茶这样的组合。我本身并不嗜甜,吃甜品的冲动几乎完全来自于大脑缺乏能量的传统生理冲动,一贯表扬甜品的手段是——“好吃!不甜!”

不甜,这是我判定一个甜品好吃的重要标准。甜?就算做得天花乱坠,可能只会抱着必死的决心吃一小口,然后开始狂喝水,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地想念麻辣烫优雅的味道。

在奶茶店,点果茶永远点3分糖或者微糖,就算店员反复强调,添加了新鲜柚子,三分糖会很涩哦,我都一定会固执己见,坚决不半糖,一定三分糖。偶尔拿错了同事半糖的果茶,一个下午都在怀疑人生。还有一次,同事给买了一杯奶茶,半糖,喝了2.5口,崩溃,这是我半年里喝过最难喝的一样东西,甜又腻到我不禁暗自怀疑是不是在下的味蕾和人类的味蕾有不可逾越的种族差异。

一定要加个刻板印象的话,我是个咸党,比起甜的更爱吃咸的。

会开始喝这种奶茶店的果茶,是从2018年1月10日开始的,在此之前,同事们买奶茶咖啡,我一般都是站着陪等,有时候喝一杯柠檬茶或者拿铁。这一长达两个月的习惯的开始日期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开始接下来的一两周里有一个重要的活要干,不仅需要动用大量脑力,也是我不熟悉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太需要奶茶来刺激。这个活结束之后,又有新的活要干,1月到3月里,晚上和周末时常在家加班,喝奶茶刺激自己也就成了日常。我的选择永远是柚子、柠檬或者草莓搭配绿茶或者红茶,三分糖。这些糖分已经可以支持一下午的工作。比起补充糖分,喝奶茶这个行为更多的是对于心理的安慰吧——已经这么忙了,不如喝杯奶茶刺激一下。从不抽烟也懒得把茶带到办公室来的我这么想。

3月中上旬开始,情况好转,没有那么忙,恢复了规律的健身,从这个时候开始,戒奶茶,恢复到同事们买奶茶我站在旁边陪等的状态。戒奶茶的坏境可恶劣了,我的同桌是个每天要喝奶茶或者咖啡,一买奶茶买两杯的人,我的斜对面是个几乎每天喝奶茶的大佬。最开始的一周里,我在整个下午反复产生了要和大家一起来一杯的冲动,我狐朋狗友的同事们还反复刺激我:要不要一起来一杯呀。使得整个戒奶茶的过程有了更多的艰难险阻。这种冲动在第二周减少,到现在变得非常可控。

好了,其实上面都是引子(废话),要讲的并不是为了身体健康,你要戒奶茶!而是喝咖啡和奶茶对于个人财务的影响——“拿铁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David Bach归纳总结了“拿铁效应”:人们不断地花费小钱,这些小钱积少成多,其实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这笔意义并不大的开销,实际上可以作更多的用途。这就是为什么星巴克很富而你很穷。

“拿铁效应”是以拿铁举一个例子,实际上,有很多的事情都是把个人资产原始积累变得更缓慢更困难的“拿铁”——你购买的从未看过的杂志、书;按月付费用处不大忘记关上自动需求的各类APP会员;大量的零食;没事干就出去吃大餐……

拿铁奶茶买书能花多少钱呢?

网上有个“拿铁效应计算器”(Latte Factor Calculator),你可以通过它计算自己到底无谓地花费了多少钱。

我进行了一个计算,举个例子:每两天喝一杯奶茶,花费32元左右(5美元),以年化8%的投资回报率来计算,20年,这笔钱将达到1.82万美元,也就是11.59万人民币。而8%的投资回报率不断以复利的形式进行回报,利息将达到16.70万人民币。而总共损失掉的钱实际上是两者的相加,也就是:281750元人民币,28.17万元。

如果把一个月拿铁效应的钱设定为1000元人民币呢?(按照当前汇率,159美元差不多是1000元人民币)。对于一线城市的人们来说,一个月很容易就随便花出了没有太大意义的1000元了吧。结果是:如果这笔钱没有被消费,20年后,将变成接近59万人民币。

如果想要进行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应该规避所有的拿铁效应?

实际上也不是。

其一,人必然要给自己找乐子,守财奴没有生活。

其二,同样的消费,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开销,不爱买衣服也不爱买首饰,只喜欢喝咖啡,对TA来说,喝咖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的人对买书非常执着,收藏那种版本,买书对TA来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已经不能用拿铁效应来代表了,这些“拿铁”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是小事。

规避拿铁效应最简单的做法并不是在每次消费时去区分重要度,去反复定夺这是不是必需的,这个消费到底对我来说重要吗,这样又累又没有效率。而是设定每个月以及全年预算,在预算内进行安排,就必然会首先把预算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那些被最后安排的,便是拿铁效应的因子了。

重新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很多细节上存在不必要的“拿铁效应”。

“拿铁效应”并不是一味地、绝对地要被避免,小小地放纵一下有利于身心健康,但理解“拿铁效应”是非常有必要的。理解它帮助我们在消费时进行思考。

以下是几个减少拿铁效应方式:

1、记录下你购买的按月续费的会员付费的App,在不使用的时候立刻关闭,不要嫌麻烦。

2、购买健身卡时购买花费最少的,而不是最合算的(通常是价格最高的),人总是高估自己的运动热情。

3、养成记账习惯。

4、也为了健康,尽量用自己泡的绿茶以及白水代替饮料。

5、养成理性的头脑,避免旅行中、展会上,被人们的热情和自己的冲动,刺激而出的消费欲望。

6、带杯子去星巴克,便宜一点也环保。

7、东西快用完了再买,不要囤货(容易造成浪费)。

8、书要看再买;认真挑选书,买了请认真看;使用市、区公共图书馆。

9、如果这期买了某杂志,没有怎么看,下期不要买。

10、如果很喜欢喝奶茶或者吃零食,无法改变,降低频率,选择中杯。

11、买模型手办只买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

12、不要迷信大V推荐物品。

责任编辑:阿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