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抛开年龄焦虑,找到自己喜欢的活法?

25岁之后,就开始觉得时间过的越来越快,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更大。怎样才能抛开年龄焦虑,找到自己喜欢的活法?

去年我28岁,每天都在和尘埃落定赛跑。

那时候的我很焦虑,生活“咻咻咻”急速往前,时间的粉尘噗噗下落,我害怕自己跑得不够快,害怕还能搏一把的窗口期即将关闭。

因为觉得自己不再年轻,许多机会正在关闭,很多可能正在结束,害怕生命最后只剩下某一种可能——大多数人活着的那种可能。

时间过去一年,生活已进入另一轨道,我好像变了。说不清楚哪里变了,似乎是笃定了一些,觉得很多东西不再是问题。

比如是否年轻。在意年轻与否,其实还是不够坚定,不够想要,对热爱的事物和生活。现在似乎不再过多考虑这个问题,也更能理解“意志”两字。
人活着不过一口气,那个气散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年轻与否是个问题,但始终是个客观条件问题,意志才是内核——你是不是真的想要,是不是真有勇气,是不是有那股子劲过。

那个火焰,才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东西。火焰不能灭,它应该随着我们日益深入生活,日益了解自我,而更加坚定才是。所以不要惧怕年岁。

再比如,爱情中是否需要一个父亲的角色。

过往的自己贪恋过许多世俗的东西,在感情方面算是功利,总觉得要满足一些公式公理才是正确的,才会幸福。这让我忘记了一些更加基础的东西。比如健康的陪伴,比如日日夜夜的扶持与依赖。在充满形式感的比较和挑选之中,似乎错过了很多东西,算是遗憾。

再比如钱。钱是重要的,但是否应对钱的要求设置一个基准,对这个基准有自己的判断,才不会迷失。一个月几万块可以活,几千块我也可以过,这就是现在的心态。或许朴素到有些可笑吧。只是觉得应该将精力放到更加长期,未来回报更远,愉悦度更高的事物上。人来世上一趟不容易。难道不应该争分夺秒去寻找,去发现,去挪动自己找到那个乐意的活法吗?

接受变化。喜欢这四个字,但人常在被迫接受变化。其实所谓的接受变化,是接受自己内心的变化。

我离职了,很多人觉得奇怪,但我更奇怪于他们的奇怪。每一次离职,都有人要问出个究竟,但自己并没有那个“绝无仅有”的原因。

人总想问出个确切答案,大抵因为有这么一种默认的观念:觉得人要做出某个决定,一定是出于某个不可抗力。但不是,生活的常态并不是如此。
首先不是每个人都被逼上梁山,或是处于水深火热。大部分时候人的决定与其说是“被迫”,不如说是“剥落”,自然剥落而已。

如果你心里有个什么东西要实现(无论它是否清晰),你都不至于落到被不可抗力驱逐而活的地步。生活没那么戏剧想象,更多只是体验。人活着,更多是希望主动去体验些什么,觉得这段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下一段了。一寸一寸,如此前进,直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其余的,都只是过程。

和父母说了自己毫无规划的打算,他们非常支持。从小到大,家人很少强迫我做什么,他们总在顺应我的节奏,进入我的世界,陪伴自己。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自己似乎确实是“无力”了些。但不得不承认,过去的我总在瞎打鸡血,一会信奉这一套,一会信奉那一套,今天这个X总的理论,明天那个老板的想法。和家人的电话里,我总在激情昂扬地复述着很多道听途说,耳濡目染的东西,但最后结果都是不久后一个电话打过去告诉他们我离职了,推翻自己。

对于我莫名的激动和起伏,父母看得很清楚——那不过人年轻时易于煽动和不可持续的单纯习性。

唯独这一年,他们看着我从飞扬跋扈到沉静寡言,逐渐脱落一些浮躁之物,走上一条艰苦,但很踏实的路。

“家里都很好,不用担心,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吧。” 

人无法静待事物自己水落石出,你必须推动时机的到来,不仅是外部的时机,更是内心的时机。 

今年我无论是放弃工作,还是转换活法,都和过去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不是偶然,其实很早之前我都想过。一丝丝,一点点,偶有碰触,但不敢实施。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有一点很确切:我在变得越来越像自己。

浩瀚与虚空之中,一些散落的材质正在凝聚,那是我的眼睛,我的大脑,我的言谈举止,我看待万物的秩序,我自己的秩序。 

愿我们都能获得,由内而生的力量。

责任编辑: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