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平和的人就不应该有脾气吗?

可能是性格使然,我对人比较平和,长此以往,别人便认为理所应当,为此我让自己受了不少委屈,但如果让自己凶一点,带点凌厉,会不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很尴尬?这点凌厉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电视剧中那些自身附带光环的主角,为什么总会被人欺负,除了剧情设定吸引观众之外,它还具有一定现实性。

那些主角们性格温顺,待人友好、和善,长此以往,会给人造成两种假象:

1、你是装出来的,所以我要揭穿你,因此会设下各种关卡难题,等你暴露真面目的那一天。

2、你是本来如此,那就更好了,理所应当承受他人的欺负。

身边总会有这样子的人,大伙都因Ta从不计较,多多少少会欺压于Ta,这种欺压,虽不像电视剧演的那么夸张,但也足以让人受委屈。

比如同一个办公室的人,大家都有任务在身,当有额外的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出现时,就一定是平日里待人平和,乖得像只兔子的那个人承接下来。比如朋友们之间相处,总会被忽略,再被想起时,以为会得到安慰或者一句对不起的那个人也总是脾气最好的。大家都认为Ta太好了,以至于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歉意。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A认为B之所以逆来顺受,是有求于人的预兆——万一对方的这些小隐忍是为了求我帮一个大忙呢?——所以A在臆想的“被求”之前,会在无意中对B施加难题,以求让自己的帮助显得不那么易得且廉价。

当然,这只是少数,但也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似乎普遍都认为,既然有求于人,多受点委屈也是应该的。

假设这种臆想中的“被求”不成立呢?那B岂不是白白受了委屈?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别人的刁钻都是由于自己的一贯软弱平和给惯出来的,人都是专挑软柿子捏的。

我刚开始认识一些朋友的时候,特别是身处一个集体当中,我都会以比较“软”的性格待人,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自己吃亏了也无所谓。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自己作为一个“新人”,在别人容纳自己之前,这些委屈是必须受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怕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不好,不接受和认可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希望自己的这种付出会得到等价的回报。

但为什么只有自己这般受委屈?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问题。当时和我一起进入“新环境”的朋友,她就不会这样,她不会一味地顺从他人,甚至必要时刻会给人凌厉的感觉,然而她没有因此被排斥被厌恶,她仍旧好好地存活在“新环境”里,更快地融入集体。

后来看《红楼梦》的时候,才一知半解,大家在林黛玉那里讨不到好处的时候,就会辗转到薛宝钗那里,因为薛宝钗处事总是那么圆滑大度,顾及大家,但让人看着很累。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大家都更愿意向薛宝钗学习,而我,想学薛宝钗却又学不来,既然学不来,何不学学林黛玉身上的特点?

一提起林黛玉,大家都说这个林妹妹矫情做作,很讨人厌,所以从不去学她。其实从文中不难发现,林黛玉的“矫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情绪,她会反驳别人,说话凌厉反讽毫不客气,不会因自己寄人篱下就对众姐妹做出迎合,到了后期,别人就不敢“惹”她了。

我身边也有一位女性友人,她特别注重别人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当自己受委屈的时候,就证明对方所带来的情绪价值是负值。

“我态度软和友好,你却以此为由让我受委屈,一个让我的情绪立刻呈现负值的人,我没有必要给Ta好脸色看。”

“你说我为什么要给你那么难看的脸色?这是你让我受的委屈啊,不给你看给谁看?”

“我虽然是软柿子,但谁捏我,我跟谁急。”

虽然很有理,但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大部分人都害怕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尴尬。尴尬真的是人类面对的一大恶魔,大家都经常碰面,和解的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尴尬。但请相信,化解尴尬有很多种方法,有时一杯奶茶就能解决,跨过了这一步,接下来的路会轻松许多。

若对方真的因此而记恨你,那恭喜你,这种朋友不要也罢。

对于你突然表现的凌厉,大部分人会有认知,这种认知提醒他们在下一次不可这样对待你。一般人不会把当时产生的尴尬一直挂在心上,所以当你还在为尴尬而困扰的时候,可能只是你认为很突兀,不符合自己的人设而已,兴许别人都不记得了,毕竟对待尴尬事件,大家最擅长的就是若无其事了。

假设自己实在是说不出凌厉的话,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表情。这很简单,我当年拍毕业照的时候,没少对着镜子练习面部表情,有时候一个眼神和表情就能解决的事情,就不必开口了。

以及,在睡前应该好好问一下自己:我今日被捏了吗?

责任编辑: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