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拍马屁能被当成是赞美?
清代学人俞樾写过一个《戴高帽》的故事。
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
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
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
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
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如果你读完上一个故事,心底只是在暗暗嘲讽那个告诫弟子不要拍马屁自己却难以免俗的老师,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
当年王石千挑万选,选了郁亮作为万科的接班人,并把自己的全部工作交给了郁亮。
郁亮接班后的某一天,王石来到办公室,在自己办公室坐了很久,曾经每天人进人出的办公室,突然变得门可罗雀。会议室里郁亮正和公司高管开会,虽然隔着玻璃,但王石一听声音,就知道郁亮坐在首席——那正是王石平时坐的位置。王石说,他纵横商场数十年,那时第一次感受到了几分寂寞。
听到郁亮那边开完会,王石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我猜你们刚刚开会讨论的是这几个问题吧,一,什么什么;二,什么什么;……巴拉巴拉一口气罗列了八件事。
郁亮听完,惊讶得嘴巴里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说:“王总,您怎么知道的!一条不差!”
王石接着说,我猜以你的能力,这些事情你会这么处理,一、什么什么;二,什么什么;……巴拉巴拉又说了一堆。
郁亮听完,又一次惊讶的嘴巴里可以放进一个鸡蛋,瞪大眼睛说:“王总,您真是料事如神,大家讨论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的!不过其中第五个决定,我们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您有什么高见?”
王石三言两语分析了利弊,给了郁亮一个建议,郁亮听完,嘴巴再次张得可以放进一个鸡蛋,说:“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我们讨论半天没有结果的事,您几句话就击中要害了!”
如果说那个老师只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芝麻官,我们或许还有些资格嘲笑他着了弟子的道。那王石又是何许人也,什么样的场面未曾见过,可他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郁亮拍了马屁。
王石也是事后回味他和郁亮的对话,才发现自己那时虚荣心爆发,连着被郁亮拍了三个马屁——自己再能耐,怎么可能料事如神,每一条都猜到;郁亮再怎么佩服,又怎么可能被惊讶了三次,嘴巴还能惊讶得可以塞进一个鸡蛋——可即使这么明显的马屁,即使见过山海征服过珠峰的王石,虚荣心爆发的瞬间,还是没有抵挡住郁亮的马屁。
第一次意识到这个故事的分量,是因为我自己因为业务能力出色,公司授权我带两三个人做事的时候。
一开始遇到疑难问题,我总喜欢抱着“放开那难题,让我来”的使命感,冲在最前面去解决,一来二去,别人都知道我很厉害,那种感觉很爽。
于是几个下属遇到难题就来找我说,我遇到什么什么问题了,这个该怎么解决?我不由自主地说,这个很简单啊,问题看着很难,但如果稍微分解下,其实就三个步骤,一,什么什么;二,什么什么;三,什么什么。
下属听完:“豁然开朗啊,我怎么没想到!”
然后下属屁颠屁颠按照我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了,我自己也沉浸在“帮助”下属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
这一切看起来没什么不对。
这样的故事一直在我和各个下属之间重复,我根本没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对——领导不就是要解决下属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吗?
后来经人点拨,我才发现,自己不经意间,着了下属的道——他们通过几句话拍我马屁,成功地颠倒了上下级关系,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变成了他们的下属。这不,遇到的难题甩给我,我倒变成了那个做事的人。
其实我作为上司,遇到下属提出一个他自己看起来很难,但我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不应该马上告诉他答案,只需要反问一句:“你觉得呢?”然后让他自己思考,寻找解决方案A和B,然后跟我汇报,我再说一句:“我觉得你的A方案很棒!你太厉害了,我怎么没想到!”——把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给下属,自己做那个拍下属马屁的人。
一开始这样做很难,因为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被拍马屁的快感太过诱人,一不小心就会被吸引过去。
贵为万科老大,商界巨贾的王石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即使他,在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郁亮的马屁面前,还是不小心翻了船。
不管是说老师的故事,还是说王石的故事,都不是为了嘲讽谁,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被拍马屁,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心直口快是什么优点,能闻过则喜的人少之又少,不要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别人忍受你的嘴贱。
不同的人对马屁和赞美的喜欢,差别只有两个:一是每个人的G点不同;二是每个人的阈值高低不等。
有的人喜欢你夸他有钱,你夸他有文化他会觉得你在嘲讽他;有的人喜欢你夸他有气质,你夸她漂亮她觉得你虚伪;人家明明对自己的秃头感到自卑,你却夸人家闪亮,当然会酿成灾祸——这是G点不同。
夸人夸到别人自豪之处,人家至少会觉得你识货对你有好感;抓住别人将信将疑的点给他肯定的赞赏,他会感激你;夸人夸到别人自卑点和忌讳点上,只会适得其反多个仇人。
长得漂亮的姑娘,从小就被夸好看,反复刺激阈值已然很高,你只是夸她漂亮她很难再有感觉。对于这样的人,抽象的形容词已经没有效果,有人总结出两步走:先举例,再总结。
打个比方:
刚刚看到你准备蹲下系鞋带的时候,居然还回头看看自己蹲下会不会绊到紧跟后面的人——举例。
你真是一个细心体贴,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人啊——总结。
这就是赞美之道。
其实马屁和赞美,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差别。
那些标榜自己“最讨厌拍别人马屁”或者“非常厌恶拍马屁的人”的人,甚至仇视拍马屁仇视到连赞美都吝于给别人的人,和那个老师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忽略了自己其实也喜欢被拍马屁、被赞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反感的只是自己反感的那种拍马屁的方式。
写这些,并不是鼓励年轻人靠拍马屁获得青睐和提升,只是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也提供一种反思自己获得成长的思维方式。
我自己是认为一个公司,一个单位只有拍马屁的人才能获得提升,是没有太大前途的地方,如果你想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不如早点离开。比如郁亮和王石,如果那次事件之后,王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刹车,老是玩那种“王石出主意+郁亮拍马屁”的游戏,只要王石在,郁亮的抱负根本没有机会施展,如果郁亮真的想大展拳脚,用不了多久郁亮肯定会离开万科。
当然,如果郁亮只是想获得利益,王石喜欢被拍马屁,那就寻思着怎么抓住G点把握力度,拍得王石高潮迭起,两个人各取所需就好了。
所以,这背后的道,才是拍马屁和赞美之间真正的差别所在。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可能被拍马屁的人,也希望这点思考能帮助你警惕,不要因为下属的几句马屁做些愚不可及的决定,或者成了那个被马屁和赞美吸引得爬杆的猴子。
再者,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看到领导喜欢被赞美被拍马屁,如果他还不是一无是处,别老盯着人家这个缺点不放,心中明了即可,少点愤世嫉俗,于人于己都是好事。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