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人甘愿躲在背后附和别人?
你是否发现身边有一种人,她平常和你一同上课,一同下课,一同做兼职,一同吃饭,一同考证书,你姑且把这些看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可到后期的时候,你会慢慢发现,你用什么化妆品,她也用什么化妆品,你穿什么,她也穿什么,你要考研,她也跟着要考研,你喜欢某部动漫的某个角色,她也喜欢那个角色,你体湿要泡脚,她也要泡脚,你要减肥,她也要减肥……
你猜想这是同处一个寝室,或者同处一种环境造成的,所以并未太上心,只是觉得有些厌烦。但你没想到工作之后,身边仍旧存在许许多多的这类人,在面对上级要她们提出建议/意见时,她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自己也照做。
你感到很惊讶:为何别人做什么,她们就跟一步做什么?并由此延伸出一层想法:这是不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接着你细思极恐:自己是否已经被感染了?或者已经成为这样的人而不自知?
很明显,国人好附和,但无条件无底线地附和便是一种病。这类现象放到虚拟的网络上,是键盘侠的衍生品,放在现实,你会发现这类人在对人对事时,眼神都是小心翼翼,闪闪躲躲的,仿佛做自己,甚至正视人是一件多么离经叛道的事。
这可称之为懦弱的另一个化身。
记得在电影《天使之恋》中,佐佐木希扮演的小泽理央是一个性格独立,有着惨痛经历的援交少女,为此会有很多人附和她,而鲇川友子就是一个合格的跟班。鲇川友子这个角色是一个受人欺凌的人设,是小泽理央在一次伪造的事件中“解救”了她,她害怕再次受到欺凌,所以盲目听从于小泽理央,最终导致自己也成为了援交少女。鲇川友子的这种跟班性质,更多是由于她的懦弱导致的,性格缺陷确实是一个人甘愿一直在背后附和于他人的原因。
但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她们并不弱,甚至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强而有力的那一方,她们不受人欺凌,有主见,有头脑,那为何她们还会甘愿如此呢?那就只剩下三点了:
一、没有正确的认知。这种认知并非是得知自己已经带给他人麻烦的认知,也并非是知觉到对方并不喜欢自己,从而远离对方,与另一个人交好。这种认知是源头性的,是并未认知到自己做的事和对方一模一样,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跟班这一事实。
这种习惯并非一下子形成,是通过漫长的时间发酵,自然而然且颇有章法,可能她们的人生无甚波折,正因为波折不大,所有的事情看起来都无关痛痒,因此这个习惯很容易被忽略了。
而大部分人会将这种附和说成是自己与对方的习性、爱好、品味相同,两人是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可这种想法一旦产生了,便会以此为据,在往后的接触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会将自己与对方拉拢,直到做的事说的话都跟对方一模一样。
二、故意附和于他人。为何有人这样做?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目的性地讨好他人,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可能是自己有求于那个人,以这样的形式来满足对方的虚荣心,也有可能是对方太优秀了,在某种程度上能使自己得到进步,甚至得到庇护,所以甘愿如此。
另一种是带有目的性地讨好自己。附和于人的一个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免去不必要的争执与较劲,行事方便。如此做,一两次尚无碍,长久下去,则会丧失真正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无趣的人。
这种情况若放到感情上,被附和的那一方一定需要经常性地替对方做决断,两个人的事由一个人承担。而旁观者会发现,他们明明是两个人,最后却活成了一个人,另一个完全成为了附属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懒。懒得去思考,懒得去争论,懒得去纠结,懒得去分辨。
这么一说,似乎把这种行为美化了,这部分人除了有可怜的性质存在,更多的是烦人的性质。说好听点,是附和于人,说难听点,叫跟班,说更难听点,是跟屁虫。而且,大部分人会很反感身边这类人的存在。
大家都将就着处事,大度容忍着另一方,这种大度,或者取决于自己也曾经如此,也有可能忘记了那时的自己,只是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原谅对方的行为,但是厌烦对方是免除不了的。
不过,人都是很善变的,有时能容忍附和人群的存在,有时则不能。有时很讨厌附和人群,有时则会将自己变成附和人群中的一员。
其实认真想一下,人群中的这个“我”,或许并非“真我”,是盲目跟从、附和,失去了主见,成为了一个我以为的“真我”,并且一直信下去。事物有好多种,又能从中分出千千万万种,它们挤在一条大道上,我们身在其中,难免会失去真我,成为别人的影子。
伟人们常说的探讨自我,追求真我,并非只说一次,也并非只做一次,他们长久坚持,像一场持久战一样。你或许可以在某个深夜试着揭下面具,触碰一下那个早已经被你遗忘了的真我,你看到那个迷糊的另一个自己时,拍一拍他的肩膀,给他指路,告诉他:往这条路走,一直走,别怕走失而跟着别人,因为我会回来给你指正的。
人的生命有限,若在临死前才走马观灯地追溯本源,那已经太迟了。
责任编辑:梁莹