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为什么不爱留胡子?

打开任意一档综艺节目,男生几乎全是白白净净的,偶尔眨眼比心,娇羞脸红。说真的,屏幕上已经很少有吴秀波、金城武、梁朝伟这样的胡渣脸出现了。现在的中国男人,基本都没了胡子,“胡子拉碴”在中国成了贬义词,这到底是为什么?

剃须早已成了中国男人的必修课,基本全靠自觉。据科学统计,胡子每月会长一厘米左右,英国研究团队实验发现,胡须生长也是按着季节来的,7月就是胡子疯狂肆虐的时期。这个时候,恰恰也是细菌滋生的旺季,胡子的存在简直是细菌的“风水宝地”。

越是浓密的胡子越容易沾上食物残渣和灰尘,男性胡须平均约有7000-30000根,这给细菌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栖身之所。而且人在呼吸时排出的许多有害物质和空气中多种金属微粒、苯、花等物质容易被胡须吸附,再由口进入到人体内。所以对付烦人的胡须,最佳解决方法就是一刮了之了。

中国男人每天一大早起床的惯常动作就是——刷牙,摸一摸下巴,刮胡子。

按照每天刮胡子5分钟、平均每三天刮一次计算的话,中国男人在约55年的刮胡生涯中要花费将近560个小时。刮胡子不仅是件耗时活,还是件“经济活”。剃须刀在中国每年正以10%以上的增速上涨。

当然,中国男人热爱剃胡子,更是为了保持帅气。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里,中国男人在刮胡子上还是一点不马虎的。

而且根据某个婚恋网站发布的一项婚恋报告显示,有37%的女性表示没办法忍受不讲卫生的男性伴侣。

观之现今各种被pick起来的偶像,也是清一色的没有胡子型。小奶狗在中日韩的市场可以说是很走俏了,微博上建立起了的相关话题,阅读量都以千万计,而且还颇带高甜指数。

不过小奶狗如果要挪到欧美,估计就没什么市场了,毕竟人家钟爱的还是大胡子硬汉。不过欧美人的毛发普遍要比亚洲人旺盛,所以有个几天不刮胡子,可能就长一脸了。

欧美中东人体毛较多,东亚和黑人体毛较少。大部分的亚洲人和黑人的皮肤毛囊对雄性激素的耐受力比较高,换句话说一点点雄性激素分泌并不会导致毛发丛生,所以呈现体毛少的特征。

但是欧美大胡子的潮流带出了另一波时尚追捧,也有部分中国男人在留胡子这件事上,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普通手法:按照“胡须越剃越多”的套路走,增加剃须的次数,能够反向刺激胡须生长。

自然疗法:利用白兰和生姜等刺激激素分泌。这一类的就得经常用白兰或生姜搽抹稀疏的部位。

机械疗法:在网上购买假式胡须等演戏类道具,直接粘上就行,简单快捷,但当你厌倦的时候,就得忍受撕扯之痛。

人工疗法:没错,别以为只有女生的植眉,植发际线,胡子也是可以植的。现在的通用做法是把后枕部相似的毛囊移植到种植区,也就是把头发搬到嘴巴上面。

留胡子的男人不仅讲究疏密,还得讲究造型。比较普遍的有O型胡、Van Dyke胡、Balbo胡子、短茬胡等。像留Balbo胡子的精髓就是留出连接下巴上的胡须,可以待胡子长到6-8mm时用5mm造型梳修剪,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和贝克汉姆都是Balbo胡子的忠实粉丝。

给胡子拗造型这事,并不是新兴的时尚,在很久前中国人也还是留着胡子的时候,早已跻身当时的弄潮儿先列了。古时国人普遍抱着个“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胡须这个时候也是不能剃的。

这个时候,你要是这么做了,后果显然要比你顶着个洗剪吹发型出现在你爸妈面前严重得多了。剃胡须这等事,往大了说是目无尊长、违逆父母,和古时所倡导的传统礼教是背道而驰。

和现在不同,古人拗胡子造型主要根据人的年纪经历来确定。如留一字胡的人,说明他已经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标志他开始步入社会;已有子女留子孙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孙儿女。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山羊胡”“八字胡”“络腮胡”等特立独行的胡须标志。

而且这种造型往往还是个人身份的一种象征。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宋代的寇准年轻时靠着他的学问和能力被皇帝看好,但皇帝担心他太年轻了点,提拔起来难以服众。

寇准为了迅速改变局面,让自己的脸最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萧瑟,越老气横秋越好,就四处淘换偏方,最后找到了好办法——就着何首乌吃白萝卜,没过多久寇准的胡子很快变白,整张脸呈现出一副值得托付重任的样儿,顺利登上了宰相之位。胡子业已成了展示威严的一把利器。

在工业革命后,西方人对胡子的认识也由从前的任其生长转变为后来的精心修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上流阶层才有闲工夫可以去打理胡须,胡子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流阶层的象征。

胡须这种身份标志后来还带上了些政治意味,比如抗日剧中的日本军官基本上都留着的“板刷胡”。“板刷胡”最为著名的虽是希特勒,但这种胡须造型最为流行的是在苏联,苏联红军将官留“板刷胡”者比比皆是。

另一出名的样例则是由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引领的“牛角胡”潮流。此胡一出,世界各国为之披靡,威廉二世也成了站在时尚前沿的人。这种牛角胡显得干练而又趾高气扬,配上威廉的狂傲造型,堪称军国主义典型形象。

清末,我国外交界和军界尤为盛行这股潮流。民国时期,军界要员不搭个牛角胡就显得不太正统,袁世凯、孙中山、黎元洪等人都成了时尚界的弄潮儿。

追求起时尚来,终究大家还是一路的。虽说人们不再把胡子作为显示男性魅力的标志,但是留胡的时尚还是有所躁动起来。

为了给普罗男性同胞摸清胡子的时尚规律,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就将男性的胡须浓密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完全剃光、轻度胡茬、重度胡茬和大胡子,分别请男性和女性实验者评定这些男性的吸引力。

结果证明剃了胡子的少数人将从留胡须的多数人中脱颖而出,而等到大家纷纷剃胡子的时候,留胡须的人则会脱颖而出。

还有研究者就直接get到了胡子时尚的潮流演变情况:“络腮胡高峰”在1853年到来,“大胡子高峰”在1892年前后出现,而“八字胡高峰”则在1918年降临。

专家预测新的留须潮流会在2020年兴起。所以趁着蓄须潮流,不妨考虑来给自己的胡须拗个造型,但前提是,你有一张可以hold住全场的脸。

责任编辑: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